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 術
全域旅游的瓊海經驗
義術
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在海南省召開,并確定海南作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省。瓊海市作為全域旅游先行者,探索了一條極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之路,具有示范意義。海南全省全域旅游“美麗海南百千工程”現場會,動員全省上下學習借鑒瓊海經驗。這是海南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的重要契機,是“十三五”期間實現旅游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助推。“加快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要求,借助全域旅游省級示范區的創建,做好最大機遇和最強比較優勢這篇文章,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和擔當。
全域旅游;示范省;瓊海;經驗
在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全域旅游被確定為大眾旅游時代的旅游發展新戰略,同時確定海南作為全國首個全域旅游創建省,以期為全國探索經驗作出示范。作為我國全域旅游的先行者,瓊海市探索出了一條很有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之路。瓊海經驗在這次會議上得到“點贊”;而在海南全省全域旅游“美麗海南百千工程”現場會上,會議也動員全省上下學習借鑒瓊海經驗。
在《全域旅游大有可為》一文中,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對全域旅游是什么、為什么、做什么等問題系統地作了全面闡述。全域旅游與景點旅游相對應,是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是適應全民旅游時代要求、適應自助旅游特征的新型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全域旅游主要的特征有:全域皆可作為旅游的去處、域內全部資源皆為旅游資源、旅游產業優勢主導全域發展、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全社會共建共享等[1]。
海南省瓊海市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以紅色娘子軍、萬泉河、博鰲亞洲論壇聞名于世,享有國家級殊榮40多項。長達15年的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的文明生態村的創建,給瓊海發展全域旅游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在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2012年以來,瓊海堅持以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三不一就”為原則,探索出叫響全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道路;按照建設全5A景區的理念和標準,全域統籌整合配置資源,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帶動全域旅游發展的新路子,全域旅游探索取得豐碩成果。
2015年瓊海市總共接待旅游人數860.2萬人次,同比增長20%;接待過夜人數280萬人次,同比增長15%;旅游總收入49.8億元,同比增長50%,基本實現從傳統旅游通道向旅游目的地的轉變[2]。
在2016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瓊海市探索全域旅游的做法和經驗受到業內專家一致好評,被稱為“探索了一條極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發展之路”,瓊海“百姓家園、市民公園、游客樂園‘三園合一’”的全域旅游發展思路,正是旅游的本質所在。
瓊海的“三園合一”首先是百姓的家園,其次才是市民的公園和游客的樂園。家園、公園、樂園渾然一體,這在很多旅游目的地是做不到的。
第一,瓊海借助文明生態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精心打造百姓幸福家園,不為旅游而打造旅游。瓊海市原市委書記符宣朝曾坦言,當時曾有人擔心,建這么多基礎設施,沒有游客怎么辦?但他心里很清楚,從一開始,瓊海建設田園城市的目標就是構建當地百姓的幸福家園,然后才是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瓊海的幸福之屋是為當地百姓而建,主人的屋子當然要蓋得漂亮、蓋得整潔、蓋得舒適,也要有意境、有文化,這樣的幸福之屋自然會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和感受。”果然,2014年的“美麗中國全國十佳旅游縣”和“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花落瓊海。瓊海的鄉村旅游已成為海南旅游的一塊閃亮金字招牌。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瓊海的“三園合一”,當地百姓的幸福家園在先,與奮斗目標高度契合。有了當地百姓的幸福家園,才會有適宜旅游休閑度假的游客天堂,才會有旅居融合的美好和幸福,才會有持續的吸引力讓游客絡繹不絕。
第二,借助城鄉一體化發展,瓊海市把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拓展到全域,實現全民共建共享。通過田園小道、景觀通道、慢行車道等配套設施,把景點、公園、村莊、民居風情、生態景觀等串聯起來,全市成為一個田園式大景區。這個景區沒有邊界、沒有圍墻、沒有門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實現了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達到“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境界。
