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豪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以“圖像學”解讀初唐繪畫《歷代帝王圖》
王 豪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1)
閻立本,初唐畫家,在藝術上繼承南北朝的優秀傳統,認真切磋加以吸收和發展。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歷代帝王圖》是其一幅著名的人物畫,是反映初唐繪畫藝術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作品。欣賞藝術作品時,不但要發現其表面所呈現的現象之外,還有其內在的氣質。本文從“圖像學”理論來解讀《歷代帝王圖》,對其進行分析,發現其背后體現的歷史價值。
圖像學研究;人物畫;歷史價值
“圖像學”是對美術圖式的歷史研究。“圖像學”是現代視覺藝術研究、實踐探索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理論學科,現在已成為一種全新的藝術史和藝術學的研究方法。圖像學源于19世紀在歐洲美術史研究領域里發展起來的圖像志研究,它所關心的是藝術作品的主題性的內容以及繪畫題材背后所映射出來的深層寓意,研究繪畫主題意義及其文化發展的聯系,揭示作品在文化體系和各個階段文明中的形成、變化所反映或者暗示出來的思想意識。
圖像學研究最有影響的學者潘諾夫斯基在《視覺藝術的意義》一書中,對圖像志和圖像學作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圖像學對美術作品的解釋需分三個層次:第一層,解釋圖像的自然意義,即識別作品中的人、動物和植物等自然物象的線條與色彩、形狀與形態,把作品解釋為有意味的特色的形式體系;第二層,發現和解釋藝術圖像的傳統意義。也就是圖像學所表現的故事、寓言等傳統意義,即作品的特定主題的解釋;第三層,解釋作品的內在意義或內容,即一個國家或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宗教哲學,通過藝術家的手筆凝聚在藝術作品中的本質意義和內容,也就是潘諾夫斯基所謂的象征意義。
潘諾夫斯基的這套圖像學理論,闡釋與追尋的就是藝術作品背后的內在意義。本文以初唐繪畫《歷代帝王圖》為例,用圖像學理論研究一下體現在作品中的內容和意義。
潘諾夫斯基圖像學理論的第一層含義,可以理解為所見就是心中所想到的,探討作品中所體現的自然意義,先不考慮作品本身的內在涵義,只看畫本身直觀描繪的一些內容,感受作品給我們傳達的一些基本的信息,讓我們先從視覺上對整幅作品有個大的感觀。
《歷代帝王圖》是初唐閻立本的一幅人物畫,是反映初唐繪畫藝術水平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作品。此畫描繪了13個帝王像,加上他們的侍從共46人。作者力圖通過對各個帝王的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畫,揭示出他們各自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政治作為。對那些統一全國的開朝建代之君、或抵御外族侵略或實行了政治革新有一定建樹的皇帝,在畫家筆下除了顯示出各自的性格特征外,還表現出他們共同的莊嚴氣概。而對那些亡國之君、無能的皇帝,作者則著力表現了他們的平庸愚弱、萎靡不振的神情。
畫中所有人物,在形態上都不作過分的藝術夸張,而是集中在人物表情的刻畫上。作者十分準確的把握了人物的精神面貌,畫面上的楊堅,不僅表現了“體貌奇特,儀表絕人”,而且以深沉的眼神、緊閉的雙唇,顯示出“雄圖內斷,英謀外決”的性格,這與楊廣的虛浮外貌、萎靡身軀形成對照。此作品的繪畫內容正恰如其分的應驗了潘諾夫斯基所論述的“所見即所得”的圖像學第一層面。
《歷代帝王圖》主要刻畫了13個帝王及其隨從共46人的儀態。作者在每一個帝王旁邊都配上一到四個侍從,這些侍從身軀都比帝王小,這種主從大小對照處理的手法,在中國傳統人物畫中被普遍采用。這既有利于突出主體人物,更是封建社會尊卑、貴賤等級秩序關系的形象反映。這種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形象比例來看,其安排不僅僅是為看起來協調,用圖像學的理論分析,這樣的畫面布局透射出了一種潛在的含義。主從大小關系,表達了古代等級制度的尊貴卑賤,同時也表達出了古代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些特征的出現都賦予了作品更具體的意義,從而將我們真正的從“讀圖時代”帶入了“解釋圖像”的時代。
相較于第一層含義的直白體現,第二層含義卻要通過對一些手法與特征仔細的思考跟分析才能體現出來。當我們最終走入第三個層面,也就是潘諾夫斯基所說的“本質”意義或內容時,將揭示其更深的潛在的意義,“對國家、時代、階級的基本態度一一被無意識透露出來并壓縮在作品里”的東西對潘諾夫斯基來說,這穿透性的第三個層面是圖像學的“最終目標”。
我們在解讀此幅作品時,不要只看作品本身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更要挖掘出作品隱藏的信息,它對于我們更深入的理解作品具有很大的幫助。
圖像學鞏固了許多傳統藝術史的基礎,我們可以將圖像學延伸到更寬闊的領域。在掌握一定圖像學的知識的基礎上,去細心揣摩,深入剖析一幅作品,我們將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
[1] 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2] 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美術簡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 周林生.魏晉至五代繪畫.北京.人民藝術出版社,2004
[4] 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精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5] 陳綬祥.隋唐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J205
A
1672-5832(2016)02-01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