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超
(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國對外開放現狀概述
盧 超
(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后,對外開放的水平和程度進一步加深,目前中國是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國際經濟與貿易中的重要一環。為了更好的展示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引入對外開放度這一指標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在理論和數據綜合比較基礎上,針對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和開放實際情況,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中國經濟;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度
1.1 貿易開放度
貿易開放度反映的是一個國家貿易的開放程度。這一指標為:貿易進出口總額/GDP表示。貿易開放度可以用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二者之和來表示,進口依存度采用進口額/GDP表示。從1978到1993年,我國貿易開放度是在穩步提高;1993年到2001年貿易開放度是比較平穩的,有些許波動;2001年我國加入WTO,積極國際經濟與貿易,到2008年的七年間我國對外貿易開放度都處于高位,其中2006年,達到近30年的峰值65.17%;而2008年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貿易帶來巨大沖擊,貿易開放度急劇下降,基本回到本世紀初的水平,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我國近年來注重調整進出口結構的原因。細化的看,其中1978至1989年,我國出口依存度基本小于進口依存度,1990年之后出口依存度大于進口依存度(1993年例外)。隨著我國經濟的突飛猛進,商品的進出口總額逐年上升,外貿依存度不斷增大。
1.2 投資開放度
投資開放度可以用對外投資開放度與境外投資開放度二者之和來表示。其中,對外投資依存度采用對外直接投資開放度采用對外直接投資和接受外來直接投資與GDP的比值表示,對外間接投資開放度采用對外間接投資和接受外來間接投資與GDP的比值表示。1985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開放度為0.8%,1994年為6.5%,1998年為4.8%,與發達國家的直接投資開放度相比較低,但與發展中國家相比,由于我國直接投資數額巨大,直接導致開放度較高。而我國間接投資開放度的變化卻不明顯,開放度一直停留在較低水平。我國的對外間接投資開放度不僅低于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也是較低的。因此,我國投資開放度的總體水平并不高,需要進一步增強開放力度。
在要素投入這方面,各指標與資本的利潤率有緊密聯系,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對境內外資本依存度沒有明顯影響,當時世界仍都看好中國的投資收效。而2008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機,有改變境外資本依存度變化的趨勢,2009年達到峰值后有緩慢回落跡象。從2003年開始,中國政府加大鼓勵對外投資,對外投資占中國經濟影響的比重一直上升,特別是危機初期,中國資本國外并購活躍,隨著中國四萬億內資投入,對外投資雖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如內資,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份額略有下降。中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經濟開放度越來越大,日益融入全球經濟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貿易保護主義和強調內需,中國經濟開放度的上升趨勢暫時中止,是平穩后繼續上升還是下降可能將取決中國對外投資的增速程度。從上述分析可知,各開放度指標較好地反映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變動情況。
1.3 世界經濟開放度比較
就世界范圍來看,此種指標測度出來的對外開放度并不能完全反應一個國家的開放水平,在高收入國家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經濟開放度指標較低,但是德法等歐盟成員國的指標卻比較高。有學者認為,美國和日本以此種方式計算出來的經濟開放度指標低主要是因為其GDP基數比較大,國內消費能力強,對外巨額投資(尤其是跨國企業投資)會減少相當部分國際貿易。部分中低收入國家的開放度指標比較高,是因為國家開放程度比較深,但是并未對其經濟發展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如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受歐美經濟金融的制約,國家經濟處在比較脆弱的境地,受國際經濟波動影響大,如席卷亞洲的1998年金融風暴重創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中國經濟的開放度遠遠高于美國和日本這兩個超級大國,與德國,法國等歐盟國家以及加拿大的開放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中國隨著經濟的發展,注重擴大內需的基礎上發展對外貿易,整體開放度指標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維持穩定的水平。
2.1 理論研究和實踐結合
對外貿易理論的研究主要是以量化研究為主,盡管在總體理論上與國際理論界對于經濟開放與貿易,金融開放等研究存在差距,但是在中國實際基礎上進行的研究,在與實際政策的結合上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因為理論研究的創新要求和難度均較高,學者們注重從中國實際出發,結合中國政策,研究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也是對理論界的貢獻。
2.2 注重汲取國際開放經驗
中國在開放過程中,應當注重學習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經驗,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目前注重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注重進出口的質量和效益,注重創新產業的發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政策。但是我國也應該注重國內制度尤其是經濟制度建設,并積極參與國際政策的制定。目前國際通用的很多政策(如OECD眾多條款)的制定都沒有中國參與其中,不利于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長遠發展。
2.3 重視金融開放領域
從亞洲金融危機和近年來的金融經濟危機來看,國際經濟危機的發端往往是金融領域,政府對于金融領域控制力弱的國家在危機中受到的沖擊尤為巨大,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給中國敲響了警鐘,2008年金融危機則讓世人見識了金融衍生品的復雜性,當前國際金融領域的相互影響程度遠大于以往,在此條件下,中國更應該關注國內金融領域的發展,注重提高資產運用的質量和效益。
[1] 曲如曉《中國對外貿易概論》.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年7月第3版,P34—P73.
[2] 邱繼洲《國際經濟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12月,P16—P67.
[3] 李漢君《國際貿易思想史》.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年7月,P230—P256.
U412.1
A
1672-5832(2016)09-01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