楊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吳門畫派之仇英身份的特殊性
楊雅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南京 211106)
明代初年,禮制嚴密。朱元璋認為元敗亡的重要教訓,就是“貴賤無等,儹禮制敗”,而“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禮制,以辯貴賤、明等威”。洪武十三年(1380)頒行的《明律》中專列“服舍違式”條,對于越級儹用服飾、車輿、房舍、器用者予以懲處,庶民五十,官宦仗一百。在這樣嚴格的禮制約束下,庶民的社會生活表現得相對拘謹、守成、儉約,且明代的社會身份限定了社會地位,接連的自由權也相應破受限制。如其社會身份被限定為工匠,社會地位難以自由改變,而工匠作為明代職業社會體系的特定人群,其職位是世襲的,世代為官府勞作,社會地位及權利略低于庶民,盡管政府在成化年間,對輪班匠的制度進行了改革,但并沒真正解除手工匠所受的封建勞役的束縛,社會權利及地位極其不平等。可見明代社會不是現代社會,存在著明顯的社會層級關系。
仇英,字實父,號十州,出身貧寒,據明張潮《虞初新志》里附記仇英云:“其初為漆工,兼為人彩繪棟宇,后徒而業畫?!笨芍畛鯌且晃幻耖g畫工,而明代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是從其所出生的家庭繼承而獲得其所屬人群的身份地位。工匠出身的仇英很有可能世襲了其父親漆匠的職位,最初以漆匠的角色混跡于市井。當初仇英在一家手工作坊干活,工頭對于工匠的盤剝非常厲害。每天都要干十二三個小時的活,空余時間受到極大限制。而他學畫的念頭也受到非難,老板有時候甚至聲嘶力竭地朝他吼叫,忍受著老板的白眼和富人們的嘲笑,只好將學畫的念頭埋藏于心底。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才敢偷偷地作畫,一幅畫就是一個通宵。待到晨雞高鳴,他用冷水沖沖臉,便投入到第二天的工作中去。有時候,作坊主派他到外面干活,他趁機到一些繁華的廟宇、歌樓等地找一塊地方作畫。在喧囂的人群中,他既能鍛煉自己觀察生活的能力,又不容易被注意,因為在蘇州,像他這樣普通的工匠甚至畫人實在是太多了。他就這樣全神投入在自己的創作中,烈日炎炎,額頭上除了道道汗痕,卻渾然不知。對于仇英來說,這就是現實的生活,別無選擇,只能堅持每日出工來養家糊口?,F在大家提起漆匠,似乎帶有鄙夷的意思,大多是源于其連帶的社會身份在社會秩序中的角色定位,被貼上了難以磨滅的標簽。如果在社會缺乏流動性的情況下,則非??赡荛L期保持其出生時所具有的身份地位。在社會具有流動性的情況下,可能通過后天行為,改變自己的身份。明代除了貴族與賤民以外,庶民這一社會階層擁有通過科舉考試參與國家機關從而實現向士紳階層流動的權利。由于仇英沒進過私塾,不可能有深厚的文化素養和政治志向,因此對科舉毫無念想,只能在暗夜的燈火中摸索作畫,在清冷的月光下陶冶身心。這與出于同一師門(周臣)的唐寅截然不同。唐寅祖上軍功赫赫,并非世代布衣,因此父親唐廣德期盼其考中科舉,光宗耀祖,與一般仕宦之家無異。唐寅沒有接受過正統教育,但從小卻飽讀詩書,人文修養極高,除書法繪畫外也精通詩文,受到朝野書畫大家沈周的青睞,有機會隨行左右,與祝枝山、張靈等好友日夜相伴,時長相互交流,激蕩身心,所以性格和志向自然不凡。其畫往往與詩、書、文交相輝映,充滿了文人畫的意趣,典型的文人畫家。而仇英以一位非文人畫家,與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稱“吳門四家”,畫史上卻不將其歸為具有文人氣的吳派,可能大致的原因是其文學修養較低,算不上真正的文人。
