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峰
?
高校校史文化建設
——以湖北省立聯合中學利川鄉村師范分校創建前史為例
郭 峰
【摘 要】湖北民族學院的前身為湖北省立聯合中學利川鄉村師范分校,其主要由武昌、恩施、宜昌三所湖北省立鄉村師范學校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西遷利川時合并而成。本文重點分析利川鄉師成立前各校單獨發展的情況。
【關鍵詞】湖北民族學院 利川鄉師 武昌鄉師 恩施鄉師
湖北省立聯合中學利川鄉村師范分校(以下簡稱利川鄉師)主要由武昌、恩施、宜昌三所湖北省立鄉村師范學校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西遷利川時合并而成,本文就主要論述這三所學校在合并前各自發展的歷史。
武昌鄉師最初名為湖北省立鄉村師范學校,創辦于1928年8月。湖北省教育廳長劉樹祀提請省政府創立,并委派教育廳職員楊曾炬為校長。首先租借武昌大東門外教會協和師范學校為校址,學校經費由省政府撥款,旨在培養鄉村小學教師。學員為公費,不過畢業學生需在鄉村服務6年,初期招收學員119人。1929年春,創辦實驗小學4所方便學生實習。1930年,校長楊曾炬調離,教育廳委派督學郭憲章就任未及而改任督學何清銘。1931年,為與省立襄陽和宜昌鄉師校名相區別,更名為湖北省立第一鄉村師范學校。1932年楊曾炬仍被調回任校長。1934年2月學校遷到武昌寶積庵。1935年又稱湖北省立武昌鄉村師范學校。在遷往恩施之前,學校共有教職員工45人,其中校長、教務主任、訓育主任、事務主任、推廣主任、小學指導、農場指導、社會指導各1人,專任教員、兼任教員28人,股員5人,錄事4人。民國二十七年(1938)該校遷往利川成為利川鄉師的主體部分。[1]
宜昌鄉師的前身為民國二年(1913)在宜昌縣城東門內文昌宮創辦的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校長為汪吉六,有預科一班,本科二班。民國十六年(1927)改為湖北省立第四中學附設師范科,鄭逸俠兼校長。民國十九年(1930)改為湖北省立第一鄉村教師養成所,校址遷“六一書院”舊址,四個班,學生150余人,修業一年。民國二十年(1931)秋改為湖北省立鄉村師范學校,周登云任校長,校址仍舊,四個班,修業三年。因學校奉省令因地命名,改為湖北省立宜昌鄉村師范學校,校長、校址、班數未變,并創辦前坪附屬實驗小學。民國二十七年(1938)該校一部分遷往鄂北。一部分遷往利川成為湖北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利川鄉村師范分校的一部分。[2]
時任恩施省立十三中校長的吳經明鑒于恩施教師的稀缺,民國二十三年(1934)向湖北省教育廳申請,于省立十三中內設簡易師范科班,共有兩個班,學制2年。注重培養文史數等基礎課程和教學法。民國二十五年(1936)在第一屆學員畢業的情況下再招兩個班,由各鄉鎮保送小學畢業生61人,教員14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經湖北省省政府統一部署,在十三中簡易師范科班的基礎上開辦省立恩施鄉村師范學校,計劃一個班共招收初中畢業生45名學員,吳經明兼任校長。民國二十七年(1938)該校成為湖北省立聯合中等以上學校利川鄉村師范分校的一部分。[3]
湖北省立聯合中學利川鄉村師范分校誕生在抗戰的大背景之下,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之中其主要由三個學校組成,分別是創辦于1928年的湖北省立武昌鄉村師范學校、創辦于1934年的湖北省立恩施鄉村師范學校和創辦于1913年的湖北省立宜昌鄉村師范學校。這三個學校均是由政府主辦的主要為地方服務的鄉村師范學校,這樣的學校主要招收的是貧寒子弟,畢業后也多從事基層的教育工作。他們的發展為后來的湖北省立聯合中學利川鄉村師范分校奠定了基礎,也塑造了利川鄉村師范面向基層和服務地方的個性,值得今天的民院學子深度挖掘。
參考文獻:
[1]何峰:湖北省立鄉村師范學校[J].武漢文史資料,2004(10):51~54.
[2]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武漢市志?教育志[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480~481.
[3]武漢教育志叢編撰委員會主編.武漢教育百年大事記[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9:45.
[4]陳鋒,張篤勤主編.張之洞與武漢早期現代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33.
[5]黎祥清.建國前的湖北省立宜昌師范[J]//政協宜昌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主編.宜昌縣文史資料第5輯[M].內部出版,1990:82~85.
[6]湖北省恩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恩施市志[M].武漢: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96:502.
[8]魯祖鴻.憶省立十三中校長吳經明先生[J]//政協建始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建始文史資料第5輯:吳國楨博士及其父兄[M].內部出版,1993:385~391.
[9]魯祖鴻.回憶省立十三中校長吳經明先生[J]//政協湖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湖北文史資料第3輯[M].內部出版,1992:140~141.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學院)
作者簡介:郭峰(1987-),男,土家族,湖北咸豐人,助教,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高校校園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