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
周文彰
在我國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有多種發展觀,或者叫多種發展理念,深刻地影響了我國的發展。通過對我國發展歷程的回顧,筆者闡述了為什么說“五大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解讀了“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和要求,最后對如何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提出了建議。
科學發展觀;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實現“十三五”的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就要樹立并且貫徹新的發展理念,這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全會指出,這是關系到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的變革。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要把五大發展理念放到我國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去考察。在追求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問題上,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先后出現過多種發展觀,或者叫多種發展理念,深刻地影響了我國的發展。
一是浪漫發展觀。它的典型口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它發生在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這種發展觀,把發展看成是一個不受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的制約而可以隨心所欲的東西。主觀愿望是好的,氣概也很豪邁,但它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忽視了客觀條件和客觀規律對發展的制約,不但沒有推動發展,反而對發展造成了破壞性的影響。
二是荒唐發展觀。它的典型口號是“寧要社會主義的低速度,不要資本主義的高速度;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寧要社會主義的貧窮,不要資本主義的富有”。它集中地表現在1966到1976年的“十年動亂”時期。它荒唐在兩個方面:第一,把沒有社會性、階級性的東西硬說成是有的,例如發展速度、發展質量;第二,把好的一端拱手讓給資本主義,把差的一端強加在社會主義頭上。毫無疑問,這種發展觀是反社會、反人民的。由于這種發展觀的影響,再加上“十年動亂”的政治原因,到“文革”結束時,我國國民經濟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
三是重點發展觀。除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這兩個時期外,在我國占支配地位的是重點發展觀。以糧為綱、以鋼為綱,就是筆者所理解的重點發展觀。這種發展觀以問題為導向,并且對癥下藥,使我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走出困境,走向發展;它所體現出來的“重點抓,抓重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將會長久地起作用。然而,有重視就一定有忽視,有重點就一定有一般。因此,我們重視了城市,忽視了農村;重視了經濟,忽視了社會;重視了發展,忽視了生態環境資源;重視了眼前,忽視了長遠……這些忽視所帶來的問題越積越多,越來越嚴重的環境資源問題、社會建設問題、民生問題使我們黨認識到,發展觀必須變革。于是,科學發展觀就應運而生了。
四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發展理念上的一個重大進步。它強調以人為本,把人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里的人,就是人民群眾。所以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以人為本的最高含義。真正是為了人民群眾,我們的發展就需要全面,需要協調,需要可持續。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黨中央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發展總體布局,這就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五個統籌”——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等。科學發展觀被黨的十八大寫進了新黨章,成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時代內容。
在我國發展過程中,創新不足,科技含量不高,是始終存在的問題,于是導致發展中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的動力主要不是依靠科技創新,而是依靠投入,依靠消耗資源和能源,依靠廉價的勞動力投入;發展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十分突出。這些問題呼喚著發展理念的新突破。我們黨順應時代實踐的要求,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
五是五大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們要想確立,要想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能夠面對應對當前的新矛盾、新挑戰,必須用新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發展行為,這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我們國家發展經驗的深刻總結,反映著我們黨對發展規律的新的認識,是我們黨在發展理念上的一個重大變革。
五大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關系如何呢?首先,五大發展理念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堅持。它仍然強調以人為本,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仍然高度重視全面協調可持續。其次,是對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茖W發展觀所重視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都被上升為發展理念,并且被豐富了內涵。例如,把創新擺在頭等重要的位置,強調創新要貫穿貫徹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協調發展強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協調。開放發展提出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獲得制度性的話語權。毫無疑問,五大發展理念的實質是:第一,五大發展理念是一種全面發展觀,它體現了“四個全面”戰略步驟的要求,對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第二,五大發展理念是一種系統發展觀。創新發展是發展的核心,協調發展是發展的基本要求,綠色發展是發展的基本特征,開放發展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共享發展是發展的目的。五個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相互協調的系統。第三,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將根本改變我國的發展方式。更多地依靠創新驅動,將會使我們的產業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國家就會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富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理念是發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五大發展理念不僅是“十三五”時期而且是今后很長時期我們要貫徹落實的重要發展思想。
