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魯寧
(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會計穩健性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孫魯寧
(廣西大學商學院 廣西 南寧 530004)
會計穩健性持續而普遍存在的經驗證據激發了大量正式的研究。通過系統梳理,本文對會計穩健性這一問題進行了小結和展望,主要說明了會計穩健性的定義、作用和運用時的注意事項,分析了幾種會計模式下公允價值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并總結了與會計穩健性呈正相關和負相關關系的理論文獻,最后提出自己對會計穩健性研究的未來方向的看法。
會計穩健性;公允價值;會計模式
作為一項重要的會計慣例,會計穩健性自15世紀以來便持續地影響著會計實踐。但是有關會計穩健性的經驗研究在20世紀末期才開始大量展開,雖然開始的時間比較晚,但國內在這一領域也逐漸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經驗證據。本文對多篇文獻進行研讀梳理,對會計穩健性及其相關內容作了回顧總結,提出不足之處并對未來會計穩健性的研究做出展望。
穩健性是會計準則的一個重要特征,它的基本思想是:確認收益需要擁有比確認損失更多的證據。
Basu(1997)將穩健性定義為“會計人員傾向于對當期好消息的確認比對壞消息的確認要求有更嚴格的可證實性”。
會計穩健性是指損失與收益確認的非對稱性,即對于損失要及時進行確認,而對于收益則要到有充分的證據時才可進行確認。(Basu,1997)
要正確處理與客觀性、配比性、可比性、相關性、可靠性、權責發生制等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
首先,我們應合理的確定各項會計原則的優先使用順序。在12條會計原則中,客觀性原則居于首要地位,穩健性原則必須在維護客觀性原則的基礎上加以貫徹和運用。
其次,要對沖突情況予以充分披露。由于每個企業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在不同時間,不同經營環境下有所不同,穩健性原則的應用時間,范圍和程度也應有所不同,因此,我們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說明穩健性原則的應用時間、范圍和程度,揭示因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而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程度及其變動情況。
最后,我們還要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內在約束機制。由于穩健性原則在實際操作中有較強的隨意性和傾向性,因此,為了避免企業以運用穩健原則為借口,隨意變更會計核算方法,高估損失,低估收入,虛列成本費用,歪曲真實的經營成果,把穩健性原則當作成本、利潤的調節器,就必須加強審計監督工作,防止濫用和曲解穩健性原則,避免人為地加劇與其他會計原則的沖突。
Lara等(2005)發現,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會計也會越穩健。
孫錚等(2005)利用我國A股上市公司1999-2002年的數據研究發現,債務比重高的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越穩健,在國家控股上市公司,債務對會計穩健性的影響明顯小于非國家控股上市公司的影響。
王毅春、孫林巖(2006)、陳旭東和黃登仕(2007)的研究也表明,銀行貸款比例的上升會提高會計信息的穩健性;比較而言,國家控股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穩健性程度較低。
毛新述、戴德明(2008)從理論的視角認為穩健性原則的運用可以改善公司的盈余質量,并強化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
沈永建,梁上坤,陳冬華(2013)發現,較高的職工薪酬與較強的會計穩健性相聯系;工資的向下剛性特征與較強的會計穩健性相聯系;作為工會規模代理變量的職工人數也與會計穩健性顯著正相關。
Fan和Wong(2002)發現,東亞地區股權越集中的公司,會計信息的穩健性越差。
LaFond和Watts(2008)通過理論分析得出,會計穩健性可以降低管理者和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陳少華和王麗娜(2005)以及陳勝藍和魏明海(2007)發現,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會降低A股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穩健性。
會計穩健性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它能夠緩解和降低債權人承擔的破產風險(Watts and Zimmerman,1986; Watts,2003a,b)。
陽雪(2013)發現,從公司內部治理而言,會計穩健性可以通過限制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降低代理問題導致的公司風險;而從公司外部政策環境而言,會計穩健性有利于促使管理層加強公司風險防范,從而降低外部經濟政策變化導致的公司風險。
從研究背景看,我國特殊的制度環境為會計穩健性經濟后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機遇。考察會計穩健性在我國特殊制度背景下的經濟后果,有助于我們更為全面地認識會計穩健性在不同經濟環境中發揮的作用,豐富現有的研究成果。穩健性的形成原因與經濟后果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不同制度背景下體現出的經濟后果的差異可能是導致需求差異的原因,因此在研究會計穩健性經濟后果時也應當充分考察制度背景對會計穩健性的經濟后果產生的影響。
從研究方法看,公司層面會計穩健性度量方法的日益完善也為會計穩健性經濟后果的研究提供了基礎條件,如Khan和Watts(2009)提出了計量每個公司穩健性程度的C-score法,目前在我國的研究中并未得到普遍運用,對公司層面的穩健性計量方法進行研究并發展適合我國制度背景的計量方法也具有重要意義。
從研究領域看,關于會計穩健性經濟后果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新問題。企業融資效率體現為很多具體的方面,如債務資本成本、企業取得資金的難易程度以及權益資本成本等,會計穩健性對這些因素的影響都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從融資的渠道看,我國現有文獻集中于會計穩健性在銀行信貸融資方面發揮的作用,其他方面都未有涉及。另外目前關于投資不足問題的研究思路是通過考察會計穩健性對融資的影響,間接地檢驗會計穩健性與投資不足的關系,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尋找兩者之間的直接聯系。
總之,隨著我國學者研究條件的愈發成熟,我們相信這方面的分析性研究也將越來越多。因為中國會計學界對于會計研究的貢獻不僅體現在利用獨特的數據以提供獨特的經驗發現,更要體現在發展出適合中國特定制度背景的理論模型,以作為中國經驗會計研究的基礎,并用來解釋中國會計實踐中所存在的特殊的經驗現象。
[1] 陳圣飛,張忠壽,王燁.2011.會計穩健性研究的理論回顧與展望—基于契約觀和信息觀的視角.會計研究,4:35-42.
[2] 郝東洋,張天西.2011.股利政策沖突、穩健會計選擇與公司債務成本.經濟與管理研究,2:72-80.
[3] 劉運國,吳小蒙,蔣濤.2010.產權性質、債務融資與會計穩健性.會計研究,1:43-50.
F275
A
1672-5832(2016)11-0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