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產能謹防利益沖動
■ 嚴重的過剩產能擠占了經濟社會資源,擠壓了新興產業生存空間,必須加快完善化解過剩產能的政策法規體系,深化配套改革釋放供給端活力,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機遇加快產能“走出去”,更要利用大數據平臺加強過剩產能跟蹤治理,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綠色制造技術改造創造綠色生產力,不斷優化政績考核指標體系引導地方產業發展。
今年年初以來,從李克強總理在公開場合的不斷喊話,到國家部委設立部際聯席會議和多個相關配套政策文件陸續發布,再到地方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立下軍令狀、拿出任務書和時間表,聲勢浩大的去產能吹響集結號。但同時,地方也有一種利益沖動,已披露的地方去產能額度之和已遠超中央目標,去產能變相成了爭取更多的安置資金和政策優惠的行政式的一哄而上。應該看到,化解過剩產能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建立常態化的激勵、改革、監管、責任和評估長效治理機制。
★在國家相繼出臺化解煤炭產能過剩的政策措施后,一季度國內煤炭產量下降,市場供需失衡矛盾有所緩解,煤炭價格開始穩定并小幅回升。
★最近,中國鋼材價格暴漲,但中國鋼鐵產業的去產能過程并未真正開始,今年仍有4.5億噸過剩產能化解的艱巨任務。
★中央劃定了1億-1.5億噸的鋼鐵產能壓減目標,但按照河北五年內淘汰1億噸、江蘇壓減1255萬噸,加上貴州、遼寧等,總和已經超過全國目標。
■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本文重要信源】
1.張占斌:中國上一輪去產能的經驗與啟示;2向松祚:煤炭鋼鐵去產能應靠市場機制;3.管清友:僅靠市場化手段難以去產能
去產能是一場存量的革命,必須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與勇氣,要立軍令狀,拿出任務書和時間表,目前已有27個省市明確了去產能的重點,多個省份的細化方案和試點計劃已上報國務院有關部門。
精準裁量,山西“五個一批”壓減過剩產能。去產能相當于割肉,陣痛在所難免。作為第一產煤大省,山西未來5年現有生產煤礦產能核定“只減不增”,到2020年,全省有序退出煤炭過剩產能1億噸以上。面對嚴重過剩產能,山西依據相關法律法規、產業政策,采取“五個一批”的辦法精準裁量。4月25日發布的《山西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提出,要依法淘汰關閉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減量置換退出一批、依規核減一批、擱置延緩開采或通過市場機制淘汰一批,實現煤炭過剩產能有序退出。
精準施策,廣東打出處置“僵尸企業”組合拳。清理“僵尸企業”,是市場出清的“牛鼻子”,要通過理順供給端提高有效供給創造新的生產力,但現實情況是不少“僵尸企業”關不掉、并不起、轉不動。作為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痛下“刮骨療傷”的決心對3385戶“僵尸企業”進行清理。近日,廣東省發布《關于全省國企出清重組“僵尸企業”促進國資結構優化的指導意見》提出,按照精準發力、精準處置的要求對號入座、分類施策,采取“兩個一批”加快關停企業出清,“四個一批”加快特困企業重組。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去產能正逐漸成為各地的一種“數據亢奮”式的政績比拼。以各地鋼鐵去產能目標為例,各地披露的額度之和已經遠遠超過1億-1.5億噸的全國目標。另外,地方壓減煤炭產能力度也超過了國家的要求。僅山西和內蒙古退出產能規模就已經占到國家總目標(國務院要求3至5年時間退出產能5億噸)的四分之三,而上述6省份的壓減規模之和已經超過5億噸。同時,也有分析認為,近來部分省份煤炭行業去產能出現“減產能不減產量”的跡象,比如某些煤礦看起來減少產能數百萬噸,但減少的是核定產能,并非實際產量。甚至有業內人士稱,一些煤企收縮開采只是權宜之計,如果行情回轉仍有打算恢復生產。這也是鋼鐵行業去產能執行過程中需要防止的現象。
【決策看點】
