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玲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貴州貴陽
?
試論當今中國社會的美與道德
——以老子《道德經》與卡西爾《單向度的人》為透視
黃玲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州貴陽
當今世界,各種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流行,幾乎完全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各種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由此,形成了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繁榮的社會。其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物質生活條件是非常充裕的。這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改善人們生存與生活條件的十分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在這樣的社會,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幾乎完全被改造或替代。即使在現今僅存且從未中斷過傳承的文明古國之中國,人們的審美觀念觀念,也幾乎是完全轉變。現如今的中國,人們的審美,不再如傳統般偏重于個人內在道德素質的修養,而更多地是一外在的量化評判。比如,以五官符合某種規格為“亞姐”選美標準,模仿影視明星之言行,自覺形體不美而去整容 ,以時尚潮流為美,如此等等。這不是說只有的審美觀念不可取或是錯誤的,確實,作為現代人,其審美觀念的確不可能以古為憑,須得與時俱進。但是,這種完全拋卻了人們內心道德的向度,而單面的強調外在的量化“美”,真的就是沒的嗎?這涉及到何謂道德、何謂美以及美與道德的關系等問題。我不敢妄作評判,下面就這幾個問題試作針對性的分析論述。
何謂道德?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至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在古漢語中:道者,萬物之根本,可作規律、道理、道義、道德解;德,得也,體現“道”,可作品行節操、道德解。道德,即是合乎道之天地義理和品行節操。如《韓非子·五蠹》所云:“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在現代漢語中,道德一般被認為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在西方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于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在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中,道德就是人的行為的品質、品性。現在西方文化中,道德的含義與中國現代漢語中的含義大同小異。都是指引人們行為的準則和規范。不難看出,不管是古今還是中外,道德都是約束并指引著人們的行為,是社會穩定、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是人類生存與生活的內在精神觀照與行為指引。
何謂美?許慎《說文解字》:美,甘也。從羊大。羊在六畜主給善也。美與善同意。《康熙字典》:《廣韻》《集韻》《韻會》無鄙切,音瞇。《說文解字》: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羊大則美,故從大。《五經文字》從犬從火者,譌。《詩·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疏》善者言美,惡者言刺。又《廣韻》好色。《詩·邶風》匪女之為美。《傳》非為其徒說美色而已。又《正韻》嘉也,好也。又《韻補》葉明秘切。《劉向·九嘆》揚精華以眩耀兮,芬郁渥而成美。結桂樹之旖旎兮,紉荃蕙與辛夷。夷音異。《玉篇》或作媺。甲骨文中“美”是人戴著羊頭跳舞,還與原始的巫術禮儀祭祀活動相關。現代人所謂的“美”,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們愉悅情感的一種屬性”。各個時代或者不同民族對于美的定義是不同的。《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謂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魯迅先生曾經把“美”解釋成“戴帽子的太太”。錢鐘書曾引了伏爾泰一段話:“何謂美?詢之雄蛤蟆,必答曰‘雌蛤蟆是也’。”老子的哲學中,美與“道”同在。美是道的自然流溢與彰顯,是合乎于“道”的自然之和諧,自然無為,無為而為。這是一種向內的審美指向和內在的德性修養。一切與人相關的活動與美,標準就只有一個,即“歸根”、“復命”,與“道”合一。治國、修身與美是一致的。正如《道德經》所言:“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國,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即使在后來千百年以來的華夏文明傳承中,美之為美,其內在道德作為其核心內容與評判標準,都從未動搖過。諸如女子“知書達理”為美等,即使現如今也還有人格外偏好,不過現如今只能算是特例了,不似古代那樣是一種普遍審美標準。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現如今中國社會如前所述的審美取向與評判標準,實質上是畸形的美,至少是一種虧缺的美,作為美最重要的內核的道德已經缺失。除非現在所說的美不是古今中外有“美”以來所謂的美,而不知是什么怪物的東西,否則,作為其核心內核的道德,是不可能被剔除或隔離的。
