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紹華
(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羅馬帝國滅亡問題研究及法治啟示
彭紹華
(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
本文從法治的角度研究羅馬帝國的形成與滅亡,并對羅馬帝國的興衰做出簡要的評價。羅馬帝國文明在西方乃至世界都享有重要地位,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有著強大國力的統治了五百多年的羅馬帝國,曾經強盛一時,但它的滅亡不禁讓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一個強大的國家,在統治了五百多年后為何衰落甚至滅亡,一定不是某個單一的原因所導致,但導致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定與國家的法治有著一定的關系。從法治的角度去研究羅馬帝國的興衰,對如今社會有很大的幫助。
滅亡;法治;啟示
在政治、經濟、思想基礎上的不穩固,羅馬帝國只是世界上一流的軍事強國。起初,羅馬僅是臺伯河邊的一個小邦。于公元前406年征服維愛城是羅馬征服意大利的第一步。戰爭勝利后,羅馬人的領土擴大到了臺伯河流域及右岸。在這之后,羅馬依靠武力不斷蠶食周圍地區,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強大奴隸制國家。羅馬領土擴大后,民族成分復雜,但各族人民并不團結,無論是在人民群眾和管理階層,都沒有統一的思想,因此,羅馬帝國只是一個華而不實的軍事帝國。公元1世紀到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進人相對和平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均得到很大發展。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興盛,羅馬等大城市空前繁榮,迎太基等曾被毀的城市開始復蘇,并興起新城市,如倫敦、里昂等。隨著時間的推移,羅馬帝國內部矛盾逐漸凸顯,這首先體現在經濟方面。帝國的東部和南部,由于有著兩河流域和古埃及上千年的底蘊,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且農業發達。而意大利本土農業卻逐漸走向衰弱,糧食供不應求。西部和北部文明程度不高,多為野蠻人,經濟十分落后。靠軍事的簡單整合并不能消除各民族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最終會之羅馬帝國走向衰落。[1]
2.1 政治上是腐敗無知
羅馬帝國的腐敗無知,主要表現在元首制下缺乏明確的繼承法,結果元首一去世,政治上不能順利交接過渡,加上平時缺乏一個好的完善的政治制度,帝國上層的腐敗和軍伐把權治國,他們只知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而沒有一想或者說有能力去保障“皇帝我想做,江山萬萬年”的道理。他們只知道鼠目寸光的搶班奪權,搞唯我獨尊,搞窩里斗。那么,接下來等著這個國家的就是內戰或蠻族入侵。戴克里先皇帝和他的君主制這一時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并加劇了帝國后期政治上最大的缺陷是沒有使足夠的人參與政府活動,帝國的居民大多數是不參與政治的臣民,達官顯貴們的腐敗,連年的戰亂,沉重的稅收常常使他們對帝國心懷仇恨,政府又沒有一個有效團結和安撫人民的辦法舉措,更沒有建立設置該方面的制度,所以,政治上的腐敗無能給羅馬帝國的滅亡注入了催化劑,埋下了讓帝國走向滅亡禍根。
2.2 軍人掌權加速了帝國分裂
以元老院、保民官和執政官為主的文官掌權的王政時代與共和時代,能使各族人民相互團結,國家相對統一。但由于斯巴達克斯的起義,軍人逐漸登上執政的舞臺,明顯表現出軍人掌權的特點,即最高執政不是通過選舉產生,而是依靠自身的軍事實力奪取與維持如此一來,政局變得越來越動蕩,政權的不穩定越來越突出。公元3世紀,國家大權落入宮廷禁衛軍之手,禁衛軍本是羅馬帝國皇帝的保衛者,如今卻變成皇帝的威脅者338年,有5個皇帝為士兵所殺,此后的15年內先后有10個皇帝更迭353年到263年,出現“三十膺主政治”的分裂局面軍人擅權所引起的政治混亂,加速了經濟危機,羅馬帝國已是日落西山。羅馬帝國實行自由人為主的公民兵制,自由人的多少決定了國家的強大與否。但是隨著奴隸生產制的發展,大量自由人喪失了勞動,使得自由人無事可做,地痞流氓增多。這直接導致了國家招兵困難,嚴重威脅國家的穩定和安全。歷史記載,由于招兵困難,奧理略不得不以奴隸和罪犯充實國家軍隊,后來甚至發展到招募蠻族人以補充兵源。由此可見,建立起來的軍隊并不足以對抗外來侵略者,加上武器落后,軍隊氣勢不高昂,使得外來侵略者有可乘之機。當蠻族人入侵羅馬帝國時,贏得了奴隸個自由人的歡迎。由此可見,羅馬帝國的安全令人擔憂。[2]
3.1 明君仁政、賢勤興國,暴君暴政、政暴國亡
在羅馬帝國完成領土擴張后,君主日益墮落,整日沉迷于驕奢淫逸中,對國家之事不管不顧,甚至運用武力懲罰那些提出與君主不同思想的大臣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國家興盛,國力強盛時,作為一國之主并沒有吸取前人的教訓,沒有開明的政策,沒有切實體會到人民群眾的苦難,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沒有意識到國家的矛盾,這些都是國家走向滅亡的潛在因素。在我國清代,君主賢能,通過科舉制度搜羅人才,微服私訪,切實體會人民群眾的苦難,打擊貪官污吏,在朝虛心聽取大臣提出的寶貴意見,發展經濟,使人民群眾的生活越來越好,人民群眾體會到了一代君主的賢能,故能擁護國家的領導,世界看到了一個偉大的國家,也不敢貿然入侵。所以,君主在領導國家時,要有開明的制度,勤勞執政,以和待民,才能使國家;立于不敗之地。
3.2 加強法治、申張正義,促進民主、發展經濟
重視制度建設,實行民主政治,是先進國家發展的一個基本走向。孟德斯鳩認為,羅馬早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從而限制了個人權力,保障政治民主化,好的建議能得到采納,大家就為國家治理樂于獻計獻策,使羅馬日益強盛,成為世界強大的帝國。后來,皇帝獨裁專斷,民主共和制度被廢棄了,民主精神退化了,結果羅馬帝國逐步走向滅亡。試想,一個只能打仗而不諳政治、經濟之精妙的皇帝,又還剛愎自用,獨斷專行,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會審時度勢,不因地制宜,不及時整章建制,這個國家還能好得起來,長久得起來嗎?權力可以用來造福于人民,但不受制約的權力則是腐敗的根源。監察制度是防范權力腐敗的手段。設立監察官職位,可以對個人權勢進行有效的制約。如今的檢察院、監察機關或許可以認為是這一啟示的實踐吧。
羅馬帝國的衰落與滅亡,源于缺乏統一基礎,奴隸制度盛行造成階級矛盾難以調和,軍人專權,統治階層腐化等各種原因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歐洲古典文明的終結反思羅馬帝國衰亡的歷程,對后人具有極大的警示意義。[3]
[1] 李怡凈.羅馬帝國滅亡問題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8):1-2.
[2] 楊果,胡大江.羅馬帝國滅亡的法治啟示[J].文史博覽(理論),2013,(11):7-10.
[3] 王志航,郭佳麗.羅馬帝國滅亡原因淺析[J].才智,2010,(20):186.
D904.1
A
1672-5832(2016)02-017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