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舟宏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124)
淺析我國發展民族社會工作的必要性
袁舟宏
(西北民族大學 甘肅 蘭州 730124)
我國是—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各民族的社會發展進程是很不平衡的,它們在發展的各階段不免遇到許多問題和困難,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幫助。本文通過對民族社會工作概念和社會問題的分析,探討了發展民族社會工作的必要性。
民族;社會工作;必要性
我國在早期就有社會工作服務于少數民族的傳統。但關于民族社會工作的界定,我國學術界相關的研究并不多。到目前為止,鄭杭生先生主編的《民族社會學概論》一書中明確談到了民族社會工作,并對民族社會工作進行了界定,他認為民族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與民族工作的交叉,是指政府和群眾團體依據國家的民族政策,在社會工作的理論與方法指導下,對在物質和精神等方面面臨困境的少數民族個人和群體所實施的一系列救助服務活動。
關于民族社會工作的概念,本文定義為民族社會工作是以社會工作價值觀為指導,通過綜合運用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和實務技術,在微觀層面上協助因各種原因而遭遇生活或發展困難的少數民族人士及群體走出困境,增進其福祉; 在宏觀層面上推動社會改變,協調社會關系,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促進社會和諧,營造有利于增進少數民族人士及群體社會福祉的社會環境的一種專業服務活動。
2.1 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呼喚民族社會工作
在當前社會轉型和社會分化的大環境中,中國民族問題表現為多種形式,既有各民族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問題,也有涉及政治權利、宗教、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各種問題。其中民族地區貧富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均衡、生態環境惡化、災害頻生、教育落后愈演愈烈等大量新舊問題進一步凸顯。與此同時,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民族地區的各種問題呈放射性狀態,向東部地區福射,從而加劇了中國民族問題的復雜性。
2.1.1 生態環境問題
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生態環境來看,山地面積占了總面積的80%。許多群眾到處開荒,造成了水土流失、干旱嚴重,地力越來越下降的狀況。多年的濫砍濫伐導致我國的森林資源嚴重不足,少數民族地區的森林損失十分嚴重,由于缺乏科學經營管理,近年來,我國的草原生態遭受了嚴重破壞,草原退化的達到10億畝。同時,過度的盲目開荒,造成了草原大面積沙化。生態的破壞,帶來的一方面是畜牧業發展緩慢及下降,嚴重影響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自然環境的破壞,不利于整個地區的長久發展。
2.1.2 貧困問題
少數民族人口由于長期生活在相對封閉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襲舊的觀念和習慣,生產經營能力弱,生產力水平低下,社會發育嚴重滯后,直接造成貧困以及扶貧的艱難。一方面,勞動者素質低,自身綜合能力差,人力資本存量不足,限制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社會保障系統薄弱,醫療衛生條件差,基礎設施落后等長期積累的問題制約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自然條件惡劣、基礎教育落后以及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綜合因素的影響,造成民族地區產業構成以農牧業為支柱產業,其他產業比重極低,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絕大多數地方財政不能自給,長期靠國家補貼,很難徹底脫困解貧。
2.1.3 教育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在教育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辦學條件落后,基礎設施薄弱,教學環境相當惡劣;少數民族地區由于交通閉塞,大多數的家長文化程度不高,教育觀念落后,教育無法保證;雖然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大力扶持,但是經費仍然匱乏,均衡教育難于實現;師資力量薄弱, 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教師隊伍數量不足且十分不穩定。
2.2 傳統民族工作方法的創新需要民族社會工作
新中國成立多年來,民族工作不斷在曲折中前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民族工作在促進各民族團結、和諧與發展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我們還應該看到傳統民族工作在方法上是存在著局限的。
2.2.1 傳統民族工作方法的局限
傳統民族工作的實施主體主要是政府部門以及各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他們一般都沒有接受過社會工作的專業教育,主要通過行政架構的方式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和服務,在工作中為他們提供各種資源,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重視對困難少數民族和貧困民族地區的幫扶。但他們的工作缺乏社會工作“助人自助”工作理念的指導,更多地還在停留在單純的解決問題的層面上。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的弱勢和困難,本來處于主體地位的他們,現在主體性、優勢和潛能等很大程度上被忽視。這不僅容易將主流文化的標準強加給少數民族,易導致民族關系緊張,而且效率低下,造成資源的浪費,反而限制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
2.2.2 傳統民族工作的缺失
傳統民族工作重視以戶籍制度為依據開展民族工作,但由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不擁有城市戶籍,在城市中各項活動都不穩定,因而給城市民族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和挑戰。較大的流動性使政府部門很難對轄區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基本情況有準確的把握,因而,城市民族工作也很難圍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開展全面而細致的工作。雖然一些城市以社區為平臺對社區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行管理和服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僅限于局部區域,不具有全面、系統和制度化的特征。
當今,在世界范圍內,民族社會工作仍然是一個亟待發展的領域和學科。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發展,各種與少數民族人士、群體、社區相關的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這需要民族社會工作有一個較快的發展。當然,民族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一支專業隊伍。培養一大批訓練有素、熟悉少數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將是解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群體的民生問題、促進其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在解決上述問題,改善民生,促進民族進步和民族團結的過程中,我國的民族社會工作也會得到較快發展。
[1] 孫丹丹.民族社會工作實務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學藏族學生為服務對象[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3:
[2] 李林鳳.民族社會工作初探——基于民族文化的視角[D].蘭州:蘭州大學,2013:
[3] 趙淑蘭,姚麗娟.民族社會工作概念辨析[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5,5
袁舟宏(1994.12-),女,漢族,內蒙古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
D633
A
1672-5832(2016)02-01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