仇英約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蘇州太倉縣,卒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1552)九月十六至十二月十六日之間。這里的生平是根據傳世的一幅文徵明《湘君湘夫人圖》來加以推斷的,由于在畫上不做題跋,只落個窮款,因此對于他的生卒年有些不確定性,說法不一,未定論,但相差不遠。根據生平,可知其生活于繪畫風氣扭轉的明中期,由于思想解放,心學替代程朱理學得到發展,強調理性,注重統一性的院派繪畫在正德以后自然就衰落了。元代的那種抒寫性靈,追求個性,強調主觀自我的繪畫風格得到復興。因此于人文薈萃的蘇州,在元代傳統的基礎上,誕生了新的文人畫派——吳門畫派。然細觀會發覺仇氏的成長經歷與其他三人頗有不同,仇氏以精工富麗的繪畫風貌聞名畫壇,但這并非他作品風格的全部。與其并列的沈周是詩書滿腹的謙謙君子,頗有隱逸之風,是吳門畫家的典型形象。至于文徵明更是毋庸置疑,他是一位老成,不與權貴打交道的隱士。唐寅就不用多說了,士大夫出身,才華橫溢。只有仇英,既未能錦心繡口,以詩才自恃,他只是工工整整、規規矩矩、細細密密地作畫,畫上無洋洋灑灑的長題長詩。在這種情況下,仇英的畫風與吳派當然會有本質上的不同,這和心性有極大的關系。那些充滿詩情畫意和士大夫的高雅情趣、往往是詩書畫印結合的作品,當時吳中的大部分名士都是此方面的高手。有明一代,文人畫派和院體畫派都趨于成熟。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藝術,集文學、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于一體,是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的集中體現。對于一生沒寫過詩詞,書法只是一般工匠水平的仇英來講,心中未必沒有向慕之意。要讓幾乎沒受過正規教育,常年在市井謀生的仇英一下子變成充滿情趣和品位的文人,也太過為難。他大概知道自己在文人畫方面的欠缺,索性放棄,選擇了青綠山水,與當時流行的文人畫劃清界限。其并未像一些浙派后期畫家那樣,走入一味追求豪放縱肆的末流之中,而是順應藝術風氣的嬗變潮流,不失時機的向吳派藝術風尚靠攏。不因世俗的喜好而勉強去做,對于仇英是合乎情理的選擇。
明中期的蘇州絲織、刺繡、制扇、玉雕、顏料、書畫裝裱等手工業都十分興旺發達,畫匠和漆工比比皆是,同時聚集了一大批文人學士,仇英來到蘇州桃花塢落腳,可謂恰逢其時。在生活上不屈不撓,憑借漆匠的手藝混跡市井,在這種生活境遇下,通往成功之路困難重重。其始終不忘繪畫之志,這為文徵明所賞識并極力提攜,使得仇英在蘇州畫壇中嶄露頭角,對其提攜并非偶然。仇英的繪畫天賦和好學上進是其主要原因。其畫風中那種堅實的造型能力和雄勁的筆墨技巧,得益于老師周臣,其扎實的功力,善于繼承唐宋以來優秀傳統作品的基礎上,吸取民間藝術和文人畫的長處,形成自成一家的氣勢。漆匠的營生并非其最終目的,在這個陌生的市井以旁觀者的身份,一步步開拓眼界、提高畫藝、接觸文人圈,最終通過自己默默耕耘,從而提高了社會地位,躋身四家之林。
[1] 張書珩 傅新陽 .《明四家繪畫藝術》.遠方出版社出版社2015.12
[2] 李天道 李玉芝.《明代文藝美學思想及其審美訴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4
[3] 牛建強.《明代奴仆與社會》.載《史學月刊》2002年第4期
[4] 趙軼峰.《身份與權力:明代社會層級性結構探析》.求是學刊.2014.9
楊雅杰(1990-),女,漢族,江蘇南京人,碩士在讀,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路校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
J212
A
1672-5832(2016)11-01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