搞清楚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和要求,是我們貫徹落實的前提條件。學習和領會五大發展理念,最重要的就是搞清楚五大發展理念的內涵和要求。
(一)創新發展
所謂創新,就是打破常規,突破傳統,發現有價值的思路、方法或舉措,從而產生新的效果。創新活動的核心是新。中央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
我們要在哪些方面創新呢?回答是,一切方面都要創新。從大的方面來說,要特別重視四個方面的創新。
第一是理論創新。思想理論的創新歷來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我國改革開放新時代是以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為先導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提出,讓我們丟掉了“階級斗爭為綱”“發展是硬道理”,讓我們拋棄了“造反有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成為我們黨現今所有大政方針的理論源頭……黨的十八大以來重大的理論創新指引我們開創了工作的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
第二是制度創新。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遠性。好的制度能夠調動一切積極性,制度如果有問題,就會壓抑積極性;好的制度就能讓壞人也干不了壞事,制度如果有問題,即使好人也會犯錯誤。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權力的使用就能得到規范,就難以被濫用和亂用,也能有效地防止以權謀私。制度創新一直是我們30多年改革的重點,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第三是科技創新??萍际堑谝簧a力,所以科技創新是主動力的創新。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國新的歷史起點上,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來自于強,企業賴之以來自于贏人,人民生活賴之以來自于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的科技。習近平總書記宣布再過五年我們國家要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要躋身于晉升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
第四是文化創新。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軟實力和硬實力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一個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影響力、精神動力,離不開文化的不斷創新。“十三五”規劃把文化創新擺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國家還提出了文化創新工程,包括文化內容的創新、文化形式的創新、文化傳播手段的創新、文化業態的創新。當然,文化創新里面也包含觀念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科技創新。
通過各個方面的創新,我國的發展方式,就能夠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從增量擴展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創新驅動。
(二)協調發展
發展當然要協調,如果發展是畸形的,各個方面很不協調,就會出現問題。毛澤東同志的《論十大關系》,就是論述發展的協調問題。協調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嚴重不協調。
落實協調發展理念,就要努力使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協調發展。那么怎樣協調呢?
第一,要實現協調發展,就得統籌兼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所以國家就提出來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整體戰略,實施一帶一路經濟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加快各界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受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統籌是實現協調發展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在“五統籌”的基礎上,我們黨又提出了“一體化”的概念,比如城鄉發展一體化。
第二,要實現協調發展就得補短板。哪個地方薄弱,就加強哪個地方;哪些方面問題大,就先解決哪些問題,從而實現協調。經濟學的“木桶原理”,說的是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取決于這個木桶的高度,而是取決于構成這個木桶的最短一塊木板的高度。要想這個水桶多盛水,就要補齊這塊短板。所以,補短板就成了協調發展的重要思路和方法。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必須緊緊咬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的短板,在補齊短板上多用力。比如,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就是一個突出的短板。在社會事業、生態環境、民生保障等方面,也都存在著一些明顯的短板。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做好補齊短板這篇大文章。
第三,要實現協調發展,就得新興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同步發展。
(三)綠色發展
這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國外多個場合,用“兩山論”來講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他說,“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是最好的狀態。假如兩者只能取其一呢?總書記選擇“寧要綠色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為什么這么選擇?他接著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梢姡诳倳浀难劾?,綠水青山、綠色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綠色發展的內涵和要求是什么呢?至少包含三點:一是把環境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素;二是把經濟與環境、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三是把經濟活動的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發展的內容和途徑。
落實綠色發展要求,就要樹立三大方式,瞄準兩個結果。
