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論弱勢群體人權保障
張 麗
(西華師范大學 四川 南充 637000)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弱勢群體隊伍在不斷縮小,弱勢群體的基本人權保護在某些方面也得到了不斷的完善。但我們也不能忽略現目前依舊存在的人權保障的薄弱環節。所謂人權,其包含了很多的內容:生存權、發展權、健康權以及權力受損時的救濟權等。就上述的權利我國目前對其的保障制度存在相當多的問題。弱勢群體被稱為弱勢群體很大程度上是其相應權利未得到保障,所以我們應該切實落實已有的權利保護制度,不斷攻克薄弱環節,完善法律保障制度。本文從相對社會的視角,從生活中發現的人權保護問題,提出如下的問題及本人認為可以相對改善現狀的措施。
弱勢群體;人權保護;法律制度
1.1 因貧困而導致的生存權問題
據統計,我們目前還有7000多萬的貧困人口,貧困人群作為我國弱勢群體的重要一部分。大多數的貧困問題存在于農村,在我國很多的偏遠地區,人們的基本生活問題還不能得到解決,“吃不飽穿不暖”的現象大量存在。這是我們致力于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中所面臨的一大阻礙,也使這一部分相對弱勢的人群權利得不到保障?;镜臏仫枂栴}都不能得到解決,更談不上這些地方孩子們的教育問題,以及年老病弱群體的受醫療權利。走出農村的農民工,因為戶籍和高額的費用,孩子的受教育權成為了他們面臨的難題。他們在各種求職中因為沒有過硬的技術、沒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對高科技的茫然……,使他們在就業中受到很大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當然,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也面臨著各種生存問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的完善,使這些現象得到緩解。生存權作為人權的一大基本權利,我們是否應該從法律層面使其保護走向正規化,強制化?發揮現有法律的作用,讓貧困人群感受法律不止是保護有權有錢人的專利。從觀念上相信法律,在其權利得不到保障時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捍衛自己的權利。
1.2 家庭中弱勢人群的權利應該重視
弱勢群體我們常常是針對整個社會所作的界定,但在家庭生活中,也是存在弱勢群體的,通常被我們忽視的一個重要人群。空巢老人是我國現在特別突出的社會現象,有數據統計,到2050年,我國臨終無子女的老年人將達到7900萬左右,獨居和空巢老年人將占54%以上,我們更多的時候是需要精神上的贍養。更嚴重的是老人有子女但沒人贍養的局面或者即使有人贍養,遭到了虐待,存在大量的挨餓受凍的情況。家庭中的婦女、孩子、或者一些殘疾人也有很多被虐待。當然我們也針對一些系列的問題,作出了一部分立法規定。比如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正式實施,以及我們剛剛出臺的《反家庭暴力法》都作出了相應的規定,更好的維護了他們的權利。有了立法,我們應該如何落實法律的實施是我們更應重視的問題。
1.3 冤假錯案中當事人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受損救濟權
冤假錯案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就我國而言,近幾年的冤假錯案層出不窮,不僅給當事人造成了嚴重損害,同時也使社會各界對我國法律體制產生不同質疑,這是我們作為一名法律人應該感到羞愧的。冤假錯案的產生不只是某一個方面的原因,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司法機關之間的相互監督是否發生了實效作用?律師是否真正維護了當事人的權益等都是我國冤假錯案不斷發生的原因。雖然對于被冤枉的當事人我們作出了相應的救濟,但其權利遭到的破壞是我們不能想象的。在我們身邊不乏那種權利受到侵害但無法得到保護的例子!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工人受傷追償路程的艱辛……這需要我們從根源上不斷來控制它的發生,為弱勢群體實現救濟創造造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1.4 不公平現象的存在
就業權作為人權中生存權的重要一部分,是應該為更多的人提供相對公平的環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企業、公司對婦女公平就業權的限制,規定在工作期間不得懷孕或者有規定直接限招女性等不公平的條款、有錢有權人辦事無需等待,對于普通人辦理同時的業務需要各種手續,使他們并未真正享受到社會的公共服務。同時某些政治權利也未能得到保障。這些現象是嚴重違背社會的公平原則,嚴重違背法律精神。如果任其發展,想必我們要構造和諧社會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
任何國家和社會都是存在弱勢群體的,它的存在是必然的。人們的知識、社會發展的程度都是導致其存在的原因。但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其作為弱勢群體應有的人權保障,基于此分析他們權利未得到相應保護的原因。
2.1 人們的法律保護意識薄弱
這與我們國家的社會思想和大環境有密切的關系。不管是從古代的儒家思想還是當今我們所持有的國際態度,都主張“和”。使人們產生了一種不惹事的觀念,不給人造成麻煩的想法。遇見侵害自己權利的時候,從未想過要維護,或者甚至覺得某些權利都不是屬于自己的,對權利的概念模糊。通常我們國民的權利保護意識不足,往往具有的是義務意識。他們平時接觸法律的時間較少,缺乏了對自己權利了解的興趣,這些原因都是造成弱勢群體人權保護難的原因。
