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興莉
(西昌市第十小學 四川 西昌 615000)
新形勢下小學數學課堂開展問題情境教學的方法研究
朱興莉
(西昌市第十小學 四川 西昌 615000)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可見,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一切學生的思維活動都是由問題開始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困惑,產生不滿足感。好的問題能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新形勢;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方法;教學質量
問題情境是指學生的思維與學習材料相互作用的一種特殊方式。當學生接觸及新的知識時,已經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同化接納新知,從而產生一種力求問題而又不能的心理狀態。而以上出現種種現象,問題絕不是出自偶然。從表面看,是教師挖掘教材深度不夠,導致創設情境流于形式。實質上,我們看到許多課堂都有這樣的傾向:先創設一個所謂“情境”,再釣魚式地引出問題,然后就將“情境”拋在一邊,直接去解決“問題”了。“情境”其表,“灌輸”其里。實際上,還是一個觀念問題。小學數學課堂開展問題情境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需要。把學生引入到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去,自然地生發學習需求;有利于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讓學生在經歷和體驗中學習數學,而不是直接獲得結論。有利于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創設情境,溝通知識點的聯系,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科學地思考問題,尋找解題途徑。有利于促進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避免傳統數學教學中只重知識技能,不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滋養。
數學教學是解決數學問題的心智活動。數學家哈爾莫斯指出:“只有問題才是數學的心臟。”因此,優化問題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提高思維效率的關鍵。根據小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創設優美的問題教學情境。是調動學生心智活動積極性的重要途徑。
2.1 創設懸念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懸念設置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據教學需要而定。若把懸念設置在課始,使學生一上課,就有急于學習解決問題知識的需求,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若把懸念設置在課尾,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學生感到余味無窮,從而激發起繼續學習和思考的熱情。如在開始上課時,可設置這樣的問題:“聯歡會上,小明按照3個紅氣球、2個黃氣球、1個綠氣球的順序把氣球串聯起來裝飾教室。你知道第16個氣球是什么顏色的嗎?”學生急于想知道結果,必然產生求知欲。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可以想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許多方法。再者,年齡問題是小學數學較為復雜的應用題,學生對此問題非常感興趣。如在學生學習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后,課尾可出示這樣的思考題:小花貓、大公雞和山羊是好朋友,他們年齡雖然都不同,但愛好都很相似,正如他們對外夸口說的“忘年交”。一天,大象伯伯看到他們三個正在講故事,便上前問道:“你們三個,究竟誰最大?誰最小?”山羊幽默地說:“我的年齡乘以11/12,公雞的年齡乘以13/15,小花貓的年齡乘以10/3,這樣算出來的三個年齡就一樣大了。你能把我們三個按年齡的大小依次排列起來嗎?”大象伯伯糊涂了,同學們,你們能在課后幫大象伯伯找出答案嗎?對于這樣的題目,學生興趣盎然,樂此不疲地進行鉆研。這一問題表面看“山窮水盡疑無路”很有難度,但學生一旦把握住“算出來的三個年齡就一樣大了”這個關鍵,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不難得出正確答案。懸念可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高度集中,達到心智活動的最佳狀態,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還能促進當前的學習。
2.2 創設矛盾情境,引發學生探究學習
矛盾和困難是最好的教具。矛盾的魅力就在于把人吸引住,既讓你樂在其中,又使你焦慮不安,卻又欲罷不能,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孔子曰:“疑慮,思之始,學之始。”有矛盾才能使學生產生認知需要和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積極地探索問題。如紅紅、明明、亮亮、娟娟經常為學校做好事。星期天,校長發現大操場被打掃得干干凈凈,找來他們4人詢問。紅紅說:“打掃操場的在明明、亮亮、娟娟之中。”明明說:“我沒打掃操場,是亮亮打掃的。”亮亮說:“在明明和紅紅中間有一人是打掃操場的。”娟娟說:“明明說的是事實。”經過調查,證實4個人中有兩個人說的是真話,另外兩個人說的是假話。這4個人中只有一人打掃操場,你知道是誰打掃的嗎?此問題的突破口,在于選擇“矛”和“盾”,即非此即彼的“個體”。然后,以此為假設進行推理,就能很好地解決此“矛”與彼“盾”的問題。所以,很顯然地選取明明的話作為推理的出發點。若明明講的話是真話,則大操場是亮亮打掃的,那么紅紅講的就是真話。由此得出亮亮和娟娟講的都是假話,而這與娟娟所說的“明明說的是事實”相矛盾是假話,故明明說的應是假話。因此,操場應是明明打掃的,由此推出,紅紅講的是真話,亮亮講的是真話,而娟娟講的是假話。
2.3 創設趣味情境,引導學生樂于學習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創設趣味的問題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無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提出的問題上,并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尋求問題解決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思維,提高思維效率。
精選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問題,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生以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從心理學角度看小學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體的感性經驗支持,因而貼近生活實例,既有利于學生了解知識,也使學生興趣盎然。例如,在一個農場里,雞和兔共22只,它們的腳共有58只,雞和兔各有幾只?對這類問題的解決應引導學生采用多種策略:a.可引導學生猜測雞、兔的只數,學生經過幾個回合的猜測之后,找到了正確答案,教師再讓學生回憶猜測的過程,從中獲得一些有益于解決問題的經驗;b.可引導學生借助表格將“1只雞,21只兔”一直試到“21只雞,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腳的數量列舉出來,從而解決問題;c.可引導學生在列舉部分情況的基礎上,從表格中尋找規律解決問題。
[1] 鄒盛美.小學數學課堂開展問題情境教學的方法[J].學周刊,2014(23)
[2] 黃海心.構建問題情景教學的策略分析[J].學苑教育,2016(02)
G622
A
1672-5832(2016)09-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