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婷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古箏協奏曲的發展之路
王鈺婷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素有“民族樂器之瑰寶,雅俗共賞的奇葩”的箏是中國傳統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本文以古箏協奏曲作品的發展創新為經線,以原創作品與改編作品兩大類別為緯線,來剖析現代古箏協奏曲作品的發展和分析諸多作品中的創新之處。
古箏協奏曲;發展之路
協奏曲,是一種世界音樂形式,產生于巴洛克時期的一種音樂體裁,指的是由獨奏的一件樂器和其他樂隊共同演繹的器樂曲。不僅可以充分表現出獨奏樂器所獨有的韻味和更加專業的技法,而且還兼具了樂隊作用。對于獨奏樂器來講,這種形式,突出了自身的同時,豐富了表現力,成為眾藝術家們努力達到的高度。
隨著古箏事業的發展,非箏界的音樂家們看到了古箏的魅力和巨大的潛力所在,紛紛開始關注和投身于箏樂的創作中來,與自身音樂相融合。并且使“協奏曲”這一音樂體裁“西學東用”。放置于箏樂創作中,使古箏事業發展到更為廣闊的領域。
古箏不但擁有大量個性鮮明、品質優越的獨奏樂曲,而且還創作出許多古箏和其他民樂的齊奏、合奏或協奏等方式的樂曲,以及還出現古箏和西洋管樂或弦樂的齊奏、合奏、協奏曲,甚至與大型管弦樂隊進行合作。但最多的方式是同鋼琴協奏。
3.1 《臨安遺恨》
第一部古箏協奏曲誕生于1990年初,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創作的《臨安遺恨》,憑借民族英雄岳飛的故事為創作背景,音樂素材來自《滿江紅》,它的成功在于通過熟知的音樂文學材料,來喚起人們的領會、遐想、欣賞、感觸。最初作者創作出兩種民族樂器古箏和琵琶的《臨安遺恨》,最終以古箏協奏曲《臨安遺恨》勝出,通過音樂中的中西結合與融會貫通,使古箏從單一的獨奏方式升華為與西洋樂的完美協奏,名揚世界。這部開創古箏協奏曲先河的著作,以它動人的旋律和獨具特色的舞臺表現,方式的新穎和復雜的技巧,使古箏樂曲創作走向了新世紀。
3.2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是由唐代詩人張繼創寫的一篇記述孤舟夜泊楓橋時所見所聞的名作。1980后,徐振民、黎英海等著名作曲家以該詩為創作素材編寫了交響曲、聲樂曲。2001年,該作品將古代文人的品德品行、典雅幽靜的江南夜景融入現代箏曲創作思想,將古典音樂材料巧妙萃取,運用營造意境的手法精湛的表現出古老而原始的景象,號稱古箏曲經典之作。
3.3 《云裳訴》
《云裳訴》是周煜國在2002年應邀為古箏演奏家袁莎女士創作的一首古箏協奏曲。該曲的音樂雛形是古箏曲《鄉韻》,在《鄉韻》的旋律上進行修改拓展,輔以鋼琴進行協奏,再以白居易的《長恨歌》作為音樂體裁,創作出這首現代古箏協奏曲。
周煜國先生借用李白的“云裳”這一詞用以描述同一朝代流傳于世的唐玄宗與楊貴妃兩人的情感故事。樂曲采用了陜西音調中的“碗碗腔”,凄涼哀傷,戲劇性的表現出兩人悲慘的愛情。把傳統秦箏曲巧妙的融入于現代箏曲中,和諧自然。
洪口型為[n、?]尾二分型,根據初步調查,洪口方言中中古咸、深、山、臻攝讀作[n]尾,宕、江、曾、梗、通攝讀作[?]尾。 例如:
4.1 技法的發展
右手:在傳統的右手指法中,大指、食指和中指,是最主要的彈奏指法,很少運用到無名指的彈奏。而現代箏樂中卻是對每一根手指都要有極高的獨立演奏能力,才能演奏出高質量的水平,所以要求學習者加強對基本功的練習和研究,使這些高難度的技法成為裝飾樂曲的花樣而不是演奏中的累贅。現代箏曲,大量的運用快速指序,通過自由的組成各式快速的之母順序,在提高難度的同時,使大指得以解放,并培養了其他手指的彈奏能力,以科學的方法來訓練古箏技巧、技法。在右手技法中,搖指作為技法中的根基,它從原來的食指搖發展到扎樁搖,再到懸腕搖,以及現在出現的掃搖、勾搖,后來王中山創造的多指搖,都是對古箏向更高層次發展做出的偉大奉獻。
左手:傳統左手技法,是將左手放置于琴碼的左半部分,通過按、顫、滑、泛等執法來表現“以韻補聲”。使之能夠奏出帶“腔”的音,這是古箏最獨有的特點,使樂曲富有柔美之情。
現代箏樂,讓左手開始運用于琴碼右半部分,左手的彈奏能力發展到和右手能力基本相當的水平,右手的技法運用到了左手上,增強了和聲織體的表達。但作為一門民族器樂,在發展左手技法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左手的本質所在,在聲與韻相結合的同時,發揮其優勢。
4.2 樂曲的發展
(1)特殊定弦
在傳統的五聲音階定弦的基礎上開創了新的調式調性,如:人工定調。從理論的角度來看,音階是整個樂曲的頂梁柱,支撐著音樂,使旋律得到發展。
(2)曲式結構與和聲
現代箏曲的曲式結構繼承了西洋傳統曲式結構的優點,在大型協奏曲中,大量新技法的創編,旋律的重新編排,利用民族管弦樂進行伴奏,將西方風格融入到民族風格中,造就了該曲獨具特色的音響效果。
4.3 音色的突破
創作者們發掘出了一些新的音效,如有節奏性的拍擊琴板以模仿打擊樂器,或使用快速上滑音或下滑音來模仿鳥叫,來表現苗嶺的清晨。通過這些非常規的方法來進行音效的創新,能讓古箏擁有更多的舞臺表現力。
4.4 古箏與鋼琴
從單純的物理學原理方面來看,鋼琴與古箏的發音方式是很相似的,鑒于古箏的有效震動弦比較長,因此,音色有很大的變化空間。從和聲上講,古箏和鋼琴可相比美,理論上古箏是可以同時發出十個音,十指勾弦技法的產生與新式箏的出現,豐富了古箏的和聲運用。
對于古箏協奏曲,創作者們在取材的廣度與深度、風格多樣性與豐富性、對戲劇性情緒的提煉與展開、大型結構和恢宏構思的掌握與駕馭、民族氣質和神韻的內在追求、和聲配器手法的創新和某些現代技法的合理運用諸方面,比起五六十年代同類作品來說,無疑實現了巨大的跨越。
王鈺婷(1992-),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文學碩士。
J623
A
1672-5832(2016)11-0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