2.2 法律操作體系的不完善
對于不回家看望老人的情況我們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來保障其實現并沒有落到實處。這一系列的不完善規定都是我們在執行相關法律規定的過程中遇到難題,以至于不能實現其保護作用。我們目前法律保護的群體也是相對有限的,保護對象相對狹窄。還有很多群體的權利還是處于沒有任何法律保護的狀態,如農民工權利、偏遠地區孩子的教育權等等。法律規定過于籠統,實際操作難。并且有些法規相對陳舊,并不能適應現在社會的需要。
2.3 法律援助不完善
法律援助,是為世界各國所普遍采用的國家對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當事人或者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減、免收費提供法律援助的一項司法救濟制度。它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法律健全程度和對人權保護的重視程度。但就我國目前的法律援助現狀,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基本處于閑置地位。它的保護對象相對有限,農民權利保護機制缺失。其所依賴的資金來源面窄且有限,法律援助的法律工作者的專業知識或者素質還有待提高。在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還未深入人心。由于人們的自由平等觀念不高,缺乏對法律的需要,致使法律援助形同虛設。
2.4 權利救濟的成本過高、程序復雜。
對于一般的家庭來講,維權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救濟,但現實情況是,權利不一定能得到維護,但自己實際的花費是很大的。就我們知道的有些冤假錯案中的當事人家屬為了伸冤弄的家破人亡的,或者高額的律師費用使他們難以承受,最后獲得的補償還不足抵消自己已花費的。所以,從經濟層面來講,有時候維權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根據我國的各種權利救濟程序的規定,維權全程走下來一般要花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由于很多的法律知識欠缺,繁瑣的程序規定弄的他們暈頭轉向,或者是會遇見不管不理的局面,有冤無法伸的遭遇。
弱勢群體本來就是值得社會關注的一個群體。弱勢群體要感受到社會的自由公平合法,解決社會發展的這一短板,真正體現法律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必須要讓他們的人權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完善。作為一個法治國家,我們更應該是從制度和法律層面入手,為推進我國的法治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3.1 以法律思維來加強人權保護
目前國民法律意識的欠缺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權保護的進行。因此,我們應該從思想上,加強國民法律意識,培養其維權意識。加大法律宣傳,進行法制教育和培訓,使全民加入到法治建設進程中來。改變“法律是有權有錢人的法律”觀念,學會運用法律,用法律思維來思考解決問題。使遇事走極端的現象得到改善。
3.2 不斷完善法律的制定,增強法律可操作性
法律存在漏洞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我們應該加強法律的實用性,與時俱進,根據社會存在的現實問題來制定人們認可的法律,充分了解民意。發現實際操作中需要改進的不足,解決有法但不能用的現狀。要加強司法人員的辦事效率,端正辦事態度,提升其自身素質。就人權司法的道路自信而言,探索既符合人類普遍的人權司法規律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人權司法保障之路,是實現人權的前提。結合我們的現狀,立我國的人權保護法。
3.3 利用信息現代化來擴大人權保護的途徑和透明度
現代化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的法治建設也提供也便捷。相關司法機關可以開通微信、微博,方便人們的獲取更多的法律知識,為他們維權提供更多的途徑和方便,省去中間的路途時間和花費。同時案件網絡化,增強法律的透明度,使權利在陽光下運行得到更充分的體現。同時使人們加強對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監督,這也是他們自身權利得到應用和保護的體現。
人權保護是個困難課題,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更是不容易。把人權保護納入法制建設中,依法維權,有法可維權,人們敢用法維權。使法律作為人們維權的強力后盾。
[1] 汪習根.論人權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J]《法制與社會發展》 2014年第1期
[2] 段正坤.法律援助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174頁
[3] 王俊.論弱勢群體的人權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
[4] 丁湖海;房文翠人權:弱勢群體法律保護的價值基礎——兼議我國弱勢群體權益保護立法的完善[J]行政與法
D901
A
1672-5832(2016)02-018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