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文辛
價值觀是一個社會中辨別個人言行標準的抽象概念,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不成文的法律,它處于文化的深層。它既指一個人的處世態度,也包括一個人的信仰和愛好,希望與恐懼……一個人內心的價值觀念無論多么錯綜復雜,都不可避免會在他的生活方式中表現出來。《絕望主婦》就是一部反映家庭生活的倫理劇,這體現生活的方方面面。筆者分析《絕望主婦》語言表象,發現了其中所體現的美國個人主義價值觀。
自2004年《絕望主婦》在美國ABC電視網播出以來,在短短兩個月內,該劇成為全美l0年來收視率攀升最快的劇集。與傳統的家庭劇相比,《絕望主婦》擁有家庭劇全新的切入點,即完美表象下的巨大遺憾。雖然背景是一處比較富裕的小區,展現了美國中產階級的大量日常生活片段,但這部系列劇的核心內容是“每一個家庭都有黑暗的小秘密”,陽光下的罪惡不斷地在每一棟房子里上演。在熟悉的場景范圍內,該劇引導觀眾對社會價值進行反思。
一、國內外關于價值觀研究的發展
國外價值觀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30年代,至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人類學家克拉克洪和斯喬貝克提出的價值觀定義在西方心理學界確立了支配地位,從操作層面對價值觀的各種定義進行了整合。20世紀70年代,羅克奇把價值觀理解為一種信念,更重要的是,他把價值觀分為終極價值觀和工具性價值觀兩方面,開始了從維度上對價值觀的分析和測量,使價值觀的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20世紀70年代末,霍夫斯泰德進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文化價值調查研究,用20多種語言從態度和價值觀方面,對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6萬名IBM進行了文化價值觀調查和分析。
國內價值觀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國內價值觀的研究最初源于使用外來的量表或理念,我國港臺學者多傾向于直接引用西方學者的定義,這其中尤以克拉克洪大羅、羅克奇、施瓦茨的定義最為流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變動引發了人們價值觀念的激烈變動。學界對價值認識、價值理論、價值觀念等作了進一步的規定;對價值觀的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價值觀的核心意識和外圍意識以及一般價值觀和特殊價值觀進行了劃分;對價值觀與社會變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
二、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
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所在,它是制約其他價值觀的中心思想。在美國,個人主義是從歐洲移民踏上北美新大陸的第一天就開始的。新教主義是個人主義的歷史根源。爾后的美國革命、西進運動、工業革命及多次的移民浪潮加強了這種個人主義的文化傳統。可以說,無論是美國歷史還是當代美國社會,個人主義體現在美國生活的各個方面。有歷史上真實的偉人,如華盛頓、富蘭克林、林肯;現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受人們崇敬的成功人士,有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文學家、著名的藝術家等;還有文學故事、電影電視等虛構出來的英雄人物。他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一些令人尊敬的品質,如堅強、勇敢、樂觀、誠實、勤奮等。全面了解美國人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十分必要。為此,需要從它的歷史背景入手,從而對它的發展及各種特點做一個較為全面具體的分析。
(一)美國人相信自己能夠拯救自己
美國主流文化被稱為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文化。新教是16世紀歐洲天主教會內為反抗并改革天主教而分裂產生出來的基督教派。個人主義的根基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信仰,它闡明了個人靈魂的本質,使生活的起伏圍繞著個人命運而旋轉。美國人相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的價值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
在美劇《絕望主婦》中,加布麗爾本是一個小鎮姑娘,生活上受到繼父的騷擾,為了擺脫這種生活狀態,她只身來到紐約打拼,終于成功站在了最耀眼的T臺上,成為紅極一時的模特,并得到了年輕的富商索利斯的追求,過上了奢華的生活。之后由于丈夫的原因,他們的生活一度變得貧困,但加布麗爾沒有被現實打敗,重新出去尋找工作,做車模、促銷人員、導購員等,解決了他們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二)個人的權力不可剝奪
美國人把權力和人的尊嚴密切聯系在一起,這種個人權利意識主要是美國革命給美國后代留下的精神遺產。創建這種傳統的典型是杰斐遜的共和主義,他認為,共和制是唯一的、永久不會公開或秘密地剝奪人的各種權利的政治制度。美國人的個人權利意識在日常生活小事中也時時表現。在家庭中,小孩子和大人享有同等的權利。
《絕望主婦》中,Lynette的兒子因被懷疑頭上生虱,并傳染給了其他小朋友而被拒絕參加同學的聚會,Lynette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對于冤枉兒子這件事情表現得很氣憤,認為他們剝奪了孩子參加聚會的權力。聚會這天,Lynette帶著孩子不請自來,要求誣陷者向孩子道歉,并熱烈歡迎他們的到來。最終,Lynette的兒子留下來參加了聚會,玩得很開心。
(三)人的力量是無限的
美國人酷愛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美國西部片中的牛仔(cowboy)精神。美國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他享有電影明星那樣不可思議的特殊地位,是因為他總是一個人單干。《絕望主婦》中的超級主婦Bree,是所有主婦的楷模,優雅美麗,舉止得體,有高超的烹調技藝,然而她的家人卻都反其道而行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極其緊張,她深愛的丈夫背叛她,冷落她。她的兒女們對她精心烹調的食物嗤之以鼻,寧可去吃垃圾食品,Andrew和Danielle想盡一切辦法與她作對,使她長期以來備受心理煎熬。然而,在這樣的痛苦生活中,Bree并沒有走向絕望,她憑借彼此之間的友誼以及自身的堅強,最終走出了人生低谷,繼續尋求幸福的道路。
(四)適者生存的個人主義
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根據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理論提出,社會貧富差距越大,社會發展則越快,人類文明程度就越高。卡內基認為社會變化是自由競爭的結果,美國遵循競爭規律,才有奇跡般的物質飛躍,人民的生活條件才得到改善。在《絕望主婦》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早上騎著自行車送報紙,他們把報紙卷成卷,扔向住戶門口。其實,很多美國孩子并不是因為家里經濟條件不好才去打工,他們是想掙更多的零花錢,提前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培養自力更生的能力。John上高中時就在Gbrielle家里當園丁來掙取生活費,努力工作以期不被解雇;Danny則在餐館當服務員。孩子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教育學會如何生存,在自身的能力范圍內不斷發展。
(五)人人平等
《絕望主婦》中有三位母親,他們對待子女的教育方式不盡相同。Lynette是四個孩子的母親,兒子們很淘氣,但她從未打罵過孩子,總是用巧妙的方式教育孩子。比如,她利用“泡泡糖”使孩子嘗到苦頭,教育了孩子,效果很好。Susan和女兒Julie組成了單親家庭,母女間更像是親密的朋友,她們可以探討媽媽的感情和性生活問題。當Susan阻止女兒和Zach交往時,Susan提出抗議,說明孩子和家長之間更多的是平等的關系,這與美國文化中所尊崇的平等思想是相符合的。在美國文化里,人生來是平等的,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力。Bree對孩子的強加管制適得其反,兒子放縱,最后她無能為力而拋棄他,女兒也未婚先孕,可以說這都與她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系。
三、結語
每一個社會都有自己傳統的價值觀,不同社會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個人主義是美國價值觀的核心所在,它是制約其他價值觀的中心思想。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尊嚴不可侵犯,提倡個人的獨立思考、判斷和做出選擇的自由,強調自力更生,自我完善,實現自我,同時也強調個人利益的至高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