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霞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文學史敘述方式
吳金霞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00024)
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但又不僅僅涉及到文學。文學史的編纂受到社會環境、思想潮流、國家政策和個人知識水平等各種方面的影響。1978 年 12 月召開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思想解放運動的不斷深入,學術界也發生了整體性的轉變,這時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出版滿足了全國高校中文系教學的需要。隨后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的編纂與出版也呈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中國現代文學史》既體現了文學史敘述方式的轉變,又帶有明顯的依附色彩,教材的特殊位置,唐弢個人的文學史觀等等使其帶有內部啟蒙與革命的對話與妥協,給我們研究當時文學史敘述提供一個有代表性的范例。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啟蒙與革命
文革十年使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纂和出版陷入停滯,恢復高考后,高校中文系出現了“教材荒”,為滿足全國高校中文系的教學需要,啟動國家統一教材的編纂工作。編輯組成員有唐弢、王瑤、劉綬松、嚴家炎等,1979年6月出版第一冊,成為新時期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
其實,唐弢本《中國現代文學史》早在文革開始之前就已經開始籌備,寫作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61年夏組成編委會到1964年完成全書討論稿;第二階段是1978年9月重新恢復了編寫組,由唐弢和嚴家炎共同主編。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中國現代文學史》呈現出啟蒙與革命的糾纏,但最終服從于革命的敘述方式。
1.1 文學史的分期問題的態度
唐弢本人對于文學史的分期問題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分期應當考慮到作家的主體完整性。“文學史的分期應當根據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來分,至少也應當根據文化發展或者思想發展的規律來分……文學史還有自己的規律。”這樣的文學分期的觀念體現了唐弢本人對文學史本身發展規律的重視,而不是簡單的用政治事件或時間簡單的劃分文學史為建國前和建國后。但是這種個人的史觀最終妥協于革命的敘述方式。
在體例上,唐弢本以作家為本位,重點突出,主要的文藝運動,如“五四”文學革命、30年代左翼文藝運動,40年代延安文藝整風運動,最重要的作家如魯迅、郭沫若、矛盾,在書中戰友明顯的地位,篇幅極大。唐弢本中對某些作家如沈從文等的介紹就顯得過于簡略。
1.2 對文學史的敘述——史料和史識的有機結合
1.2.1 史料的豐富和細致
《中國現代文學史》非常重視史料的豐富和全面。“采用第一手材料,反對人云亦云。作品要查最初發表的期刊,至少也應依據初版或者早期的印本。”以原生態的“版本”、“期刊”來還原歷史,四大版塊前都有一個思潮運動的介紹,充分顯示了文學史對思潮運動、作家作品、期刊雜志等相關歷史史料豐富性的重視。
同時,《中國現代文學史》也充分關注和利用既有的研究成果對史料給予整理,無論是寬泛的介紹還是具體的作品分析,都能做到旁征博引,把史料和歷史研究共時態地展示出來。作為一部文學史的主編,唐弢體現出來的對史料和歷史研究的重視使他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容納的內容更多,涉及知識面更廣也體現史的性質。作為主編唐弢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在這部文學史當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2.2 史識的獨到和深刻
一部文學史的編纂,僅僅有豐富的史料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需要編纂者具有自己處理和整合史料的史識精神的融入。唐弢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用無產階級、革命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來劃分作家隊伍和作品傾向,在政治文化的制約下盡可能的把豐富的史料納入文學史,并且以簡約的方式給出定位,既尊重了歷史,也見容于時代。
具有了較高的史識,唐弢還堅持從歷史實際出發,從史料入手進行深刻細致的分析,運用這樣的史筆將文藝運動,文學思潮等放在更廣闊的歷史空間,聯系當時的政治形勢、社會思潮、文化狀況、文藝思想等對其進行分析和把握。比如左聯時期的文藝大眾化運動,是當時整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有別于初期新文學運動的一個重要標志。過去的文學史大抵對此語焉不詳,而本書將其間主要的三次討論的起因、過程、主要內容、積極意義及錯誤缺點敘述得詳盡明白,使人一目了然。
《中國現代文學史》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講話》為參照進行文學史的編寫,必然強調政治、革命等社會運動對文學的制約,必然把思想性放在文學性之上,重視文學的認識和教化功能。這是時代的局限。而唐弢個人的史觀局限也影響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編纂,如唐弢認為現代文學的開拓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有一個界限。他認為舊文學和鴛鴦蝴蝶派文學不是現代文學,不屬于現代文學的范圍。歷史和個人的局限使唐弢版《中國現代文學史》帶有明顯的革命話語范式的解讀。
唐弢本完整的論述了新文學與新民主主義政治的緊密關系,用階級觀點分析了新文學隊伍的復雜成分,強調無產階級的領導作用,對中共領導和影響下的革命文學,在各個歷史階段中所起的配合革命運動的作用給予很高的評價;政治經濟成分相應的文化成分的理論是唐弢的文學史觀的核心。
唐弢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具有一定的啟蒙精神,詳盡而豐富的史料基礎和相應的史識及史筆素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比較全面地對文學史進行了梳理和評價。為高等院校提供了總結性的教材,其影響是深遠的。但是隨著思想界對現代文學和現代性的重新審視,對文學性的重視,唐弢本文學史敘述方式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顯現出來。首先,編纂組無法超越新民主主義的論述框架和階級分析的闡釋方法來重構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格局,這也就導致了他們無法客觀評價左翼文學之外的文學流派的文學史地位。其次,編纂組也無法超越現實政治對一些作家的定性,無法正面評價一些尚未平反的“右派”作家的創作實績。因此,盡管該書具有一定的“反左”色彩,但也留下了諸多的遺憾。編纂組“只是在當時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設法做得好一點而已。”
[1] 唐弢.中國現代文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79.
[2] 黃子平,陳平原,錢理群.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J].文學評論,1985,(5).
吳金霞(1990-),女,漢族,山東青州人,在讀文學碩士研究生,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方向,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思潮流派與作家作品。
I209
A
1672-5832(2016)09-00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