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嘉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 株洲 412007)
我國藝術法建制構想
周思嘉
(湖南工業大學 湖南 株洲 412007)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之下,人民經濟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人們不再只追求吃飽穿暖的物質生活狀態,更多的將目光移轉到追尋精神生活豐盈的藝術市場,使得藝術品在市場中的流轉活動越來越趨于頻繁,與之而來的與藝術品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也日益突出,現今我國法律對藝術法尚未有專設,但藝術法構建設立問題已然凸顯出其重要性,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藝術法,推進藝術市場與經濟文化發展,實乃當務之緊急。
藝術法;美術作品;著作權;藝術市場法律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之下,各國經濟文化的相互交流與交鋒,使得文化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在世界貿易及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之中顯得尤為重要。而藝術的發展又是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一環,藝術的社會性功能已然被大眾所熟知、所需要。與此同時,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各國的經濟文化貿易往來。建立完善的藝術法律體系,防止嚴重滯后的藝術立法給藝術市場發展形成阻礙之呼聲日漸高漲。
“藝術法”一詞源于20世紀70年代歐美藝術投資熱潮。在這股熱潮中,一些國家的法律工作者和藝術家開始探討藝術的法律問題,在法學領域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分支學科——藝術法學。藝術法并不是一部單行法,而是一部連接藝術與法律,涉及多部法律法規的綜合性法律學科。由于市場與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藝術法先起于歐美國家,直至中國近代我國才漸漸興起藝術市場,但并未形成相關的法律及規范。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才漸而出現涉及藝術法的幾部法律法規,如:《藝術品鑒定法》、《知識產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藝術創作獎勵條例》、《傳統工藝美術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使藝術品市場初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倫納德·D·杜博夫認為,藝術法學要研究和解決的是藝術品在創造、發掘、生產、銷售、流轉、展覽和收藏等過程中所涉及的有關法律問題。它主要明確了藝術家的創作權利與創作義務。為了使藝術家、法學家更為全面的把握藝術法,就應當首先確立其基本立法原則,集中反映其基本的立法精神。可將其歸納為創作自由原則、藝術商品化原則、藝術創作法理兼容原則。
2.1 創作自由原則
藝術創作也隸屬于學術之自由。與任何一門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一樣,藝術創作也是需要通過自由的學術研究而不斷創新的。創作自由權對藝術家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自由選擇創作內容。任何人對藝術家的創作不得予以強行的限制或禁止,否則藝術情感不能充分真實的表達與表現出來,則是一種對藝術創作的歪曲行為。第二,自由表達創作觀點。藝術創作的探索性是非常強的,在探索過程中,出現不同觀點的差異碰撞是在所難免的,在不同觀點的交鋒之中又不乏新穎的觀點隨之出現,藝術需要有交流才能有繁榮。第三,自由發表創作成果。這是藝術家創作目的達成與創作價值實現的必要條件,任何人不得隨意干涉或限制。
創作自由是藝術法中最為精髓與核心的部分,是藝術家最基本的權利。
2.2 藝術商品化原則
藝術市場化發展已是勢之所趨。藝術作為一項精神財富,通過腦力勞動產生,再將之化成為藝術品,賦予其商品性,同樣可以納入社會主義市場體系,通過商品經濟的手段來調整藝術創作與藝術市場的發展。在我國藝術市場領域,國家、公民、藝術家、藝術商等均位于平等地位,無償或強行占有他人藝術創作成果的行為是被堅決禁止的,采取積極靈活的經濟手段調控藝術品市場的節奏,起著刺激藝術創作與繁榮藝術發展的重要作用。
2.3 藝術創作法理兼容原則
法律上的自由實則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各國法律均對自由的范疇作出了或多或少的限制,創作自由權也不例外。藝術創作的自由并不是不考慮他人權利和公共利益任意而為之的行為,在不危害公共安全與不侵害他人正當權益的前提之下進行的創作表達才是真正自由的,這也遵從了藝術創作之宗旨。
對侵權行為的制裁有利于維護藝術家的合法權益,激發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形成良好的藝術創作環境。侵犯藝術權的行為一般認定為4個構成條件:首先,行為人主觀過錯。即行為人主觀上故意或過失侵犯他人的藝術權利。其次,行為的違法性。即行為人某種行為乃法律所明文禁止,若為法律所許可的例外行為則不構成侵權。視為對藝術品合理利用,不構成侵犯藝術權的情形:(1)為了評論、報道、學術研究而利用他人的藝術品;(2)為訴訟活動而利用他人的藝術品;(3)為教學活動而利用他人的藝術品;(4)為非營利性資料保存而利用他人的藝術品;(5)供個人非營利性目的而利用的藝術品;(6)為國家、集體利益而利用他人的藝術品。對藝術品合理利用的規定,使藝術權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學事業發展相輔相成,不至發展為一種阻礙社會進步的專斷權。但不論如何,在使用他人藝術作品時均應當注明作者與來源等基本信息,尊重他人合法權益。再者,損害事實的形成。指侵害人對他人實施侵害行為而造成的精神財產損失。最后,損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必然因果關系。即研究行為人行為引起的后果與損害事實間是否有真實的因果聯系。
在我國,一切法律法規均以憲法為最高準則,藝術法必然從根本上遵循憲法的規定。藝術法的行政法律制度重點關注文化的政治訴求,而民事法律制度則更多強調于制度創新而產生的各項權利如何保障文化生產傳播的勞動過程,如何服務于文化成果社會化、商業化發展需求的。顯而易見,文化活動的創新離不開版權這一根基,以版權交易為紐帶實現文化產品的傳播,以版權保護為后盾追求文化產業的繁榮。通過政府監管職能的加強、規范藝術品評估鑒定機構、建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或是增設藝術品仲裁委員會等手段措施有利于基本把控藝術市場的秩序節奏,漸漸完善藝術侵權的法律救濟途徑,嚴格其法律責任。
藝術品市場交易中的問題必然波及整個經濟的有序發展,不容小覷。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在制度、政策方面逐步完善,也需立法部門對相關法律法規及時調整,更需藝術家們增強自身的維權意識。為使整個藝術市場健康有序運營,藝術法的建制實乃當務之急。
[1] 喻中.法律與藝術的對峙[J].法制資訊.2012(07)
[2] 李琦.法律與藝術[N].人民法院報.2011(005)
周思嘉(1991—),女,漢族,湖南株洲人,法學碩士,湖南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D923.2
A
1672-5832(2016)02-01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