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世彤
今年的中秋電視晚會顯然被天宮二號的發射沖淡了。而此前的G20峰會一場以月亮為主題的晚會也讓今年的中秋晚會顯得不那么突出。這正是社交時代里,電視晚會的宿命。今年中秋晚會,CCTV自然最受關注,湖南衛視的晚會也是很多青少年的選擇。其他衛視的晚會以21:20開場,多是錄播和事先制作的節目,中秋味道并不濃郁。
據我了解的歷史收視狀況,中秋晚會的收視遠不如春晚,也比不上跨年晚會。某種程度上說,秋晚的藝術意義遠大于收視意義。這也很正常,正如秋晚的創作者們都不強調月餅,但很強調詩與歌,都很期待唯美。秋晚的制作似乎也不必在乎收視率,但在強調節約辦晚會的今天,秋晚也很難在舞美上再玩出大的花樣來。
個人化的移動直播人氣不斷上升,這讓所有制作秋晚的機構不得不直面這樣的事實,難得有人還能靜下心來坐在沙發上和電視里那些熟面孔熱絡地互動。值得稱贊的是,在今年的中秋之夜,不能團圓的親人朋友通過視頻連線,實時直播各自的生活狀態。在此之前,我們很少看到電視晚會這樣與觀眾交流。但在不同地點直播的晚會上,出現同一位歌星的事實也讓直播變得不能讓人信服。
今年我還關注到一些電視臺的新媒體項目關照到了中秋晚會。如北京電視臺的“北京時間”App和揚州電視臺聯合直播詩歌朗誦的中秋晚會。通過融合媒體的優勢,利用其他傳播媒介,將中秋月明的特質傳達出來,更將中秋晚會這一中國夜覆蓋到全球夜,把夜的時長拉成一整天。此外,更多的融合媒體也在利用網絡優勢實現全球華人共此良宵的傳播,時差在某種程度上正在改變我們傳統文化節慶的傳播形態。從過往的兩岸三地,關注到更為廣闊的全球。而今年更由于探月計劃的深入,讓國人看到未來深達宇宙,月地交互的可能。
作為傳統文化影視制作人,我深深理解中秋節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但傳統文化的傳播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制作一臺中秋晚會,并不會像其他電視晚會那樣通過大型制作實現高收視。更多的高收視節目或大型晚會由電視臺自制,這多多少少有點類似今天電商們的各種購物節日狂歡。在我們這樣的文化大國里,要傳承傳統文化真的并非要依靠中秋節,也許對于一些有志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電視臺來說,自制個節日可能收視效果更好。比如以詩歌為主題,可以拿李白的生日來制作。在社交時代,傳統文化節目是需要愛好者們、粉絲們助力的。只有粉絲們都樂意在電視上觀看,傳統文化節目才能有高收視。
秋晚,對應的名詞是春晚。可惜雖是團圓佳時,雖是慶祝豐收,但在傳播能量上遠不如春晚。那索性換一種玩法。元旦跨年已形成歌會傳統,秋晚也許能成為達人秀的集中展示,抑或中國傳統文化的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