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對外漢語教學中英漢顏色詞對比及教學探究
——以“紅”“白”“黑”為例
李 鑫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語言是以詞匯為建筑材料,而顏色詞是詞匯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英漢語言中的顏色詞代表了兩種語言的文化內涵,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點,因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需對顏色詞對比分析及教學。在本文以“紅”“白”“黑”顏色詞為例進行英漢語言對比及文化差異分析,以便更好地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及對外漢語教學。
顏色詞;文化內涵;語言對比
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JohnLyons)認為,語言與文化具有歷史的聯系,語言是打開文化寶庫的鑰匙,離開語言天然依賴的文化背景,難以充分理解語言本身[1]。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特色的語言,而語言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律的一種音義符號系統。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顏色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在各種事物中都能感官看著,不同民族的語言都包含著大量的顏色詞。而人們對顏色詞的認識上都大同小異,但是由于各民族的歷史背景、民族心理、宗教信仰及文化差異等不同,造成了人們對各種顏色在一定程度上有著本民族的集體意識及想法,因而在顏色詞的理解及運用中不盡相同。也就是說,英漢顏色詞的對比反映了中西語言及文化的差異。因此,本文將通過對英漢“紅”“白”“黑”顏色詞為例進行對比研究,探究其英漢語言及文化內涵的差異。
顏色詞是指形容顏色的詞語,顏色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感知,人們的實際生活與顏色密切相關,人們生活在色彩之中。在人類語言里,存在著大量記錄顏色的符號——顏色詞。這些詞語具有豐富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內涵。值得注意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或雖屬于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但分屬于不同社會集團或社會階層的成員,對各種顏色符號的感知是不一樣的。這種不一樣在語言學上具有積極的意義,它使得顏色詞具有多種聯想意義。
英漢語言中的顏色詞的數量很豐富,而這些顏色詞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為基本顏色詞(basic color words),如紅、黃、藍、綠、黑、紫、橙、白,相對應的英語則是red、yellow、blue、green、black、purple、white.二是具體事物顏色詞(color words with colors of objects),此類顏色詞是以自然界本色來表示的,如金黃色(gold)、銀白色(silver)等,三是色差顏色詞(color words in shades),該類詞是以太陽的自然光或白光照射在各種顏色上有深淺明暗之分的顏色詞。例如:深藍(dark blue),深綠(deep green),淡黃(light yellow)。
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的拼寫及發音上完全不同,即便英語的單詞與漢語的漢字在意思上相對對等,但是他們的文化內涵及情景中的使用卻不一定等同。呂必松在《語言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中指出:“語言不但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而且是文化和信息的一種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記,這種民族文化印記跟語言理解和語言表達有密切的關系。人們學習語言,必須同時學習關于這種語言中所包含的民族印記知識,否則就不能正確理解和正確使用這種語言。[2]不同的語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差異,這種文化差異是第二語言學習和習得的障礙”。由此下面以“紅”“白”“黑”為例進行對比論證。