第一,樹立綠色生產方式。所謂綠色生產方式,就是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發展綠色產業。綠色產業包括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綠色服務業,等等。
第二,樹立綠色生活方式。綠色生活方式跟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單位息息相關。多年前,海南省開展倡導“減少少用化學洗滌用品”“扔掉塑料袋,拎起菜籃子”“禁止捕食野生動物”等群眾性活動,實質就是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海南省委宣傳部倡導白天不開電燈、上下兩層樓之間不坐電梯、離開辦公室隨手關空調、文稿沒有定稿前用廢文稿反面打印,這就是倡導綠色工作方式。綠色生活方式涵蓋面很廣,包括綠色飲食、綠色居住、綠色出行、綠色旅游、綠色服裝,不搞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等。
第三,樹立綠色思維方式。把綠色發展的理念內化為我們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方式,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就一定是綠色的。
在三個方式中,綠色思維方式是關鍵。有了綠色思維方式,才會有綠色生產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通過綠色生產方式、綠色生活方式、綠色思維方式,綠色發展就是要追求和實現兩大發展結果:一是綠色產品。綠色產品有三個標志:生產時消耗資源、能源少,不污染;使用時能耗低、不污染、不傷人;使用后可回收、可拆卸、可再生,就是完全報廢了,長期擱置也不危害環境。二是綠色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把綠色環境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他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一頭連著社會和諧穩定。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改善民生??倳涍€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對照綠色發展要求,城鎮綠化在很多地方與綠色發展的要求不吻合,主要表現是有綠無蔭,即有綠色無綠蔭,有綠樹不遮陰。原因在于綠化陷入了三大誤區:一是綠化目的誤區,綠化是為了造景觀,而不是造蔭涼。二是綠化審美誤區,認為綠化就是畫畫,種什么不種什么,服從畫面的需要而不考慮生活的需要。三是綠化動機誤區,把綠化當工程做,利益的考慮扭曲了綠化動機。三個誤區導致一個結果:綠化不實。只求好看不求中用,只顧花錢不顧效益。筆者認為,城鎮綠化要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要求我們樹立新的綠化觀:植樹造蔭,實用第一;美化環境,造景第二。同時,樹立新的綠化審美觀。這就是:樹多就是美景,樹老就是歷史、就是文化。我們怎么綠化呢?就是打造林蔭大道,路在哪里樹到哪里。打造林蔭大道的關鍵,是樹要栽到路邊,栽不到路邊,樹多也曬。林蔭大道是個概括的說法,包括林蔭大院、林蔭小區、林蔭賓館、林蔭停車場、林蔭公園、林蔭中心花園、林蔭樓前廣場,等等。林蔭大道的實質是為了實現三個效益的統一,即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景觀效益統一。一句話,綠化要以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短短幾句話,就把樹的作用、地位講得清清楚楚。
(四)開放發展
開放就是敞開大門、打破封閉,最初的內容就是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對內搞活之所以也叫開放,是因為過去我們僵化、死板、教條,一句話:不開放。因此,我們對內搞活就是開放。同時,對外開放又叫改革,即改革我們封閉的觀念、封閉的體制,打開國門,請進來,走出去。所以,改革和開放在鄧小平文選中,經常是相通的,開放也是改革,改革也是開放?,F在我們講的開放是在狹義上使用的,就是指對外開放。
我國開放的進程和步驟是從經濟特區到開發區開放、沿海城市開放、省會城市開放、沿江沿線沿邊開放、全國全方位開放。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們開放的領域是逐步放開的,從商品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勞務市場到金融市場……現在我國最開放的地區是自由貿易區。
開放發展理念,核心就是要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目標是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性經濟。開放理念要求我們實行主動開放、雙向開放、公平開放、全面開放、共贏開放
第一,主動開放。就是要把開放作為發展的內在要求,更加積極主動地擴大對外開放。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越發展就越要開放。近年來我國推動二十國集團合作,提出“一帶一路”建設,建立亞投行,就是我們主動開放的舉措。
第二,雙向開放。在開放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花的力氣主要是請進來,引進國外境外的資金技術管理,在我們國內搞建設。現在我們堅持雙向開放,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這是開放性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更好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類規則的有效途徑。
第三,公平開放。在開放的初期,我們依靠對外資外商實行優惠政策,比如他們從國外買來的交通工具、生產資料、生活用品給予免稅優惠,企業所得稅實行三年免稅兩年減半收稅等。今天,我們要把開放的優惠條件放在環境的打造上,創造一個公平透明的體制環境、可預期的市場環境,使得各類企業都能夠依法平等地使用生產資料,公平地參與市場競爭。
第四,全面開放。一個指的是地域,一個指的是領域。所謂地域是指東西南北中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改變我國對外開放東快西慢、沿海強內陸弱的區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內陸沿邊分工協作、互動發展的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所謂領域,是指我們對外資外商開放的行業和產業越來越多。比如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就指出,我們要放開育幼、建筑設計、會計審計的外資準入限制,擴大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市場準入。
第五,共贏開放。我們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建構廣泛的利益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中國夢給其他國家帶來的是福音,不是威脅。比如中國夢為法國夢提供機遇,法國夢也為中國夢提供機遇。各國應該合作共贏、共同圓夢。我們要在全球構建一個廣泛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創造有利于對外開放的國際環境。這既是發展理念的創新,也是我國外交工作和建構國際關系的新思路。
開放發展的目標,就是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經濟,促進國內國際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制,市場深度融合,完善對外開放的戰略布局。中央推出了很多的對外開放的主要舉措,比如我們又設立了新的自由貿易區,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開辟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支持企業走出去,建立對外開放的新體制,等等。
(五)共享發展
共享發展是一種最理想的發展狀態。發展的結果,如果是一部分人有獲得感,另外一部分人有失落感,甚至有被剝奪感,這種發展就會留下隱患。現在有些國家內患內亂不斷,與此有關。
