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熙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意象
——書法創作的本源
陳 熙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書法藝術,從藝術分類學上來講,它屬于抽象造型藝術,一種具有意象性的抽象造型藝術。但是從美學的審美的意義上來講,它是人的形式,是體現人的生存發展精神和力量的形式,是生命情欲的形式,是體現民族文化精神的形式,是創作主體的精神氣格的形式,是人的本質力量豐富性展示的形式。書法就是以這些進行創作,對書法藝術的欣賞就是對體現于書法形式中的這一切欣賞。
意境與意象同是書法創作中重要的審美聯想。唐人張懷瓘在其《文字論》中寫道:
探文墨之妙有,索萬物之元精,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雖跡在塵壤,而志出云霄。靈變無常,務于飛動:或若擒虎豹,有強梁拏攫之形;執蛟螭,見蚴蟉盤旋之勢。探彼意象,如此規模。
我們可以把這段文字中描述的書法中的主體,從“探”、“索”之“元精”呈現化為書家心中之象,既成為“意象”,也把已跡化為筆墨文字之象稱為“意象”。書法意象的基本特征表現在于:抽象的書法形象具有現實形象的意味。書法家通過實踐摸索總結出用筆、筆法、筆勢、結體、造型的種種規律,才得以進行書法意象創作。而書家之所以能把書寫線條的具象轉化為意之具體的“象”,就在于長時間重復的不斷練習、積累,而這種積累是多元化的,可分為感受積累、意味積累、規律積累等等。而這些所有的積累又不斷的轉化為運筆、結體、造型、分布等等的講求,二十的書法具象之形成為意味之象、情意之象。
書家為什么能“隨手萬變,任心所成,通三才之氣象,備萬物之情狀者矣。”書法創作,雖然寫的是文字符號,然而書家是以創造人的生命意象的心靈和情意、以生命形象的意念來運筆結體造型的。宇宙萬象的存在、運動的形式規律,作用于書家的感受,化作為書家的結體造型意識,形成具體的書法形象,引發欣賞者的生命意欲、生活情趣,從而成為一種寄托、觸發、升華、感悟人的形式。藝術形象沒有生命意味的話,那便失去了美的感受,書法受制于文字的這種載體,那么具象便不可擺脫文字,不然的話就不可稱之為書法。
書法創作,是對現實情景的一種迂回曲折的反映。書法具象的特性,具有視覺形式上的形象性和反映主客觀現實的抽象性、朦朧性。這種特性,一方面使文字可以更具有個性的進行創造與表達;另一方面,這種高度創造的自由性上又受到人的形式感,生命感等各個方面的制約。同時,書法的文字內容也為書法作品的創造既定了審美聯想的大概方向,從而使這一形式成為形象具體、意味朦朧的藝術,它們最容易被接受,也最耐人尋味,可是卻又成了一種最容易學習但難以創造的藝術。
書法創作是“以象化意”作為基礎的。所謂化萬物之象為胸中之意,這便是創作的準備階段。然而從現象上來看,古人學書無有不是為實用,但在實用過程中其并無刻意的追求藝術功效,這便又出現了一種“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的藝術珍品。這便說明了熟練掌握書法技法的書家,只要確有感情積蘊和抒發,不為其固有程式所拘泥,就有可能產生書法藝術。究其原因,書法藝術的實踐與創造,并不僅僅局限于對前人書法的臨仿,還有在于一份自我的創造。這種創造充斥著個人的學識修養,再對前人書跡的表象進行抽取、分解、重組、綜合。古時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北宋大書法家米芾,他的修養便是多方面的,在其青年時代便下苦功對于前人書法做了大量功課,無論是集字還是臨帖,甚至精熟到可以仿貼的地步。在這樣的情境下,從而取得了“取諸長處,總而成之”的本領。這種本領作為具象的實用性來講,可謂足矣。但是在米芾看來,若作為自成一派的自己的書體,謂其“自家書”,則還未到達那個領域。他尋找的是要達到“人不知以何為祖也”,即要有自己的藝術見地,而非單純的摹狀他人。
化象為意,是書家從其他渠道積累具象進而轉化的階段。對前人碑帖的臨習,作為定性訓練與表象積累,作用無疑是突出的、不可或缺的,但這并不是書法創作的全部。在這個階段中,書家要將視聽、感悟所獲得的各種神、情、形、意、理做各種融合,以結合書寫,達到觀賞、實踐的作用,從而化作自己的創作積累。
創作意識的內部結構是繁復的。單就書法形式而言,既要根據字體和前人的書體進行融通,又要具有自己獨立的體系與形式,再充實以情感,那么優秀的書法創作的準備便達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自己的獨立體系與形式,若沒有這一環節,單單只是依靠字體與前人書跡的摹寫,便不能構成可獨立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也就無法稱之為優秀的書法藝術作品。這只能稱為是對前人作品的重復,或者是連基本工具還未能學會掌握就無所適從地涂畫,根本與藝術的創造不相符,更談不上深層次的美學價值與審美價值。這是創作與非創作的重要的分水嶺。
如果說化意為象是書法藝術創作的準備與前期的話,它屬于藝術創造的第一階段。有了第一階段的積累,才進入到了更深層的第二階段(化意為象)。
創作的第二階段特點在于:書家的創作意圖被被感受引發的各種情感所驅使,而在第一階段曾經積累的各種具象所激活,在特定的情景刺激下,觸發創作激情。這種創作激情所涌現的情緒,其強度比單純的技法與基本功的練習所形成的定力型效率要高的多,這時所產生的作品,會遠超于單純的基礎定力型作品(臨摹作品,基礎創作類作品)。
第一與第二個階段他們是相互的,并不是截然分開的。他們交錯、疊合、相互發生、相生相長,從而產生更強大的創作效應。這就是書興助書寫,書寫引書興的原因。
書法藝術的創作,說到底,是在主體“意”的積極參與下進行并且完成的。化象為意,不是純客觀的積累與綜合,而是要有主體情感參與和積極滲透的;化意為象,是主體的感受驅使動力定型的形象創造。所以,以意為書,其“意”在于書法家的創作意識與個人的思想修養,又包括書家在其大背景下的情緒活動所綜合影響的。書家之“意”,既受社會意識制約,又有書家獨特性的反映。書家主體的性情修養學識不同,那么對具象的感悟也不盡相同,即對表面的選擇、分解、綜合不同,它所帶來的影響便是,其各個書家各自的創作意象風格有很大的差異。
J292.1
A
1672-5832(2016)02-01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