2.1 紅與red異同
談及中國,一個擁有華夏五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民族,而內斂、含蓄則是漢民族的集體性格,中國是個崇紅、輕黑、忌白的國家。漢民族對紅色文化的推崇要追溯到遠古時期,因此紅色的象征意義及文化內涵則是歷史久遠,為此我們把中國的“紅色”定義為幸福、吉祥、興旺、喜慶、熱烈等文化含義。如在喜慶日子要掛大紅燈籠、貼紅對聯、紅福字。再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稱為“走紅”、“紅極一時”,給人發獎金叫“送紅包”等。它還象征美麗、漂亮,如指女子盛妝為“紅妝”或“紅裝”,指女子美艷的容顏為“紅顏”等。“紅”也是褒義色彩最強的一個漢語詞,以“吉兆、瑞兆”。但在這方面的“紅”詞不能直譯為red,如:“開門紅”,makea good beginning ;“滿堂紅”,success in every field ;“紅榜”,honor roll ;“紅豆”(相思豆)等。
對于英語國家的“ red”也有象征喜慶、高興、幸福,例如:ared-letterday喜慶的日子(從15世紀起,假日、節日和圣徒節(saints’days在日歷上均用紅字標明);paintthetownred(狂歡痛飲)來源于美國,其意義為節日里張燈結彩、狂歡一場;rollouttheredcarpet(熱烈歡迎,問候致敬)源自《圣經》接待國賓或貴賓時,常鋪紅地毯迎接,以示隆重[3]。但在西方國家的英語red 還常作貶義用,表“ 殘忍、災難、煩瑣、狂熱”等,因此意思與漢語“ 紅”不對應。如:have red hands,指“犯殺人罪”。紅色詞還可以用來表示生氣、惱怒、窘迫等意思,英語中有see red(生氣),as red as a beetroot(滿臉通紅)。同時英漢語中用不同的顏色詞表達同樣的意思。如“紅茶”英語用“ black(黑)tea”、“紅糖”英語用“ brown(褐色)sugar”。中國人稱“紅茶”,主要是從其茶水顏色的角度看,而西方人用“ black tea”是從其茶葉顏色的角度看。同樣的,中國人稱“紅糖”是因其加水泡出來的顏色類似“紅色”,而英語中“brown sugar”是從糖的顏色的角度來看的。
2.2 白與white異同
中國人喜愛紅色,忌諱白色。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白色被寓意為死亡、恐怖等兇兆。由此在中國的國粹——京劇里,曹操總是以“白臉”的形象出現,暗指其奸邪、陰險。同時在中國,當人去世時辦喪事一定會使用白色,表現在孝服和靈堂上。白也有褒義,表示“純潔”、“無辜”之意,例如“潔白如玉”,“清白無辜”等。而英語中,白色總是和純潔、幸福、美好之意結合。如white men指高尚、有教養的人;white hand指公正廉潔;white hope指可望給全隊、集體帶來成功的人;white days指吉日;white collar指白領,即那些從事腦力勞動的人;還有很多人所熟知的a white lie,指無害的或無關緊要的謊話。在這一點上,英漢中白色之意為相同之處。
在西方圣誕節時圣誕樹上的裝飾物大多是白色的,新娘結婚時著裝著白色的婚紗禮服。此時一些和白色有關的詞語可以直譯出“白”,如,white heat(白熱),the white people(白人)等。但而漢語中一些含有“白”字的詞語,翻譯出來卻不見“white”,如,“白班”(day shift)、“白鐵”(galvanized iron)、“白菜”(Chinese cabbage)、“白癡”(idiot)等。英語中的“white”有時也不意味著漢語中的“白”。如,“a white lie”不是白色的謊言,而是善意的謊言;“white night”也不意味著白色的夜晚,而是不眠之夜。
2.3 黑與black異同
在漢語中,黑色象征著黑暗、邪惡、陰險、恐怖等貶義,如“ 黑幫、黑線、黑手、黑幕、黑后臺”等。但當黑與英語black對比時既有相似的象征意義又有不同英譯。若英語中的black(黑色)為blackmoney(黑錢),指來源不正當而且沒有向政府報稅的錢,black market(黑市交易)意為暗中進行政府禁止買賣的商品或外匯的交易,blackguard(無賴)等。同時“黑幫”不是black gang,而是reactionarygang ;“黑后臺” 不是black backstage boss,而是sinister backstage boss ;“黑社會”不是black world,而是the underworld.
