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惠敏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社會政治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
房惠敏
(西安外國語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00)
翻譯活動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本文著重探討了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社會的開放程度,社會的價值觀及政治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
社會政治因素;翻譯;影響
翻譯恰如一座橋梁,把兩個相異文化連接起來,在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程中扮演者這關重要、必不可少的角色。
以佛經的翻譯為例,西漢末東漢初,隨著中國封建制度的發展,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國家賦稅徭役日益加重,地主豪強兼并勾斗,再加上自然災害年年不斷,人名生活苦不堪言。這樣就為佛教的傳播提供了土壤。因為,一方面,掙扎在極苦世界的農民大眾渴望從佛教中尋求精神慰藉,冀求神明能就蕓蕓眾生于苦海深淵。另一方面,地主豪強,皇室官吏等統治階層也希望通過宗教的力量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在這樣一種文化和社會環境下,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自然受到歡迎,佛經的翻譯也自然因此受到廣泛重視。在長達七八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佛經翻譯高潮迭起,經久不衰,于唐宋時期達到頂峰。
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對翻譯有著不同的選擇和需要。從國內對日本文學的譯介中可以看出。“五四”前后既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又是中國的日本文學翻譯的一個轉折點。從翻譯選題上來看,之前在中國對日本文學的譯介中,“五四” 之前的日本文學譯介具有濃厚的急功近利的色彩,大多數翻譯家把文學翻譯看成是救國救民的一種手段,他們看重的不是文學本身的價值,而是文學所具有的功用價值。在這種觀念的指導下,翻譯選 題的選擇都是實用性優先。當時的啟發國民政治意識的日本政治小說被大量譯介過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梁啟超親手翻譯的柴四郎的《佳人奇遇記》。之后情況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周作人為代表的一些翻譯家開始對日本文學作認真的研究,重視作品的文學價值,并克服選題上的盲目性和隨意性,翻譯方法也有了很大的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夏目漱石等文學大家的很多優秀作品被譯介過來。隨著時代環境的推移,日本文學的翻譯也呈現了多元化、復雜化。
社會的風尚對譯者選擇原文本及處理原文本也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比如7世紀初期至中葉的法國,當時流行一種貴族沙龍的“典雅”風尚,他們附庸風雅,形成了一種輕浮、艷麗的風氣,這種風氣對當時的翻譯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像德·阿布朗吉爾,為了適合這種社會風尚,在翻譯中追求華美、俏麗的文字,他的翻譯被梅納日成為“不忠的美人”。
社會的開放與否直接影響著翻譯事業的開展。明末清初,前來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們為了敲開中國大門,不僅帶來了西方的宗教,而且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并因此引發了中國翻譯的另一個高潮。然而明末清初的這一西方科技翻譯潮為期不長。由于朝廷的恐洋排外,中國逐步從泱泱的開發之邦,轉變為孤立封閉之國,對外交流被終止,一切翻譯工作就是失去了市場。百余年的不思進取和閉關守國,最終導致了國力的衰弱和在鴉片戰爭的慘敗。戰敗的恥辱震撼了朝廷,更喚醒了民眾。中華民族要雪國恥,圖生存,就必須打開國門,向外學習,向西方學習。于是,出于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后又出現了一個翻譯高潮。
不同社會發展階段會有不同的價值觀,而不同的價值觀有可能帶來積極或消極的作用。社會價值觀也會給翻譯帶來影響。為此,不妨看看當今中國譯壇,近幾年形成了一股名著復譯熱,一部《紅與黑》竟有二十多個版本,翻譯的責任心下降,不少譯者對翻譯事業的嚴肅性認識不足,對原文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率爾操刀,急功近利,譯文品質惡劣,在量的繁榮背后,隱藏著質的危機。另外,在翻譯市場上,剽竊、抄襲、假冒之作紛紛出籠,毫無顧忌的亮相。
這些問題的存在,固然是多種原因造成的,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在當今社會,有些人的價值觀發生了嚴重的傾斜,單純追求利益之風不斷滋長,漸漸造成了譯風不正。鑒于此,中國譯壇要純潔譯風,提高翻譯質量,就必須提高對翻譯事業的認識,端正價值觀。
翻譯的發展歷程證明,翻譯是不可能在“真空”里進行的,它多少會受諸如政治、權力之類因素的影響。我國每一次翻譯高潮的興起和沉寂都充斥著與政治、權力的順應或沖突關系,這便是最好的例證。二十世紀初,在國人覺醒啟蒙的重大文化轉型時期,文藝界、翻譯界的知識精英們在翻譯選材方面就大力提倡譯介反映西方科學和民主精神的作品,作為打倒“孔家店”的工具。在翻譯語言的裁決上也曾展開過與封建八股文這一充分凸現政治權力的文體的辯論和斗爭。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政治形勢的需要,翻譯活動被擺到了幫助鞏固和加強政治統治的位置,從事翻譯的工作者只能遵從隸屬國家權力機關的翻譯機構的指示和監管,以致翻譯明顯地帶有配合意識形態準則的痕跡。直至八十年代以后,各個學術領域都得到了空前發展,當然翻譯理論與實踐也同樣獲得了新的活力與生機。由于政策的寬松和實際的需要,各類書籍如雨后春筍般被翻譯傳播到了中國,使學術研究得到極大的推進。
英漢翻譯活動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符號的轉換,更是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信息的轉換,社會因素對翻譯活動具有制約作用。因此,只有在正確理解社會因素的前提下,才能深刻理解和認識不社會風俗,保證不同語言間翻譯的融會貫通和順利進行。
[1] 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2] 《中國翻譯》2000年第2期 《中西翻譯傳統的社會文化烙印》譚載喜。
[3] 《長沙大學學報》第19 卷 第1 期2 0 0 5 年1 月 《論政治因素對翻譯實踐的影響》李明喜 葉琳。
[4] 《文教資料》2009年7月號上旬刊 《從國內對日本文學的譯介談影響翻譯的因素》楊波。
[5] 郭蜻.文化與社會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J].劍南文學:經典閱讀2012(6)。
房惠敏(1991.11-),女,陜西咸陽永壽人,西安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翻譯與翻譯研究。
H315.9
A
1672-5832(2016)02-0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