第三,通過“全域5A景區化”,做美村民的家園、市民的公園和游客的樂園,打造田園城市升級版。現在的瓊海完全可以形象的表達為“全域是景區、處處是景觀、村村是景點、人人是導游”。瓊海市的創新實踐,率先破除了景點景區內外的體制壁壘和管理圍墻,實現了從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
瓊海市用“三園合一”“三不一就”來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因地制宜地實現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發展是硬道理,共享是本質要求,創新、協調、綠色和開放是必要的手段或途徑。三園合一、村村是景點、人人是導游,創新激活了百姓的主人翁意識,共享更激活了全民共建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全民共建共享這一全域旅游的鮮明特征在瓊海已經開花結果。
瓊海市的全域旅游標桿是在城鄉一體化發展、文明生態村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自然生長出來的,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瓊海市把城鎮化等各項建設與旅游有機嫁接,以“三不一就”為原則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改造升級農村的基礎設施,把風情小鎮建設作為實現瓊海特色城鎮化的支點,努力實現“一鎮一特色、一風情、一產業”。瓊海在行政服務、教育、醫療、交通、水電、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產品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快向農村覆蓋和延伸。截至2015年末,瓊海文明生態村占全市自然村總數的70.7%,有8個村鎮獲評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市構成一幅“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幸福家園,游人到這里可以體驗到“瓊海味道”的幸福田園生活[2]。
正如海南省省長劉賜貴在談海南如何發展全域旅游時所解釋的,在“點”上,要注重村莊的規劃建設管理,精雕細琢、用心打造,把每一棟建筑、每一個鄉村都建設成精品、塑造成景觀,成為游客留影的背景。在注重景區、村莊、公共服務場所這些“點”的精心打造的同時,用“線”把“點”連結成面。“線”不僅要有連接功能,還要有旅游功能,瓊海就是用旅游綠道把散落的田洋、湖泊、河流、村莊串聯起來,使城鄉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生活品質越來越接近,把全市連成一個大景區。
旅游本是綜合性產業,在資源消耗、帶動系數、就業容量、綜合效益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已經成為優化區域布局、統籌城鄉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的新引擎和有效載體。全域旅游的推進發展,對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對基礎設施的改善、對人氣和商機的聚集、對產業支撐的形成都會產生積極作用,并且能夠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及素養,在旅游發展中提高幸福指數和文明程度。瓊海的特色小鎮、美麗村莊和農業公園建設,帶旺了人氣,促進了消費,增加了收入,實現了農村居民職業多元化、收入多樣化。因此,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新載體。
推進全域旅游是一場具有深遠意義的變革,需要實現多層面的轉變。其中的一個轉變就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這就要從領導體制、管理體制、工作機制和格局上實現轉變,要求做到全局謀劃、全要素動員、全資源整合、各部門聯動的統籌協調推進。
2014年4月,瓊海市正式啟動推進全域5A景區建設。瓊海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以書記為組長、市長為第一副組長的瓊海打造全域5A旅游領導小組,市委副書記兼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從制度上保障了快速推進。在頂層設計做先導、體制機制做保障的前提下,瓊海市充分整合各方資源,把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與全域5A旅游結合起來,協調推動,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三年來,通過政府財政直接投資5億多元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實現捆綁資金超過了20億元,聚集資金得到4倍以上的放大,激活了市場。
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以人民政府為申報主體。推進全域旅游發展,自然要將創建地作為總體戰略推進,這必然需要主要領導親自抓、重點抓。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這是旅游發展模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三不一就”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瓊海市叫響全國的金字招牌。“不砍樹”是保護生態的紅線;“不占田”是敬畏自然的紅線;“不拆房”是和諧發展的紅線;“就地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就地城鎮化”還可以有更豐富的內涵:不用進城,實現了記得住鄉愁的城鎮化;就著本地的山水樹木、自然景觀,實現了有生態文明的城鎮化;就著本地的產業發展,實現了有產業支撐的城鎮化;就著本地的生產生活特色,實現了有人文關懷的城鎮化;就著本地的文明、文化、歷史實現了有內涵、有文化的城鎮化。正如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的“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由于最大限度保留了特色旅游資源,這樣的旅游目的地才能給游客豐富的體驗,才能成為出行首選,游客才會流連忘返。