另外,隨著鋼鐵價格逐步走強,復蘇回暖的聲音不絕于耳,許多停產或減產企業也陸續傳出復產信號。而一旦市場變得繁榮,所謂“產能過剩狀況”就會消失,當產能不再過剩的時候,要關閉那些落后的過剩產能就變得異常艱難。有跡象顯示,在鋼鐵大省河北,很多鋼廠已開始增產,就連那些停產但尚未關閉的“僵尸”鋼廠也在恢復生產,令鋼鐵行業去產能壓力加大,也
●近日,湖北省發布《推動產業重組處置僵尸企業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停、幫、引、保、獎”五個方面的處置措施,即:“停”就是停止對僵尸企業的財政補貼,停止對僵尸企業續貸,建立銀行債權處置機制;“幫”就是“僵尸企業”退出的劃撥用地,政府給予一定補償;“引”就是建立有利于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僵尸企業”的引導機制;“保”就是建立有利于退出企業員工平穩安置的兜底機制;“獎”就是建立有利于調動地方政府處置“僵尸企業”積極性的激勵機制。
【鏈 接】
國家發改委推薦山東能源和陜煤化兩個去產能典型
最近,國家發改委推介山東能源集團、陜煤化集團等典型在產能壓減、轉產轉型、職工安置等方面的有益經驗。針對虧損企業,山東能源集團實施了核銷清退、移交處置、承包租賃、轉讓變現等措施。陜煤化集團則按照“在盈利、可盈利、可止虧、可減虧、治虧無望”五個類型編制治虧創效三年規劃,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在職工安置方面,山東能源實行“自然減員一批、外出創業一批、自謀生路一批”的辦法,而陜煤化集團則組織關閉礦井人員組建專業運營隊伍,承包運營省內外煤礦;對年富力強、有學習意愿的員工進行針對性轉崗
培訓,輸送到新建項目和其他板塊。使得剛剛實施的去產能計劃的執行大打折扣。為此,河北省已下發通知,要求全省堅決禁止違規新建鋼鐵產能和已封停鋼鐵設備復產,對違規新建鋼鐵項目或封停鋼鐵設備復產所在地黨政一把手將采取先免職,再進一步調查處理等懲罰措施。
資料來源:根據媒體公開報道整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打贏去產能攻堅戰,籌措資金是繞不過去的關口。最近,相關機構發布的報告稱,煤炭行業人員分流的平均補償金額約為15萬—18萬元/人。那么,分流180萬人則需要大約3000億元,再加上其他扶持資金,去產能所需資金規模將十分龐大。在此,中央的1000億元資金不可少,但同時還需要地方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發揮合力,加快建立科學合理的化解過剩產能資金分擔機制。
政府要彌補市場失靈。要采取積極的行政干預為市場有效調節過剩產能和倒逼僵尸企業退市贏得必要時間,彌補市場調節機制的失靈。各地財政結合實際安排專項資金予以支持,利用淘汰落后產能獎勵資金等現有資金渠道適當擴大資金規模,設立專項財政補貼資金和優化稅收結構鼓勵企業多兼并重組。
金融支持要有保有控。要準確區分“好企業”和“壞企業”,金融機構對于產能過剩企業融資要區別對待、有保有控。要嚴格控制對違規新增產能的信貸投入,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及落后產能,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同時,要加快信貸產品創新促進鋼鐵、煤炭行業轉型升級,加強直接融資市場建設,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去杠桿、降成本,加快股債、貸債結合產品和綠色債券創新,支持鋼鐵、煤炭企業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兼并重組。
加快推進債轉股。當前,鋼鐵、煤炭企業債務高企,負債率普遍高于70%,全行業負債均超3萬億元。處置不良資產,讓危機企業都走破產清算的路子并不現實,應更多考慮債轉股、債務重組等方式進行運作。一方面,可以利用資本市場展開債務重組,在兼并重組中處理債務,促進兼并后的企業順利完成“減量置換”目標。另一方面,可將不良資產證券化或通過市場化的方式轉讓交易。特別是要對部分主業經營仍有前景的企業債務積極推行產能過剩產業債轉股改造。
【決策看點】
●近日,中國破產法論壇“僵尸企業”處置與破產審判工作專題研討會在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召開。最為關注的是瑞安先試先行處置“僵尸企業”和破產審判改革。據介紹,破產審判的“瑞安解法”,即大膽創新審理模式,建立執行移送破產機制,探索破產案件簡化審理模式,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政府、法院合力化解風險,大力扭轉逆向淘汰,真正從源頭上為擔保企業減輕負擔。
