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清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張莉莉浙江財經大學 浙江杭州 310018
?
農村社區進程中的傳統治理資源活化與現代治理文化的結合
——以德清為例
張莉莉
浙江財經大學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社區的建設比較吸取注重現代性要素的特點,但對傳統治理資源如何活化和參與農村社區治理與建設的思考及措施相對不足,從而導致農村社區建設未能夠和村民行為有機契合,進而未能建立農村社區與土地、生命、日常生活與交往方式的連接,而這個方面恰恰是農村社區最根本和最緊要的東西。因此,本文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傳統治理資源如何活化以及如何參與農村社區治理與建設,并試圖以德清的鄉賢參事會制度和組織進行分析,提出可行的策略與改進的路徑,這對于我國當前的農村社區建設及其治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傳統治理資源;活化;德清;鄉賢參事會
農村社區建設的復雜性在于其既要受到現代社會的影響,又要被傳統基層社會延續性所影響。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農村社區治理的嬗變一直都吸引著一眾學者的關注和目光。
(一)“社區”概念的提出
“社區”一詞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定義的,他認為人類生活劃分為以大城市為特征的“社會”和以鄉村為特征的“共同體”,意思是代表某種共同的東西和親密的伙伴關系。在我國,費孝通先生是我國第一位研究傳統農村社區的教授,他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指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他通過調查認為傳統農村社區是“熟人社會”并且在對其特征進行描述的基礎上指出傳統的農村社會是封閉的和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治理”概念的提出
最早對“治理”這一概念做出界定的是在1995年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發表的《我們的全球伙伴關系》研究報告中,報告指出:治理是各種公共部門或私人機構在其職權范圍內管理公共事務的所有方式和機制的總和,也是一種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并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
(三)本研究的國內外現狀
農村社區建設的復雜性在于既有現代性的影響,又有傳統基層社會的延續性影響。當前,我國農村社區建設在城鄉統籌與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較為注重現代性要素的植入,如仿照城市社區建立農村社區組織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運用現代社會工作理念,等等,但對傳統治理資源如何活化和參與農村社區治理與建設的思考及措施相對不足,從而導致農村社區建設難以植入到村民內心,進而未能建立農村社區與土地、生命、日常生活與交往方式的連接,而這恰是農村社區之根和獨特性。而從治理的維度看,未能尊重傳統、活化傳統的外部植入性治理會產生治理的“斷裂”,因為治理體現為歷史的過程。為此,本研究要探討的核心問題就是傳統治理資源如何活化和參與農村社區治理與建設。在這一方面,既有的研究主要有:
一是對農村參與性社區治理資源及類型的研究。由于我國的農村社區治理結構是以“村治為軸、社區為輔”的模式,由此其治理的主體主要由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這一“三駕馬車”構成,之后又建立了村務監督委員會,而社區服務中心或組織的建立主要是功能性組織,擔負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供給功能。如果把治理資源按照主導與參與進行區分,那么“三駕馬車”結構即為主導型治理資源,而除此之外則為參與性治理資源。而對參與性治理資源,古典社會學時期的滕尼斯(1999)、涂爾干(2000)強調了傳統農村社區中既有的信仰、價值體系和習慣對村落共同體的構建作用。費孝通(2007;2009)在轉譯社區概念及其終其一生的研究,關注了現代性背景下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尤其是農村社區發展的問題。還有一些學者研究了具體的農村社區治理資源和載體,如White(1993;1996)、Frolic(1997)、何包鋼(2003)、林聚任(2005)、陳建勝(2010)等強調了市民社會的自組織性、人際關系、社會資本對社區治理的作用;王銘銘(1996)強調了宗族在農村社區建設中的復興與治理功能,艾瑞森伯格與肯波(1940)強調了鄰里關系對鄉村社區建設中的重要性。