我們追求的就是一種共享發展,這不僅因為這是人類最好的發展狀態,更重要的,是實現我們黨的宗旨的要求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黨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幸福。我們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實現共同富裕,讓人民都過上好日子。所以,共享發展是我們的必然追求。
當前,我們謀求共享發展的具體任務是,以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以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
第一,狠抓扶貧脫貧。扶貧工作的新思路就是實施精準扶貧,就是說是什么原因貧困的,就對癥采取什么措施:對于有勞動能力但是沒有項目的,采取產業扶貧、項目扶貧。對于“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采取移民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行兜底扶貧。通過實施精準扶貧,保證七千萬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脫貧,使貧困縣這個帽子只存在于博物館里。
第二,縮小收入差距??s小收入差距是不說收入分配就沒有差距。平均主義、“大鍋飯”對于發展永遠都是絕對有害的,所以差距是允許存在的,但是這個差距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現在是收入差距過大。需要強調的是,縮小收入差距,并不是對“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個人先富起來”的政策的否定;在我國從貧困走向富裕、從不發達走向富強的征途上,讓一部分有條件的地區和個人先行發展、先行富裕,已被實踐證明是一條正確的思路;企求齊步走、肩并肩式的發展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因為那樣只能以發展最慢的地區和個人為參照。
第三,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的特點是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醫療公共服務、教育公共服務、文化公共服務、養老公共服務,用以滿足基本民生需求,無論城鄉、無論東西南北,都應當均等的享受。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共享發展的極其重要的一步。
第四,推進共同富裕目標逐步實現。當然,從共享走向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們促進共享發展,既要明確方向和目標,也要把握好階段性特征,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共同富裕。
共享不是坐享其成;共享不是不勞而獲。共享需要共建,共建為了共享。要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局面。所以,每個人都應秉持“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繼續艱苦奮斗。
(一)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號召,面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世界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世界科技發展醞釀新突破的發展格局,我們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有質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加快形成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的機制和環境,不斷壯大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習總書記指出,歷史總是要前進的,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面向未來,面對挑戰,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二)要把五大發展理念內化為大腦軟件
只有內化為大腦軟件,使之成為我們的操作系統,轉化為我們的思維方式,才能保證這五大理念得到落實。我們都熟悉和使用電腦,對于“軟件”和“操作系統”的重要性,都會有感性的、直觀的理解。比如,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每個領導干部再熟悉不過的,但在行動上卻并不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有的甚至貪婪地追求一己的私利。為什么知和行嚴重不一呢?原因在于為人民服務在他們那里只是知識,沒有內在化為他們的大腦軟件或操作系統,沒有變成他們思維方式。所以,對于五大發展理念,最主要的是要往腦子里學,往血液里融,直到成為領導干部的思維方式。
(三)頂層設計好,基層抓落實
一講頂層設計,大家自然就想到黨中央國務院,這當然是我們全國的頂層。其實,各個層級都有自己的頂層,省有省的頂層,市有市的頂層,一個廳局也有自己的頂層,廳局內部的處室也有自己的頂層,因為一個處室往往承擔著整個地區一個系統的工作。例如,省委宣傳部理論處負責全省的理論工作,省發改委交通能源處就承擔著全省交通能源領域的發展改革工作,當然要設計好。頂層設計是指的各層各級都把自己的頂層設計好,然后通過基層去抓落實,讓所有頂層設計落到實處。抓落實要走出自己的辦公室;深入基層才能把工作落到實處。
(四)要弘揚“三嚴三實”的作風
落實就要弘揚“三嚴三實”的作風和精神。筆者曾收到一則短信,列了三個簡單而有用的公式:1.“開會+不落實=零”;2.“布置工作+不檢查=零”;3.“抓住不落實的事+追究不落實的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特別是這次活動都告訴我們,不明確責任,不落實責任,不追究責任,從嚴治黨是做不到的。第一,開會講不落實等于零。第二,布置工作只要不檢查等于零。第三,抓住不落實的事,加上追究不落實的人,就等于落實。
(五)建立激勵機制
通過激勵機制來點燃我們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熱情。五大發展理念能不能得到貫徹落實,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目標,事關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國的“第二個百年”目標,事關中國夢能否早日實現。各級領導干部務要學深學透,真抓實干,讓五大發展理念成為實實在在的五大發展行動。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Z].
[2]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Z].
[3]任理軒.“五大發展理念”系列解讀之一[N].人民日報,2015-12-18(7).
[4]任理軒.“五大發展理念”系列解讀之二[N].人民日報,2015-12-21(7).
[5]任理軒.“五大發展理念”系列解讀之三[N].人民日報,2015-12-22(7)
[6]任理軒.“五大發展理念”系列解讀之四[N].人民日報,2015-12-23(7).
[7]任理軒.“五大發展理念”系列解讀之五[N].人民日報,2015-12-24(7).
[8]周文彰.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J].金融博覽,2016(09).
[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上的講話[Z].
[10]周文彰.談“深刻把握新發展理念”[EB/ OL].人民網理論頻道,2016-07-07.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B27
A
1004-700X(2016)05-0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