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偉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9)
慈善行為:社會行動視閾的合理性闡釋
鄭 偉
(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9)
馬克斯·韋伯將社會行動定義為:“以他人的舉止為取向的個人的行動。”在韋伯的理解中,社會行動是有著針對他人的主觀動機的行為,社會行動的本質是一種針對他人的主觀意義的活動。那么根據這個定義,我們可以將慈善行為看作是一種以利他主義為價值取向,以提升他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品質為追求的一種針對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社會行動。為了進一步區分理解社會行動,韋伯在理解社會學理論中提出了“合理性”這一概念,他認為根據社會行動是否合理以及合理的程度,可以將社會行動分為以下四種類型。我們將通過對比以下四種社會行動類型與慈善行為的關系,來理解社會行動視閾下慈善行為的合理性。
慈善行為;社會行動;合理性
1.1 目的合理性行動
目的合理性是指以目的合理性為取向的社會行動,是指建立在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他人的舉止的期待的基礎上,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手段”,以期實現自己合理性所爭取和考慮作為成果的目的的行動。這里的合理性的爭取就是指個體的行動在通過自己的深思熟慮之后,并且認為由此行動獲得的成果是合理的、有價值的,愿意接受作為自己的行動成果,從而決定去進行的相應的社會行動。在目的合理性的層面理解慈善行為,就是慈善志愿者或慈善組織在對社會情況的調研了解的基礎上,通過對社會公眾的行為預估,進行的一系列相應的社會行動。在此基礎上審視個人或者組織的社會行動,其目的就是個人困境的解決,群體福利的增加和社會福祉水平的提高。在上述目的的指導下,通過合理性的社會行動所考慮和爭取的最終成果,就是慈善行為在目的合理性上的體現。
1.2 價值合理性行動
價值合理性的社會行動是指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舉止的無條件的純粹信仰而做出的行動與反應,而不管其行動的結果是否取得成就。這個特定的舉止是一種可以做任何解釋的價值觀念或信仰,比如我們常常看到的倫理學、美學、宗教等等。價值合理性的社會行動常常基于某種價值取向或者信仰,比如篤信宗教的人確信上帝存在以后,他要做的就是通過選擇一些手段如祈禱、反省、做禮拜等去實現自己的信仰,宗教教徒會通過諸如上述的宗教儀式去踐行自己的價值信仰,而至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他所做的是不是真的有效果則不是行為者所關心的。在價值合理性的層面去理解慈善行為,最重要的就是認識慈善行為的價值基礎。
1.3 情感行動
情感行動的社會行動是指由現實的情緒或情感狀況決定的行動。當我們看到災難景象和受災群眾或者遇到處于困境的弱勢群體時產生的同情心,我們在這個時候的慈善行為是出于一種憐憫、善良的情緒狀況而自覺地發生的一種社會行動;人性本善,每個人都有主動去幫助他人的善的潛質,當我們參加公益活動的時候,我們會產生一種情感驅動之下的奉獻心;當我們看到有著與我們生活經歷類似的人面臨困難的時候,我們處于類似的社會情境之下,我們的慈善行為則是出于一種現實的情緒激勵所產生的同理心。
1.4 傳統行動
傳統行動是指由約定俗成的習慣決定的行動。中國是具有五千年優良道德傳承的文明古國,自古以來我們儒家天下大同的理念便深入人心。《禮記·禮運》寫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鰥寡孤獨皆有所養,是謂之大同。”在儒家倫理道德基礎之上,發展形成了我們的傳統慈善事業。自古以來我們政府和鄉紳的賑濟、救災等,這種基于習慣和傳承的社會行動,是傳統慈善行動的主要行為。
我們很容易發現在這些社會行動類型中,目的合理性行動具有最高程度的合理性。因為行動者對行動的目的以及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都有著清醒的認識和自覺的選擇。在目的合理性的基礎上,行動者對其行動的目的總是再三的權衡,對實現目的的手段也是深思熟慮,而且對這些手段可能引起的后果也有充分的考慮。在目的合理性層面,主要體現的是慈善行為的高效性和針對性。只有建立在理性的認知和高效針對性的行動手段之上的慈善行為才是有效的社會行動,目的合理性的提出對我們慈善實務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個合理科學的理論框架,對慈善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慈善行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種理性化的合理選擇,具備如下的社會功能。
3.1 平衡社會利益再分配
慈善事業作為社會財富分配結構中的第三次分配可以起到平衡社會利益的作用。我們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經濟獲得了較高的增長,但是相應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卻沒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通過社會公眾的慈善行為,我們可以進一步的平衡社會資源,通過推動社會財富資源在社會成員中的有序流動從而達到維持社會秩序,推動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按照“帕累托最優”的社會資源均衡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通過鼓勵社會公眾的慈善行為,號召社會成員進行慈善志愿活動,將自己的愛心和物資捐贈出去,通過捐贈等慈善行為,一方面可以改善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福利水平,去峰補缺,提高弱勢群體和處于困境的社會成員應對困難的能力;同時在另一方面,因為通過慈善行為協調的社會資源不會形成社會矛盾沖突,所以相應的也沒有損害或減少他人的利益。那么按照這個原則我們的社會資源配置的就達到了最優的帕累托均衡結構。
3.2 協調社會矛盾,緩和社會沖突
在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社會成員在社會結構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分層。社會成員的階級分層進一步導致貧富差距過大、仇富心理等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沖突,導致社會問題頻發。社會沖突理論的社會安全閥機制認為:如果敵對情緒通過適當的途徑得以發泄,就不會導致沖突的發生或加劇,就像鍋爐里過量的蒸汽通過安全閥門適當的排出就不會導致爆炸一樣。無疑我們的社會需要一個安全閥機制,而慈善行為正是安全閥的最優閥門。讓一部分社會問題諸如“貧富差距”、“教育不公平”、“同工不同酬”等社會負面能量,通過慈善行為進行合理的引導化解,從而緩和社會矛盾,優化社會結構,促進社會穩定。
3.3 構建慈愛氛圍,推動社會和諧
在社會功能理論中,文化系統可以起到一種潛在的模式維持作用,通過文化模式來起到維持整個社會的基本價值和行為準則的作用。慈善行為就是一種推動全社會積極向上的社會正能量文化。通過社會公眾的慈善行為可以培育整個社會慈愛友善的文化氛圍。慈善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才能更好的發揮慈善文化的社會管理功能,實現社會成員的再社會化,進一步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發展。
鄭偉(1990—),男,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社會工作碩士,研究方向:社會工作與慈善公益。
C913.7
A
1672-5832(2016)02-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