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20)
探析非人類中心主義下我們如何生態的活著
李 娜
(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20)
生態即“低碳”,天氣炎熱時,空調、交通工具使用次數激增,這樣做是不符合生態要求的。生態即“變化”,在變化中我們應如何做到“生態的”處理環境問題、成長問題。生態即“創造”,也就是不墨守成規。“人類中心論”向“地球中心論”的轉變是環境倫理流派轉變的表現。轉變使人類對自身素質水平有了更深的了解。因此,基于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視角來研究如何生態活著,對我們人類有重大意義。
生態;環境倫理;人類中心主義
20 世紀 70年代,隨著環境倫理學范圍不斷擴大,人們意識到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性,使得我們從理論研究走向現實探索。本文從20世紀環境倫理的思想的由來、非人類中心主義內容等方面進行探析。
從詞源意義上講,“ 生態”是“ 生命之家”。“ 生態”(Ecozoic)一詞與“ 經濟學”(Economics)和“ 生態學”Ecology的詞根相同“經濟學”(Economics)是“ 家”的規則或標準,“ 生態學”Ecology是“ 家”的邏輯。
近代以來,我們堅信“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可生態哲學認為,人與動物一樣,也是享有平等權力的物種。20 世紀 70年代,人們意識到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發展的重要性。環境倫理與生態哲學的相互交流,使得我們從理論研究走向現實探索。20 世紀 90 年代后,環境倫理學呈現停滯狀態。倫理學發展緩慢,原因是以浪漫的方式來爭論動物的權利,抽象地談兩者之間平等關系”,并未對環境保護提供倫理支持。
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據都以人為基礎,事物的實踐是看它是否符合人類的利益。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我們得出結論,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我們知道,在不同的方面,事物展示著自己各種獨特的生命力。宇宙是一個生長和變化的過程,它不是停滯不動的。自它誕生以來,就是向前發展的,同時用強大的創造力使多樣性更加豐盈。“只涉及人對人關系的倫理是不完整的,從而也不可能具有充分的倫理功能”。[1]非人類非中心主義包括關懷動物、生物中心主義和生態整體主義。
2.1 關懷動物
杰羅米·邊沁是近代西方第一個自覺而又明確地把道德關懷運用到動物身上的功利主義倫理學家。邊沁是最早的動物權利擁護者之一,他提出動物感知痛苦的能力與人類及其相似。感知痛苦的能力應該成為人類把道德關懷運用到動物身上的標準,而不應把具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作為判定標準。允許人類殺死動物,但是應該禁止去虐待它們。為什么法律拒絕保護所有具有感覺的存在物?[2]
因此,應將關愛的原則擴大至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實現所有生物的平等。就像泰勒所說,人與其它生物共同存在于這個有機的自然界中,彼此之間相互依存,人不具有比其他生物的優越,也不具有高于其它生物的價值。[3]
2.2 生物中心主義
尊重其他物種的權利,保護地球得以維持生命系統的健康。不能因為保護野鹿的生長,就把狼大范圍消滅掉。應該尊重他們生存的權力,順應生態平衡去發展。按照生物中心主義的觀點,所有生物都內在地抵御熵增過程,以保持自己的組織性,維護自身生存,追求生存。
因此,我們與其他生物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是與其他生物共享平等的權利,都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平等成員。自然界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人類和其他物種一樣,都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系統的有機構成要素,在這個系統中,每一個生命的生存及其生存的質量,都不僅依賴于它所生存的環境的物理條件,還依賴于它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系。生存于特定生態系統中的任何一個生命或生命共同體都不是一座孤島。
2.3 生態整體主義
其內容是大地倫理、深層生態學、走向荒野的哲學。生態精神,把地球作為一個神圣的共同體,肯定自然的價值,自然的原初神秘性。為恢復人類對自然的崇敬,為治愈人類心靈的健康提供了基礎。生態精神有助于喚醒人類對自然界敏感,對宇宙創造力持續性的敏感。羅爾斯頓認為:“一種倫理學,只有當它對動物、植物、大地和生態系統給予了某種恰當性的尊重時,它才是完整的。”[4]
因此,我們既要從道德上關心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又要考慮社會的正義、自由的實現。當然,如現實所示,我們為吃飯而不得不殺死其它生命。我們應認識到我們只作為更大的整體的一部分,不是與大自然相分離,我們作為人及其人的本性,是由我們與他人以及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的關系所確定和規范。彼此間互相依賴、競爭地進化,從而使大自然本身的復雜性上升、創造性增加,促使生命朝著多樣化演進。
大地倫理學通過把人看作是大地共同體的一個成員,從而確證了人對大地共同體的義務;深層生態學則通過把自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為人們保護自然環境提供了某種理由:關心自我是人的天性,進而推及保護生態環境也就是每個個體義不容辭的責任。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試圖通過論證生態系統的客觀的內在價值,為我們保護自然生態系統提供一個客觀的、獨立于人們的主觀審美喜好的道德依據。
[1] 史懷澤.敬畏生命[M].陳澤環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7.
[2] 納什.大自然的權利[M].楊通進翻譯.青島出版社,1999:25.
[3] 余謀昌.生態哲學[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 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261.
李娜(1989—),河北秦皇島人,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態哲學。
B82-058
A
1672-5832(2016)02-01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