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霞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讀《夏山學校》有感
——讓孩子在游戲中快樂的成長
王虹霞
(內蒙古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尼爾是20世紀英國的自由主義教育家,在夏山學校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尼爾發展并完善了其自由主義教育思想,而他的自由主義的教育思想更多地是以兒童自由地游戲為依托的。在看似毫無意義的游戲中,兒童巧妙地保存了他們的特長與天性,極大地滿足了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夏山學校的游戲引發了筆者的思考,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夏山學校》;孩子;游戲;快樂;成長
夏山學校最核心的辦學理念是讓孩子們自由發展。尼爾認為:“讓學校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適應學校。”他用60年的時間,在夏山學校實踐了這個突破傳統教育觀念的理想。在《夏山學校》一書中,尼爾如實地記錄了夏山學校的辦學理念、具體做法以及經驗教訓。其中,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游戲給了筆者很大的啟發。
1.1 自由的意義
夏山學校是一所充分尊重孩子自由的學校,學生在這所學校完全是具有個性的人、有獨立意義的人。就像尼爾所說:“我們決定辦一所可以讓孩子自由發展的學校,為此,我們不得不放棄所有管訓、指導、約束,以及一切道德訓練和宗教教育……我認為,孩子生來是聰明的、現實的,假如成年人不給他約束,他就會盡可能地發展他的潛能。從理論上說,在夏山,凡有做學者的天分和志向的人都會成為學者,而只適合做清潔工的則會發展成為清潔工,但至今我們尚未教出一個清潔工來。我說這話并無勢利之意,因為我情愿看到學校教出一個快樂的清潔工,也不愿看到它培養出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學者。”
而這里的自由也并不是只肆無忌憚、無所畏懼的自由,而是發揮學生自治精神的自由:“夏山是以民主方式自治的學校,一切有關集體和生活的事情,包括對違規者的懲罰都由星期六晚上的學校大會投票處理。不論年齡長幼,每位教職員和孩子都只有一票之權,一個七歲孩子的一票和我的一票有同樣的效力……我不相信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可以取代夏山的民主制度。也許這種民主制度比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公平得多,因為孩子對別人相當寬大,而且不自私自利。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更真實的民主,所有規則都是在一個公開大會上決定的。他們定的規則沒有虛偽的成分,而且都與生命中重要的事有關。”
1.2 游戲的價值
游戲是一種古老而普遍的活動,有從生物學角度將游戲視為生物學的盈余和虛擬轉化,如斯賓塞的“剩余精力說”等。有從心理學角度將游戲看作游戲者的主觀觀念,如蘭格的“幻象說”和谷魯斯的“內摹仿說”。有從文化學角度予以考察,如荷蘭著名文化史學家、語言學家胡伊青加,他不僅認為人類文明是在游戲中并作為游戲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而且從本體論的高度宣稱“人是游戲者”。總而言之,游戲能使孩子于快樂中成長,于成長中成才;因為游戲具有自由性、開放性、體驗性、趣味性;再加上兒童的天性熱愛游戲、善于游戲,因此游戲對兒童成“人”的價值顯而易見。
1.3 在自由中游戲的本質
顧名思義,要想實現游戲的精髓,給兒童足夠的自由是必需的,因此,孩子不會被逼著學習某一門或者某幾門他并不擅長也或者不喜歡的功課。尼爾說:“書本是學校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學生需要的只是讀、寫、算,其余的是工具、泥巴、運動、戲劇、圖畫和自由。對大多數青少年而言,學校課程不過是在浪費時間、精力和耐心,他剝奪了孩子們最重要的玩耍的權利,造就的不過是一批小老頭而已。” 尼爾確保夏山學校的孩子們是身心愉悅的,這種愉悅的根源在于游戲是自主、自愿的活動。
2.1 約定俗成的游戲
通常,約定俗成的游戲將游戲作為一種知識授受的手段,學校中的游戲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進行的,有極強的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性質。從群體結構上分,有“師—生游戲”和“生—生游戲”兩種,從群體數量上分,有“單一游戲”和“群體游戲”兩種。
現代社會,尤其是新課改之后,各大教育家以及教師們積極尋求改進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從而把游戲引入教學,正好順應新課改的需要,為此將“游戲與教學”相結合形成了“游戲教學法”。從促進兒童學校學習的有效性的角度來說,游戲教學的目的是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讓兒童在游戲活動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有利于兒童知識的傳遞與技能的掌握。所以說,游戲只是一種極具利用價值的“魚竿兒”罷了,“大魚”是那些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孩子們天真的以為游戲是“大魚”,可悲的是,他們沒能享受到真正美味的“大魚”。游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利他。
2.2 夏山學校的游戲
像偉大教育家杜威所說,教育除了教育之外沒有其他目的,這就是著名的“教育無目的說”。夏山學校對待游戲的態度亦是如此,游戲除了游戲本身之外沒有其他目的,也就是說,游戲的目的就是游戲,“為了游戲而游戲”而不是“為了其他而游戲”,所以在夏山學校,游戲不是也不可能作為其他任何事的途徑。讀書的重要性雖然不可否認,但也要看人而定,行行出狀元……五十年前,教育的口號是‘從工作中學習’,今日的口號是‘從游戲中學習’。游戲因此成為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能達到什么好目的,我實在不知道。”
筆者相信,相信生命的意義在追求幸福,在尋找興趣;幸福的定義是快樂中成長,在快樂中遇見更好的自己。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快樂便是玩自己喜歡的游戲,在游戲中幻想,在游戲中激發。從小快樂的孩子,長大之后就是一個成功的人,就像尼爾對成功的定義:“能快樂地工作、積極地生活。”按照這個定義,夏山學校的孩子們都生活的很成功。
游戲往往是兒童以自我為中心幻想的可能性的實現,他們樂在其中。夏山一直接到報告說,他們的畢業生在需要負責任的工作上勝任愉快。那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學生在夏山已經過夠了以自我為中心的那一段夢幻時期,當他們成為青年時,便能面對現實的生活,而不再向往兒童時期的游戲。孩童時期的游戲與孩子的快樂緊密相連,因此,不管是家庭或者學校都不應該遏制孩子玩耍的天性。
[1] AS.尼爾著(英),王克難譯.夏山學校[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6
[2] 檀傳寶.教育是人類價值生命的中介——論價值與教育中的價值問題[J].教育研究.2000.3
[3] 劉焱.幼兒園游戲教學論[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王虹霞(1990—),女,漢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人,內蒙古師范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G451
A
1672-5832(2016)09-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