英語國家中把黑色定義為“死亡”之色,人們在參加葬禮時所穿的禮服都是黑色的。因此黑色象征著悲傷、絕望等含義。這與中國葬禮時黑白色有著異曲同工之意。盡管黑色被賦予了不好之意但是也有例外,如中國的戲劇臉譜藝術中,黑色象征人物的剛正不阿、威嚴、剛強的性格,如包公、李逵、張飛等。有趣的是,商業英語的“black figure,in theblack”也有好的意思,即都表示“盈利”“賺錢”等。
通過對以上英漢語言的顏色詞對比,我們會發現兩種語言的顏色詞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但差別占居多,因此造成這樣差別具有一些有原因。一方面,在對顏色詞的字面意思使用上,由于對顏色的色覺感知、理解和觀察角度不同[4],同時由于民族不同在對顏色詞的使用受習慣和偏好影響上也不同,正如我們中國人說紅茶,英文相對應的卻是“black tea”,“紅糖”不是“red sugar”而是“brown sugar”。另一方面,顏色詞與它本身的顏色無意義,而是以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深層有關,中西方的國家在歷史背景、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都不一樣,西方屬于海洋性國家,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中國屬于內陸國家,漢語屬于漢藏語系。中國受傳統的儒家思想影響,在思維方式上是以悟性思維,憑借靈感、直覺等,而西方國家是以理性思維,憑借邏輯、推理等分析問題。因此在各種因素的條件下造成了兩種語言文化中的顏色詞地使用上差異很大。
4.1 顏色詞教學重要性
顏色詞作為基本詞匯,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在《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中,紅、藍、綠、黃、黑均是甲級詞匯,灰、紫是乙級詞匯。由于顏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內涵不同,因此這些詞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重視對待。
4.2 對外漢語教學中顏色詞教學現狀
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顏色詞包含了各國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然而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學習者并沒有對顏色詞的文化深入學習,而是忽視了顏色詞在漢語中應有文化內涵,將母語中顏色詞的認知與漢語中顏色詞的習得相對應,造成在顏色詞在漢語中的運用不當或欠佳。因此學習者在二語習得時文化教學應加強。
4.3 對外漢語教學中顏色詞教學對策
4.3.1 中西兩國文化對比差異性教學
針對對外漢語教學中顏色詞教學需應對一些策略,才能讓學習者在習得顏色詞時更好地掌握及運用。在顏色詞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將漢語的顏色詞進行單純的詞教學,還應將中西兩國的顏色詞對比在教學中進行,補充漢語中顏色詞文化因子,使學習者在認知中進行文化對比理解,最后達到兩種運用自如。
4.3.2 正確處理教學階段性和循序漸進的模式
大量詞匯都存在著本義和引申義,因此在不同階段,知識內容接受程度也需層次性教學,對于初級階段的學習者,以傳授知識為主,以詞匯本義教學,中高階段,學習者已有漢語基礎,再對詞匯引申義、文化義進行教學,以階段性和循序漸進的方式是教學中知識傳授的最佳模式,這樣才能 促進學習者在接受漢語的學習和認可,同時增強了學習者在漢學習上不僅僅是語言要素的習得,更是中國文化的習得。
4.3.3 從理解性推動語言技能學習
第二語言教學本質是語言技能教學,最終目的是運用第二語言。因此在顏色詞教學上以理解文化中含義才能更好地掌握詞匯,學習如何運用目的語文化框架中文化觀念差異才是做到文化理解。不同的文化圈中學習者對文化理解也存在著一定差別,但將文化背景注入課堂式教學,使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理解文化的深意,進而在語言技能上習得這門語言。
不同的民族文化有著不同語言含義,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形成是經過歷史長河積淀而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顏色詞的文化教學是必要的,只有掌握了深層文化信息,才能將語言在具體環境中運用自如。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語言的魅力,同時我們也能從語言中認識和了解各民族的思維意識,這對于我們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很大的意義。
[1] 杰弗里·利奇1983,《語義學》(李瑞華等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
[2] 呂必松.語言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 侯寧海.英語習語大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1.3.
[4] 邵志洪.英漢顏色詞使用的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4,(1).
李鑫(1991-),男,云南民族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H136
A
1672-5832(2016)09-0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