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瑩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電視綜藝節目的文化現狀與原則
趙 瑩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我們的時代正在經歷深刻的蛻變和社會轉型,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娛樂都作為一種重要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了凌駕于一切之上的文化標準。我們也正在告別“闡釋時代”,進入了一個“電視時代”,也是一個“娛樂時代”。對娛樂的肯定是社會的進步,是文明走向成熟的標志。本文著重講述電視綜藝節目怎樣將經典故事與當代文化完美融合,分析如今的文化現狀以及注重哪些原則。
電視綜藝節目;文化現狀;原則
電視綜藝節目就是以電視為傳播媒介,利用綜合性表達手段,將多種娛樂性元素組合成某一形式,在某一時間段強化電視的娛樂功能,單純地使觀眾得到身心放松,精神愉悅的電視節目類型。它包括以下幾個特征:視聽兼容的共時性、固定性和連續性、形態多種多樣、受眾主動參與、交互性、以娛樂大眾為目的。
大眾文化為人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創造了一個輕松、愉悅的精神空間,最大限度的娛樂人們的身心。它不僅豐富了大眾的日常生活,也體現了大眾對自身文化價值的肯定。
草根綻放的大眾文化,《快樂大本營》第一代導演宋點認為:“現在的電視娛樂節目不再是嘉賓、明星個體閃耀的時代,而是老百姓的時代,是大眾娛樂大眾的時代,主體是電視機前的人。觀眾希望對節目擁有更多的話語權,這是受眾心理的一個巨大變化。未來觀眾在電視節目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甚至還可以決定節目的形式和內容。優秀的電視節目應該展示老百姓的生活,展示快樂和有魅力的人物,從觀眾中來,又回到觀眾中去”。
2010年,東方衛視熱播的《中國達人秀》也是典型的走平民化路線的節目,其口號是:“讓普通草根在舞臺上自由綻放,平凡人也可以成就大夢想,相信夢想,相信奇跡”。《中國達人秀》致力于打造“零門檻”的選秀節目,“沒有任何門檻,不限任何才藝”這是“全球最大選秀節目”的核心標志,讓擁有才華和夢想的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賦和潛能。這個節目將鏡頭對準了最平凡的民眾,他們大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或邊緣,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是最容易被忽視和模式的一群人,卻是這個社會的基石。他們都心懷夢想,敢于與命運搏擊和抗爭。而每一位選手都讓人感到無比親切和熟悉,仿佛就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鄰居、朋友、同時……而這些平凡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真摯情感,毫不矯揉造作,足以震撼人心,傳遞出溫暖、真情、關懷與和諧社會的理念。
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建構,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它表征著社會文化的存在狀態和相互關系,與文化沖突、文化矛盾相對應。同時,在當代,全球形勢正在發生著越來越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各種思想文化之間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
對電視而言,全球性與本土性的緊張關系促使當代電視文化保持著一種必要的張力,推動著電視文化在競爭中發展。中國電視文化的發展在不斷吸收全球異域文化的過程中,不僅沒有被外來文化所取代,相反卻變得根深葉茂,不斷創造出新的、更具活力的電視文化。娛樂節目的本土化對電視發展的媒介如此重要,我國娛樂革命的最新口號已經轉變成“全球化思維,本土化行動”。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當前的媒介文化市場領域里,最賺錢的媒介文化產品大多不是我們自己的。好萊塢的電影,迪士尼卡通,日本韓國的動漫和游戲擊敗了我們的本土產品。我們傳統文化的開發能力和豐富的文化遺產,與美國豐富的再創造手段相比,是那么的具有悲劇色彩。我們的經濟騰飛了,民族文化卻不但沒有振興,還有一定程度的退化,文化產品甚至到了需要救亡的程度。
娛樂的本土化行動有必要進行娛樂創新。我國的綜藝節目是在借鑒國外特別是美國優秀電視節目的基礎上興起的,在具體運作過程中需要不斷創新和探索,以適應本土觀眾的需要。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是在克隆基礎上進行創新的成功之作,它借鑒了臺灣娛樂節目《超級星期天》中的精髓,依據自身狀況克隆其對節目有價值的部分,而不是完全地照搬、剽竊。并且,他們能從事件本身來不斷調整和策劃節目,不固執于一成不變的形式。他們還不斷革新翻新,砍掉不合時宜的、低俗的環節,改良并豐富那些有益幽默、適合本土觀眾欣賞心理的版塊,由此開拓了一檔豐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的欄目。
今天,我們所面對的現實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機械文明”和“信息文明”這兩個在西方分階段發展的文明,在我們這里,卻重疊在一起。因此,費孝通認為,不能照搬西方經驗,應該走自己的路。“從傳統和創作的結合中去看待未來”。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幾千年沉淀下來的豐富的文化和精神遺產,對于提升我們的娛樂品位、娛樂精神,對于構建我們的和諧生活,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作用。中華文化從來不缺娛樂元素,娛樂精神在傳統文化中早已有之。
湖南衛視的《天天向上》是傳播中華禮儀文化的成功之作,它“以全新的定位,在表演、游戲、短劇等娛樂環節中牢牢扣住傳統文化這一主題,在幽默輕松的氛圍中加入了人文關懷的底色,將模糊抽象的傳統文化演繹成雅俗共賞的精神食糧,使人在輕松愉悅之余心靈受到熏陶”。該節目以傳播公德、禮儀為主題,將綜藝性與公益性、傳統文化相結合,用各種電視媒介形式來傳播中國禮儀之邦的優秀禮儀文化。
當時代飛速前進的時候,綜藝的內涵在發生變化,綜藝所牽涉的“社會”已經是某種“趣味集合”了。將娛樂作為民族文化,對于一個國家的民族身份認同和文化向心力是極其重要的。我國電視綜藝節目應該立足本國國情,強化其民族精神,充分吸納他國電視綜藝的優勢,創造出一批具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精品綜藝節目。
[1] 《中國電視娛樂文化批評》 李林容 法律出版社
[2] 《廣播影視與文化傳播》 黎風 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3] 《中國電視娛樂節目形態學》 孫寶國 新華出版社
趙瑩(1993-),女,滿族,吉林通化人,碩士,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專業。
G222
A
1672-5832(2016)09-00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