二是農村社區傳統治理資源與現代社區治理的銜接機制研究。中國臺灣學者林瑞穗等(1996)以臺灣經驗,分析了村里組織與社區組織的銜接機制。李培林(2004)認為傳統村落終結是必然趨勢,但農民的再組織化是能夠產生新型社區的意義。毛丹(2010)提出了城鄉銜接的方式推動農村社區轉型,并指出這取決于政府的政策意圖和規制。曹海林(2009)借用治理理論強調了國家、農村社會各種力量的多中心治理與合作機制。徐勇(2013)認為民間組織的參與是農村社區治理是銜接的重要資源。毛丹、陳建勝(2014)、項繼權(2015)等人提出以社區重構中的組織及其職能設置來解決村治與社區治理之間的銜接關系。而從各國實踐來看,如德國強調鄉鎮咨詢委員會制度的政治功能,而沒有政治意義上的社區組織,只是配以各種服務性的社會組織或社區社會組織,且功能單一;英國、葡萄牙等過亦如此,強調民眾參與和政府溝通功能。
綜上來看,第一種類型的研究主要解決了不同類型的傳統治理資源和方式問題,而且側重于既已存在的資源,如社會資本、人際關系、宗族、老人協會等,但對于他們如何活化及其現代性適應及其更為重要的參與等方面則涉及較少,而只是強調了它自身的功能;第二種類型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宏觀層面的分析,對于我們此課題的研究起了很好的提醒和啟示功能,但缺乏微觀的細致分析,以至于對這一問題還沒有做到解剖性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因素,本研究認為農村社區建設中傳統治理資源的活化與參與是值得細致研究的,需要分析它活化、參與的背景、原因、過程及其效果,特別是費孝通所說的如果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這是文化自覺的問題。
(一)農村社區治理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它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我國當前農村社區治理的結構、面臨的問題,特別是要分析村級組織與社區組織之間的關系與功能設置,同時分析其它參與性組織與資源的種類與現狀。二是基于社區治理現代化背景和新型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社區治理的轉型趨勢是什么,即到底走向城鄉一元的社區治理制度,還是強調城鄉銜接,抑或其它類型,它規制了我們傳統治理資源發揮功能的領域、范圍及其作用。
(二)傳統治理資源的活化與參與機制
本部分將以德清“先賢參事會”制度,分析其活化背景、組織載體、參與過程、參與效果,指出以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更進一步而言,這種傳統治理資源是否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銜接與融合機制需要深度的分析和研討。對于這一組織或制度運行來說,要特別注意其動員機制、活化與參與機制、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四個層面。
所謂鄉賢參事會是一種新型農村社會組織,由浙江省德清縣首創,旨在通過激活鄉賢資源,發揮鄉村精英在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中的作用,是以參與農村經濟社會建設及開展幫扶互助服務為宗旨的公益性、地域性、非營利性的基層社會組織。
1、鄉賢參事會的動員和活化參與機制
(1)規范完善,引導健康發展。2014年9月出臺《德清縣培育發展鄉賢參事會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實施方案(試行)》,明確發展鄉賢參事會的意義、原則、內容、培育措施等,并制定章程范本。旨在通過激活鄉賢資源,充分利用“本土、外出、外來”三類鄉村精英的優勢,發揮鄉賢參事會輔助作用,實現政府治理與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2)試點先行,以點帶面鋪開。2014年10月,雷甸鎮洋北村率先成立鄉賢參事會,并組建4支鄉賢服務隊,以“只要鄉親需要,服務隊就在”為宗旨陸續開展各類活動。在洋北村鄉賢參事會的輻射作用下,各個鄉鎮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各鄉賢參事會積極推動實施村規民約、弘揚傳承傳統文化、組織慈善公益活動。
(3)健全機制,激發履職活力。創新登記管理制度,降低準入門檻,目前已實現直接登記7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鄉賢參事會活動開展正常的,縣財政給予每家一次性補助1-3萬元。開展社會組織年檢和規范化等級評估,進一步引導其健康有序發展。
2、鄉賢參事會的主要成效
德清縣培育發展鄉賢參事會工作開展以來,基層反響熱烈,普遍認為這是探索基層社會治理的有益實踐。在德清縣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的一體化發展進程中、著力構建法治、德治、自治“三治一體”的社會治理新模式的背景下,廣泛培育發展鄉賢參事會,打通鄉土社會與現代社會的有效銜接,將公共服務普及、基層民主建設與鄉土文化的延續、公序良俗的形成有機結合,實現政府治理與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1)凝聚智慧力量,助推經濟發展。鄉賢參事會以當前農村工作為重點,利用自身特殊影響力全力助推家鄉建設。洛舍鎮東衡村在整治廢棄礦山后,需要填土復耕,但村民擔心外面運來的渣土可能會有安全問題,東衡村村委就向參事會“問計”,該村19名鄉賢建議在填埋場附近挖塘養魚,用魚的存活率來解開村民的疑惑。此舉不僅使填土復耕工作進展順利,還為村里增加10多萬元收入。
