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飛 劉璐璐
(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
太平洋戰爭中(1941-1945)泰國成為軸心國的背后
陳云飛 劉璐璐
(云南民族大學東南亞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幾乎在襲擊珍珠港的同時也選擇第一時間攻陷東南亞,泰國成了日軍的第一突破口,并于同日在泰南登陸。逐漸使整個東南亞淪陷為日軍的后備資源儲備庫及對抗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工具,由于泰國的臨海位置,之后經由泰國進入仰光,繼續向中國南部進軍,為最終吞下中國乃至整個亞洲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同盟國與軸心國的對抗中,泰國最終于1941年12月21日加入日本,成為東南亞唯一一個普遍認知中的軸心國成員,泰國站在法西斯國家一方參戰了。隨著抗日、抗法西斯運動的高漲,亞洲許多國家都積極投入參與其中。朝鮮、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等國家都有大型的追求獨立主權的反抗運動。而泰國卻似乎并不是那么“積極”地投入戰爭,戰后泰國也并沒有被列為戰敗國。這一切的發生卻并非偶然,泰國為何成為東南亞戰場的突破口?是什么因素促使泰國迅速投降?而泰國國民又在太平洋戰爭中做過哪些反抗和斗爭?
二戰;泰國;日本;社會;斗爭
早在1940年6月,日本就同泰國政府簽訂友好協議,要求享有借道出兵法屬印度支那的特權。此后,泰國便與英、法、美、日開始了利益的周旋。日本為了建立“大東亞共榮圈”開始極力拉攏并幫助泰國,并開始逐漸向泰國移植自己的經濟、軍隊等。在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駐在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部隊便開到了泰國邊境,為“和平進駐”做準備。8日日本軍隊登陸泰國宋卡和北大年府。但是在12月9日泰國軍隊與日本于泰國曼谷的倫彪公園開戰,“和平進駐”夢想破滅。接下來,泰國總理卻下令放棄抵抗,并與日本締結同盟,最終加入軸心國陣營。于1942年1月正式對英、美宣戰。1945年,日本投降。泰國積極采取與日本劃清界限的原則,在戰后的定義上,嚴格意義上來說泰國并不能稱為軸心國,更多地稱為軸心國的合作國成員。
在二戰期間,泰國雖然沒有徹底喪失獨立主權,但是其實在19世紀就已經淪為西方主義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西方國家只是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奪而保留下了泰國的主權。
2.1 政治狀況
(1)泰國在二戰前政治最顯著的狀況便是完成了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泰國五世王朱拉隆功的社會改革雖然完成了泰國歷史上最光彩亮麗的一筆,但是后世的國王仍然難以抵擋民主革命的潮流。從1932年爆發政變開始,暹羅便踏上了一條漫長的政治革命過程,首先是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并于1939年6月,暹羅正式更名為泰國。泰國和中國一樣經歷過漫長并根深蒂固的君主專制制度時期,革命過程充滿反復與曲折。但泰國革命過程卻不夠徹底,而是不斷重復民權和君權之間比重衡量。泰國在改革中依然保留了國王及王權,直到今天,國王依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戰前泰國的另一個明顯的政治特征便是大資產階級和軍人獨裁對國家政治的掌控及影響,大資產階級和軍事官僚直接參與國家政治,他們極力要求鞏固資本主義的經濟地位,改變對外政策,甚至利用國家機構滿足個人私欲,崇拜侵略性極強的國家的作風也為泰國以后戰爭中的政治立場埋下了隱患。
2.2 經濟狀況
(1) 泰國大資產階級在參與政治后開始施行對自己有利的市場管控計劃。一方面,掌握國內大型企業實權,并擺脫國外中介人。并且還由政府出面控制了買入和售出。當時的中國華僑也在泰國的政治經濟風氣下受到了不小的挫折,許多華僑企業被收購,并且遭到了排擠和歧視。
(2) 另一方面開始著手征收新的所得稅。這樣的政策使小本經營無法持續,只得繼續被收購兼并,大資產階級又進一步壯大,資本累積也進一步增加。
(3) 1932年確定君主立憲制后大資產階級的迅速發展,小資產階級破產。并在1939年開始出臺實施一系列保護本國經濟、限制外國資本的條例,鼓勵國民經營商業。
(4) 在以后的時間中,戰爭的爆發和自然災害的肆虐,使得泰國經濟遭受了沉痛的打擊,對外貿易額不斷減少,國內階級矛盾呈現白熱化。
2.3 外交狀況
泰國急于建成“大泰國”,贊賞納粹主義、推重擴大邊疆、強化經濟的口號。并積極尋求能夠與自己同一陣營,能夠幫助自己脫離長久以來西方國家控制的伙伴。這也就是泰國的“附強外交理念,小國的生存之道”。此生存法則和天生的地緣優勢,確實讓泰國盡可能地避免了最大程度的打擊和傷害。
2.4 教育
其實早在1872 年,泰國第一所世俗學校的創立就等于宣告了泰國的教育進入了一個新常態。早前的泰國,有學識的人一定是僧人,寺院就是學校。或者是王室貴族才有上學的可能。普通民眾并沒有多大的機會可以接觸到書本知識。1892年國家教育部成立,并公布《全國教育法規》 ,全面推行新式教育。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 世俗學校讀書的學生從1886年的2000 人增加到 1913 年的12 ,3000 人。到了五世王時期,國家便開始大量派出學者留學海外,學習西方知識。但是即使如此,泰國的教育改革沒有能夠完全走向世俗化和科學化。連泰國教育的官員也認為“當僧侶各就其位時 , 教育就進步。”
在日本侵入泰國之后,泰國國內便有廣泛的民族主義者提倡保衛主權,與日本周旋。首先是泰國共產黨人在泰國的積極活動,組織了抗日義勇隊,并提出了主要思想和主要任務。此后,工人階級為主的各階層也開始逐漸參與到抗日的斗爭之中。其中,“自由泰運動”在國內逐漸發展壯大,并且吸引了一大批留學生和進步青年,聯合一切力量,最終使鑾披汶政府于1944年下臺,到年底,泰國民主氣氛高漲,游擊隊人數將近十萬人。在日本投降后,泰國新任政府譴責了鑾披汶政府,并主動賠償了英、美同盟國的損失。
綜上所述,由于泰國艱難和不徹底的民主化過程,加之國內階級矛盾的惡演變,國內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等一系列歷史因素累積,使得泰國在二戰中是比較被動的,所有因素的綜合使得泰國最終加入軸心國陣營。但是得益于國內的民主、民族意識,也付出了一定血淚后,泰國在戰后承認錯誤,并開始新一段的興盛之路。
[1] 尼古拉斯.塔林,賀圣達,陳明華譯,劍橋東南亞史[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張錫鎮,宋清潤,泰國民主政治論[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3] 尼.瓦.烈勃里科娃,泰國近代史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
[4] 劉民同,試論泰國近代未淪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J].思想戰線,1991
陳云飛,女,云南民族大學亞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三年級。
D8331
A
1672-5832(2016)11-0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