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軼華 徐 君 韓 賀
論大眾文化語境下中國動畫電影的審美特征
許軼華徐 君韓 賀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開始朝著大眾的審美發展,逐漸獲得了人們的肯定。一方面,這說明我國動畫電影在技術上和表現形式上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這也可以看出,大眾文化對國產的動畫電影已經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本文就大眾文化語境下中國動畫電影的審美特征進行了簡要分析。
大眾文化 中國動畫電影 審美特征
形式是動畫電影給人們展現的第一印象,尤其在動畫行業中,動畫形式美決定了人們對動畫的喜愛程度。形式的美感不僅是推動劇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塑造動畫主體造型的重要內容。在動畫的發展中,我們一直強調要突顯形式的個性,增加本國的傳統文化特色。因此在我國早期的動畫人物造型中,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個性設計,如《大鬧天宮》中的服裝和造型設計。但是隨著今年來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動畫發展開始朝著商業化模式發展。不少業內人士將現代動畫大片稱之為商業大片,因為現代的動畫片或許在特技、風格等方面有著一定的優勢,但是其主要的考慮方向在于動畫的商業價值,即動畫放映之后能夠帶來的商業利益。這實際上是大眾文化審美需求的要求。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動畫較為推崇,為了滿足大眾的需求,越來越多的制作人將動畫制作成日本和美國動畫的樣子,因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欣賞這部動畫,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票房。但是,這種動畫電影風格的轉變卻不得不讓人反思。
商業片的出發點是商業利益,為了增加動畫電影的商業價值,制作人在動畫電影制作過程中國就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轉變,同時要迎合大眾文化的審美需求,獲得大眾的肯定和追逐。這種形式的變化說明了動畫電影朝著大眾文化進行轉型,但是它的本質其實是復制。當代我國大部分的動畫電影都在復制日本和美國的動畫形式,從造型到場景、特效,甚至是故事情節,我們都可以在動畫電影中看到其他國家動畫的影響。例如《魁拔》、《夢回金沙城》中,制作中采用的單色藝術表現形式,與我國傳統的線條表現形式截然不同,很顯然是模仿其他國家的動畫特色。這種變化說明大眾文化對動畫電影的審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眾文化下的傳媒壓力以及大批受眾的關注對象都導致了我國動畫電影風格的單一化。
動畫電影是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圖像和運動的結合而展現出來的一種技術,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吸引觀眾的不是語言,而是眼睛所看到的各種畫面和場景。動畫電影的制作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首先,導演和編劇要對動畫電影的主要情節進行整理和想象,大部分的動畫電影均是依靠想象得出的,即使是對以前作品的反拍,也必須要加入想象的成分進行修改。然后,通過動畫設計和后期制作來進行動畫電影的完成。在這個過程中,導演和制作人等必須要利用所有的圖像、動作和情節來表現出自己內心所想所思,以此來打動觀眾,獲得觀眾的認可。這其實就是一個將腦海中虛擬世界放在熒幕上的過程,創作人員可以盡可能的想象和聯想,將自己的創作思路涵括在其中。但是,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并不會從創作者的角度對動畫電影進行欣賞,他們的欣賞角度是大眾文化的欣賞角度。因此,創作者在動畫電影的制作過程中必須也要從大眾的角度出發,要利用有沖擊性的視覺影像來引起觀眾的公民,獲得觀眾的肯定。
未來中國動畫電影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商業和藝術的結合發展。對比中國早期的動畫電影和現在的動畫電影,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早期的國產動畫電影更加傾向于藝術性,而當代的動畫電影則更加傾向于商業性。商業性的主要出發點就在于大眾文化的需求,我們在發展商業化的動畫電影時可以明顯看到藝術美感的缺失,這是我國動畫電影制作中的重要缺陷,也是大眾文化的價值觀和審美與藝術價值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是我國動畫電影發展中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美國和日本事實上也出品了大量的商業動畫電影作品,但是與此同時,他們也會生產不少的藝術作品。這給我國動畫電影以啟示-商業和藝術之間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調和,我們依然可以在抱有動畫電影藝術性的同時發展商業化的動畫電影。事實上,以《藏獒多吉》為例,雖然愛這部動畫電影在表現形式上采用了西方的動畫表現形式,但是它的主要制作背景是中國的生活魂晶,這實際上也就是藝術和商業的結合,既符合大眾文化的風格審美,又反映了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
綜上,國產動畫電影的發展需要依靠大眾的支持,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國產動畫電影出現商業化特征。但是,商業化發展趨勢并不代表國產動畫電影就必須摒棄傳統的文化藝術,完全復制他國動畫電影表現形式。事實上,藝術和商業在現代社會發展中并不沖突,也不矛盾,我們完全可以在保持國產動畫電影商業性質的同時,抱有國產動畫電影的藝術特色,堅持創新,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1]賴寧藝.久石讓動畫電影音樂之審美價值及對中國動畫電影音樂之啟示[J].文化學刊,2015(11):74~77.
[2]李鴻明.借鑒與融合:中國學派動畫電影的民族藝術風格研究[J].文藝爭鳴,2014(08):174~180.
(作者單位:黑河學院人文傳媒學院)
本文系2016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項目批準編號:2016D040。
許軼華(1981-),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黑河學院人文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學;徐君(1969-),女,漢族,黑龍江黑河人,學士,黑河學院人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傳播學;韓賀(1982-),女,漢族,黑龍江黑河人,學士,黑河學院人文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