關于現如今國人審美觀念由內在道德尺度向外在量化標準轉變,其因素可以分為外部因素和內在原因。下面且看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馬爾庫塞從其對西方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的描述與批判:西方發達工業社會就是一個以“單面哲學”一言以蔽之的單向度社會或單面社會。在這樣的社會,技術進步使生產與分配結構變成一種標準化和量化的操作程序,進而反過來束縛并控制人,將人異化。并通過對機器生產程序、國家機構技術組織等的操縱,給人們樹立起虛假的需要,進而將人操控。如此往復循環,形成一種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再以這種單向度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徹底“排除”一切諸如形而上學等令人困惑而不能以操作或行為給予充分說明的概念,使得唯一科學而合理的存在于人們心理的概念和認識方式,僅僅只能是一套單向度的科學-物理-操作主義的相應操作。這種單向度的意識形態具有整體性,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但作為上層建筑,而且還是經濟基礎。
在這樣的社會,諸如上述我國當今存在的種種審美觀念或審美取向,完全就是其全部的社會審美觀念與審美取向的內容或現實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就不得不讓人產生一種聯想:難道當前的中國,至少在中國的發達或相對發達的地域及內陸個大、中、小城市及城鎮,人們的意識形態已經或主動或被動的被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的單向度意識形態徹底侵蝕,至少是在極大程度上被侵蝕或自我同化了?雖然這只能算作是一種武斷的聯想,而且這至多只能算是外部的因素,國人本身的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的變化肯定是主要的內在決定因素。但是,假如這些地區、城市或城鎮的某些特定區域或局部地區和西方發達工業社會完全無異呢并且這種地區恰恰有引導著當今的某些審美潮流會哦時尚呢?事實上確實存在這種現實與事實。那這種內在的決定因素,豈不是成了一種空談?更何況,就算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但是當無縫的蛋被人為或自行地敲出縫隙之后呢?
可以這么說,隨著中國融入世界,以及世界進駐中國,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的所有一切,包括先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管理理念、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單向度的意識形態等等,都無差別的隨之全部涌入中國。在促進或加速中國的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發展、生活方式轉變及價值觀念與時俱進的同時,也給中國人的價值取向和評判標準帶來了醉人的迷霧和毀滅性的摧殘。可以毫無顧忌地說,當今中國社會諸如搶劫、暴力、色情、拜金等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背后的人性扭曲、畸形價值取向、道德敗壞等社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發達工業社會單向度意識形態入侵的結果。毫無疑問,當前中國審美取向外化-量化-標準化,而有意無意地忽視內在道德取向與標準的尺度,其最重要的直接原因,就是西方單面哲學與意識形態入侵的惡果。西方先哲蘇格拉底說的好:“一種未經審視的生活,還不如沒有的好。”誠如其所言,一切的美,都是要通過我們的內心來審視的,如果沒僅僅只是符合某種外在的量化標準,那還何關于我們內心的觀照與需求?如此之美,還不如沒有的好。這就是單向度的“單面哲學”——分析哲學、實證主義-操作主義哲學對中國人審美取向的摧殘。它致使中國發達至少是相對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及內陸城市或城鎮的某些人們,徹底或極大程度上喪失了審美的批判性維度,進而導致其審美扭曲、價值取向畸形化、道德意識泯滅。
前面已經提及,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的進駐,在很大程度上清洗著或清洗了我們的哲學思想,單向度的哲學同化和或吞沒了我們的批判性維度,形成了單向度思維和行為模式,我們所追逐的物質或精神等一切,往往都是被操縱或人為設立的虛假。比如追逐時尚潮流和追逐物欲享受等。所以,要重建中國之美,最重要的就是,要徹底從單向度的意識形態之中就掙脫出來,回歸美本身,由外在的虛假量化審美觀念,回歸人們內在道德取向上來:美之為美,人們內在的道德向度與精神觀照,才是最核心的內容。外在形體的量化標準,至多只能算作一種補充,而不絕不能作為核心內容。當然,不是說要完全回歸古人的審美取向,而是要以道德為審美的核心標準,其他的外在向度,之多只能當作參考或次要標準。
當然,關于美與道德的缺失,肯定還有其他多方面的因素,比如經濟環境與條件、法律等等,并且,當前中國審美的重新建構,也有著相應的法律、經濟等途徑。但這些不在本文探討范圍,所以不作分析論述。
參考文獻
[1](美)馬爾庫塞著 劉繼 譯《單向度的人》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
[2]漢 許慎 著 《說文解字》中州古籍出版社.
[3]李慧玲 ,呂友仁譯《禮記·禮運》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簡介
黃玲:1989年9月22日,人文學院2013級倫理學專業,民族,滿族,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發展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