鋼鐵、煤炭屬于勞動高度密集型產業,去產能共涉及安置人員約180萬人。各地要在用好中央政策的基礎上,加強信息通報和工作調度,督促落實職工安置政策,及時處置突發問題,制定應對規模性失業風險的預案,守住不發生群體性事件的底線。
【鏈 接】
山西正式拉開煤炭供給側改革大幕
4月24日,山西省發布《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提出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將在全國率先走出煤炭“以量補價”的惡性競爭局面。同時,提出開展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積極推進分離辦社會職能;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在潞安集團、陽煤集團、晉煤集團試點完善煤炭價格自律機制;探索建立煤炭資源儲備、產能儲備和現貨儲備有機銜接的儲備體系;創新完善政銀企合作辦法,幫助企業解決資源價款補繳、債權債務處置等困難和問題;鼓勵金融機構通過債轉股、并購貸款、定制股權產品等方式,幫助煤炭企業重組債務,優化資產負債結構。
資料來源:《山西日報》2016年4月25日
支持企業內部分流,開辟新的就業崗位。對需要分流的職工不是簡單的推向社會,而是充分利用企業現有的設施、場地,通過企業內部挖潛來幫助在內部實現分流安置。在這方面,山西同煤集團著手比較早,“十二五”就在非煤產業上下功夫,發電廠、60萬噸甲醇等項目已容納數以萬計的員工就業,“十三五”力爭60%的人員和收入來自非煤。同樣,湖南華菱鋼鐵集團要減員1萬人,辦法也是發展多元化非鋼產業。
促進轉崗就業創業,公益崗位托底安置。對確實需要轉崗就業的,將其納入就業扶持體系,通過一系列政策扶持,包括提供職業培訓、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幫助他們盡快找到工作崗位或自主創業。
產能過剩更多地是政府長期干預、市場扭曲的結果,因此,去產能不能只制定指標,而應該交予市場決定。否則,一些地方政府繼續扶持低效的國有企業,從而將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同時,還可能誤傷更高效的民營企業。要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和辦法化解過剩產能、推動“僵尸企業”退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的作用,實現優勝劣汰和市場出清。
加快完善化解過剩產能的政策法規體系,必須堅決破除政府與“僵尸企業”和過剩產能企業之間利益捆綁的體制機制,同時要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政府主導的土地、資本等重要資源要素分配模式,重視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產能過剩的背后,折射的是市場經濟的失靈問題,但片面強調市場作用也有失偏頗。因此,去產能不是單純的經濟決策,不能一刀切式地“斷糧”,而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和救助機制,重視社會政策的“托底”作用。在這方面,山西省出臺的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意見,就特別強調要把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廠辦大集體、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和自律機制、創新煤炭交易機制等針對性強的改革措施作為重點,正是出于這種考慮。
總之,在產能、庫存上做“減法”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在體制機制的改革上做“加法”。只有消除沉疴舊弊,把屬于企業的權力和責任還給企業,不斷完善其市場主體地位,才能恢復提高企業對市場的靈敏度。通過強力的措施、手術刀式的治理,為結構性調整創造條件是必要的,但決不能忽略體制機制的改革,否則就容易踏上治理、復發,再治理、再復發的老路。這兩個“決不能”,是打贏供給側改革狹路相逢攻堅戰的決勝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