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堃
眾所周知,評劇是我國北方主要劇種之一,從誕生至今,留傳很廣,影響較大。其以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和膾炙人口的唱腔,深受廣大觀眾歡迎。時至今日,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信息化的普及及觀眾對娛樂形式的多元化追求,評劇不如往日興盛。筆者認為,導致評劇目前的狀況的原因,既有社會發展客觀因素,也有評劇自身的原因。若想讓評劇迎合時代潮流繼續發展,必須研究和重視以下幾個問題。
一、創作優秀劇目是評劇事業發展的關鍵
縱觀評劇發展的歷史,在各個不同時期,經過劇作家和主創人員的共同打磨,涌現出一個又一個的好劇目。其中影響很大的如《楊三姐告狀》《花為媒》《茶瓶記》《謝瑤環》《秦香蓮》《向陽商店》《奪印》《小女婿》《小二黑結婚》以及《黛諾》等,這些劇目以跌宕起伏的劇情、鮮明的人物性格、優美的經典唱段,感染征服了無數的觀眾。這里既有傳統戲,又有新編歷史戲,還有現代戲,評劇在表現現代題材的劇目中,更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魅力。這些劇目都是為了適應市場和觀眾的需求,不斷打磨創作完成的。各種藝術流派猶如姹紫嫣紅的百花,綻放在全國的各個評劇舞臺上。如今,評劇劇目匱乏,是制約評劇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大多數評劇團只有在藝術節、評劇節活動中,在政府的支持下才有能力創編新劇目,往往是得完獎后沒演幾場就馬放南山、刀槍入庫了。新劇目創作不足,是由政策體制、人才獎勵機制等因素導致的。多出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精品劇目,才是當務之急。
二、培養和造就高精尖人才是評劇事業發展的又一個關鍵
評劇劇種的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新老藝術家。從警世戲社中的成兆才、金開芳、月明珠到評劇第一代女演員李金順、劉洪霞、老白玉霜再到頗有影響的小白玉霜、新風霞、韓少云、花淑蘭、筱俊亭等,如果沒有幾代評劇大家的努力,就不能流傳下這么多的經典劇目和經典唱段。藝術家們結合自身的條件和表演風格,自成一派,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栩栩如生的舞臺藝術形象。每一位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代表劇目,在繼承前輩的基礎上,堅持努力創新,并根據市場的變化及觀眾娛樂審美需求,不斷編排新劇目,使評劇發展到今天。值得一提的是,當今活躍在舞臺上的藝術新秀,雖然扮相好、嗓子亮、自身條件好、基本功扎實,但很難超越前輩藝術家的藝術成就。筆者認為,一方面是時代變了,多元化的文化娛樂需求和多媒體的沖擊,使評劇走向滑坡,而且青年演員的演出實踐極少,他們的舞臺經驗還很欠缺,在他們的藝術生命中,要碰不上好的劇本,出演適合自己的角色,就很難能取得藝術上的成功,這是非常遺憾但又無奈的狀況。令人欣慰的是,一些藝術院校仍在堅持評劇教學,教師們傾其所能向學生傳授技藝,只有不斷培養評劇新人,這個劇種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三、劇團管理體制經營模式的幾點設想
有了創編人才和高精尖各門類藝術人才,劇團如何管理和如何經營至關重要。眾所周知,劇團的職責主要是藝術生產、藝術創作,以藝術產品向社會提供服務。經過多年的表演藝術團體的深化改革,遼寧省的藝術團體大部分已經完成了改制,成為文化企業,劇團開始逐步探索自主經營市場化的模式。這就需要管理者遵循藝術規律,有智慧,有魄力,不辱使命。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民主決策,搞好規劃
劇院的總經理是藝術團體的負責人,是具體經營的執行者,院長負責制不能理解為個人說了算,要實行民主治團。決定一個劇團社會影響的是藝術家和藝術人才,藝術人才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才是劇團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參與團里的各項業務決策,真正成為團體的核心骨干力量。還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劇團的發展規劃,找好自身藝術定位。根據劇團的財力、人力、物力和本地區的文化實際,制定3至5年的發展規劃,找出劇團的業務優勢,揚長避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堅持按勞分配原則,獎懲分明
劇團一定要構建真正的按勞分配機制,從而刺激從業人員苦練基本功、提高技藝、承擔崗位職責。對技藝精湛、具有票房號召力的領銜主演,要給予較高薪酬,使他們在體現自身價值的環境中安心工作、精心從藝,使劇團能吸引和留住本劇種的優秀人才。
(三)全部實行聘用制,引進活的用人機制
劇團目前都實行了聘用制,但真正的活的用人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人才合理流動是保證劇團生存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劇團管理模式中,職業化對從藝人員要求較高,不斷引進所需的高端人才,不斷淘汰和換崗平庸的、不思進取的人員,劇團才能保持生機和活力。
綜上所述,采用先進的管理和經營模式,努力引進和培養高精尖的藝術人才,不斷創作觀眾喜聞樂見的優秀劇目,評劇還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發展空間的,評劇藝術振興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