(2)弘揚傳統文化,推進鄉風文明。鄉賢參事會積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鄉賢樹碑立傳,在全國首創農村“和美鄉風館”,以“和美”為館藏主線,把村史、村落文化及古今鄉賢的事跡,以各種“榜”的形式陳列在館內,促使群眾進一步熟知本村的歷史與文化,激發熱愛家鄉、傳承先賢優良美德的熱情。
(3)參與社會治理,促進社會和諧。鄉賢參事會發揮了鄉賢在凝心聚力方面的獨特作用,推動落實村規民約,協助調解鄰里糾紛,架起了政府和農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也為矛盾沖突提供緩沖地帶,參事會“聚人心、促和諧”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三)傳統治理資源的活化與參與機制的拓展方向與發展路徑
就這一制度而言,如何破除“強者的聯盟”的引誘及其保障公共利益是極為核心的議題,同時其本身的制度、規范和流程建設亦極為必要,這涉及到“先賢參事會”內部治理架構及其與農村社區治理結構這一外部治理結構的關系。就此而言,它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當前這一制度面臨的內部治理結構規劃化的問題;二是與社區治理結構深度融合的問題。由此,才能提出拓展的方向和發展的路徑。
從理論意義上來說,在社會治理的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僅是個文化自覺的問題,也關乎到治理理論中對治理過程的闡釋,即治理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為此,本研究將深度分析鄉賢參事會這一制度和組織載體是如何復活傳統治理資源的,它與現代農村社區治理的銜接點在什么地方,進而探討這一制度背后的文化基礎和文化內涵,在理論上與費老的“文化自覺”進行對話;另一方面,也將與治理理論進行對話,深度解析這一過程的結構-功能要素,特別是對“嵌入性”的治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從實踐意義上而言,當前我國、我省及其地方的農村社區治理實踐目前較為注重現代性要素的植入,認為社區是現代的、外來的,由此缺乏與地方自治傳統的銜接與整合,導致農村社區建設僅僅注重物質要素和公共服務下沉,即福利化社區和路徑依賴,進一步而言則是對社區治理之根的漠視。而放眼全球,一般而言,凡是農村社區治理較好的地方,如日本、英國、德國、美國、韓國、中國臺灣等地,均極為重視傳統與現代治理資源的契合,為此,在下一步的農村社區建設中如何發揮傳統的治理資源,并加以活化從而深度介入社區治理,將為農村社區建設提供“根基”和內在生命感。因此,本研究試圖以德清的鄉賢參事會制度和組織進行分析,提出可行的策略與改進的路徑,這對于我國當前的農村社區建設及其治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裴迪南德滕尼斯.《社區與社會》.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年第1版,第340頁.
[2]費孝通.《鄉七中丨生育制度》.北京人學出版社,1998.
[3]聶平平.《公共管理:背景、理念及其理論邊界》.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5.
[4]劉暢.農村社會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57.
[5]趙勤,周良才.《社區管理》[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6—8.
[6]史柏年.社區治理[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人學出版社,2004:18—20.
[7]徐勇.《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推進農村社區建設》.《江漢論壇》2 0 0 7年第4期.
[8]《論我國新農村社區治理模式的建立與完善》.《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第119期.
[9]《公民社會與農村社區治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
[10]項繼權.論我國農村社區的范圍與邊界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9,(7):7—8.
[1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8bvVPcnsNjbnv7mh VNnR6zpPzffn7RjecvVcExLipZGnghB4zqEVNJhO3pVAAP hYpHFb18a66CjPbeEeJnuJXr96ZaRi9QVzMTvXUrJnGBHy_ WA5xMEbVOF0jCyhA7oH.
作者簡介
張莉莉(1991—),女,漢,河南省駐馬店市,研究生,浙江財經大學,社會保障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