因此,面對各路媒體的時候,瓊海老百姓總是滿臉幸福地說,地還是那塊地,屋還是那棟屋,可是生活已經大變樣,可以在家就開飯店、開民宿、當導游,既是農民又像市民,滿滿的愜意溢于言表。千年漁港潭門鎮,通過挖掘當地悠久的海洋文化,短短兩年就實現了從傳統漁港向旅游觀光、度假休閑、海產品加工銷售等多功能風情小鎮的轉變,吸引了7000多名農民返鄉創業。北仍村也出了個8個月收入超過17年的草寮咖啡老板娘阿香。以黎苗文化為根基,借農旅融合促農民增收,會山鎮成為明星小鎮,加腦村拿下2015年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稱號,成為旅游扶貧的典范。
正確理解全域旅游,必須要避免一些認識誤區,比如不是到處建景點(區)、建賓館酒店,不是到處進行旅游開發,不可簡單復制、粗暴克隆,不可一哄而起、無序而為,等等。瓊海的“三不一就”最大限度確保了創建工作始終不偏離方向和主線,最大限度保護了特色旅游資源,最大限度避免了無序開發,最大限度避免了開發性破壞。
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是推進全域旅游發展要實現的轉變之一。在“景點旅游”模式下,發展旅游主要是建景點、景區、飯店和賓館,旅游管理也是局限于對景點、景區、飯店、賓館和旅行社的管理,旅游就是導游帶著游客定車、定景點景區、定購物點、定餐飲點、定住宿點,游客體會不到除此以外的更多東西,當地民眾也不能直接享受到游客帶來的益處。因此,“景點旅游”模式下,游客的增長對當地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說影響是單一的,只見門票收入和景區商鋪收入。這種旅游發展模式造成景點(區)內外差別明顯,旅游市場各種亂象叢生,老百姓無法分享旅游發展成果,共建積極性無從談起,發生利益糾紛矛盾成為常態。
全域旅游作為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它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以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全域旅游模式下,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通過“+旅游”和“旅游+”來實現各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民生圍繞旅游興。
瓊海全域旅游對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帶動和促進作用是全方位的。
第一,通過“+旅游”和“旅游+”形成產業融合、良性發展,完成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的轉型。瓊海的農田當作公園建即是“農業+旅游”的典型模式。在此基礎上,農民調整種養結構,滿足和適應旅游的各種需求,這便成就了“旅游+”模式。龍壽洋農業公園范圍內的傳統農民黎文福說,做夢也想不到,種地能種出旅游來,自己耕作的場景成為游客競相拍照的美景。
第二,全域旅游促進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功能圍繞旅游配。全域旅游要求全區域是旅游目的地,要求全要素資源旅游化,游客的深度體驗會把旅游影響的觸角延伸到鄉間地頭、延伸到餐桌灶頭。這就要求政府的社會服務是全方位的,提供的公共產品是城鄉均等的。瓊海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旅游漫步綠道是生產、生活、生態、旅游共享的基礎設施,既是當地百姓的出行通道,也是游客的旅游休閑綠道,又是打造5A級大景區連點成面的景觀線。瓊海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了環境衛生、城鄉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和行政服務、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產品向農村的延伸和覆蓋,“一鎮三優”的教育制度,服務型政府的打造,國家衛生城市榮譽稱號的獲得,等等,都是瓊海全域旅游的點睛之作。
第三,民眾的文明程度在全域旅游發展中得到提升。由于全域旅游讓百姓直接享受到了旅游帶來的變化和收益,因此,自然有積極性營造優質的旅游環境,包括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改進衛生條件、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農產品,等等,使共建積極性得以完全釋放,呈現共建共享的祥和景象。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為[EB/OL].國家旅游局網站,2016-02-07.
[2]瓊海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中國全域旅游先行者—瓊海[Z].
[3]丁汀.點線面推進發展全域旅游[N].人民日報,2016-03-01.
[4]董欣,謝文相.大美瓊海,圓幸福田園夢[N].人民日報,2015-12-03.
[5]符宣朝.建設美麗鄉村構建幸福家園[N].光明日報,2015-08-15.
[6]石培華.全域旅游是新階段旅游發展總體戰略[N].中國旅游報,2016-02-17.
[7]張成林,張昕.今年春節,到瓊海串串門[N].海南日報,2015-02-13.
〔作者單位:中共海南省委黨校(省行政學院、省社會主義學院)〕
F592.7
A
1004-700X(2016)05-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