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申申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9)
教師素養在高中思政課中的提升途徑
潘申申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79)
在當下信息化的時代,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思政教學提供一個盡可能真實的語言環境,為師生互動提供一個更加生動的舞臺、這也是一個人與電腦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師的信息素養就成為信息時代改革思政教學、提高思政教學質量的關鍵。
教師素養;素養;提升途徑;信息化
隨著高科技的發展,電腦通訊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科學成果正在滲透人們的生活各個領域,包括教育,信息化也逐漸應用到課堂中來。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領域,而熟練地多媒體技巧是快速獲取、利用信息的前提。當前以多媒體和Internet為標志的新信息技術革命正在引發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使傳統的教育模式產生新的重大飛躍。這樣,教師的素質提高已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素質,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時代教師的責任和角色發生了改變,所以,素質也應該跟上來。教師已經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習模塊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信息資源的提供者。教師要勝任現代教育工作,就必須強化信息覺悟和信息觀念,加強信息素質的培養。同時,要有意識地讓電腦、網絡技術等成為學生學習的手段,自覺地將信息教育的觀念和能力遷移到教育活動中去,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各類信息資源,創設適合于學生先前經驗和教學內容的問題情景,讓學生之間利用網絡形成更有效的學習共同體,構成教師—計算機—學生三位一體的互動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語言學習應該在一個盡可能形象生動和真實的環境內進行,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在創設語言教學情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傳統的學校教育一般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而現代信息技術則能幫助教師組織更生動的教學活動增加知識接受的容量,提高教育效率。有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經多媒體的演示變得形象、生動了,從而使學生學習更富直觀性,教育過程更加活潑、有趣,增加學生的參與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激發起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現代科學技術的了解和興趣。
在傳統教育實踐中,學習資料一般由教師選擇,而學生缺乏對信息選擇的意識與能力。在“知識爆炸”的新世紀,校園網以其豐富的信息資源、友好的交互性能以及優良的開放性等特點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利用校園網,教師可以方便快捷地瀏覽和查詢國內外高校網上資源,獲得學術前沿動態信息,進行科研工作,同時,調用網上資源,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和考查。作為學生也可以有選擇地從網上獲取知識,通過協作學習,最終通過自主建構,形成知識體系。這種自主獲取知識的方法,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從被動接受轉換到主動探究的學習主體上來,從中培養了學生獲取、分析、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定時電子辦公”服務,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與教師電子郵件對話,修改論文、討論作業等。這樣,學生能及時得到教師的幫助和指點。另外,教師還可以將自己制作的課件放置在網上,供同行下載使用,從而實現資源共享。
隨著多媒體技術應用于課堂、電腦網絡進入學科課程教學以及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的教育理論及觀念、教學策略及模式、教學方法及手段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多年沿襲下來的“一個課本一張嘴,外加滿身粉筆灰”的教育模式也在慢慢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新型教育方式。教師因此能在教育科研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信息素養也就變得更加重要。強化教師的信息素養,使每一位教師既可以是信息的需求者,又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能夠在互聯網上學習討論、交流信息,發揮教師潛在的知識能力,形成一個高效的信息增值網絡,有利于改善教師的知識結構。課下查閱資料、電子備課、出題測試、編制課件和課上應用多媒體授課過程中就可潛移默化地提高教師自身信息素養。同時,在統計學生成績、與親友交流和開展網絡討論等日常事務處理方面,通過在網上使用E-mail、聊天室、留言板、視頻會議系統、QQ、MUD、CSCL等能使教師對同一個問題(任務)進行協同工作,教師能用同步或異步的交互方式開展合作,能基于真實的任務,與同伴展開協商、呈現自己的知識、相互依賴、承擔責任等,能在交流與反饋中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促進對自身觀念與行為的反思。另外,教師在網上可采取“問題探究”、“微型案例交流分享”、“科研沙龍”、“成果總結展示”等欄目形式開展社會性反思,這種反思旨在針對具體問題提供診斷策略,從而在群體協作中提高自己水平。
綜上所述,在多媒體網絡化時代,如果教師有較高的信息素養,并且能在平日的教育實踐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和網絡,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同時也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1] 劉儒德.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張揚,等.制約美國網絡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J].比較教育研究,2001,(4).
[3] 梁林海,等.我國網絡課程現狀的調查分析與反思[J].開放教育研究,2002,(6).
[4] 鐘啓泉,等.美國教學論流派[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潘申申(1992-),女,漢族,湖北隨州,教育碩士,華中師范大學,研究方向:學科(思政)。
G633.2
A
1672-5832(2016)09-0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