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月
(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國際金融合作概況與發展路徑探析
張瀚月
(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推進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必然選擇,推進國際金融合作是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對于中國和沿線國家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引導下,推進國際金融合作依然面臨很多問題,但不可否認國際金融合作具有廣闊的前景,要根據“一帶一路”戰略對金融支持的需求制定科學合理的戰略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克服“一帶一路”戰略下國際金融合作的難點,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一帶一路;國際金融;經濟合作;金融機構
隨著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提升,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關聯,國際區域經濟合作逐漸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2013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2015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提供了新助力,也為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與此同時,為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實施,積極搭建金融支持框架,未來將在絲路基金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兩翼的帶動下充分發揮金融的引領作用,最終實現中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經濟的共同繁榮。
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金融發揮著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投資效果的重要作用。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市場的有效融合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在此過程中,中國及經濟帶沿線國家積極開展金融合作,實現共同繁榮。
2.1 相互建立金融機構
1993年,中國工商銀行第一家海外營業性機構——中國工商銀行(阿拉木圖)股份公司成立,同時也是第一家進入哈薩克斯坦國內市場的中資銀行。①2004年7月,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哈薩克斯坦開發銀行在北京簽署促進雙邊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協議,為兩國開展雙邊經濟合作等提供融資便利。截至2015年6月末,共有21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55家商業銀行在我國設立了7家子行、17家分行以及41家代表處。此外,我國包括工、農、中、建、交、國開行、進出口銀行、中信銀行及富滇銀行等9家銀行機構也在俄羅斯、新加坡、越南等14個國家設立了33家機構,以促進與各國的金融合作和經濟交流與往來。
2.2 人民幣作為經濟帶沿線國家的交易貨幣
200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印尼、新加坡、烏茲別克斯坦、蒙古、哈薩克斯坦、泰國、巴基斯坦、阿聯酋、土耳其、烏克蘭等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及歐洲中央銀行簽署了23個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總規模超2.5萬億人民幣。截止2013年末,人民銀行共與9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簽訂了本幣結算協定,其中與越南、蒙古、老撾、尼泊爾、吉爾吉斯斯坦、朝鮮、哈薩克斯坦等7個國家的中央銀行簽訂的為邊貿本幣結算協定,允許在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邊境貿易結算中使用雙方本幣或人民幣。②在雙邊或多邊的對外貿易中使用雙方的本幣或人民幣進行結算和貨幣互換,不僅能夠降低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相關企業和個人的匯兌成本,有效規避匯率風險,對促進我國與經濟帶國家的經貿往來也發揮著積極作用。
2.3 我國為經濟帶國家提供投融資數額較大
一直以來,中資金融機構為“一帶一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國家開發銀行參與有關“一帶一路”重大項目約900個,投資額超過8000億美元;中國銀行參與“一帶一路”境外重大項目約300個,項目投資額逾2500億美元;中國建設銀行在“一帶一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和地區累積儲備268個項目,投資金額約4600億美元;中國農業銀行2015年前三個季度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辦理“走出去”業務近30億美元。
國際金融合作的困難與挑戰主要存在于金融體系方面和金融合作的外部環境方面。
3.1 金融體系方面
3.1.1 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
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我國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仍然具有一定差距,金融體系的信息監管以及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相對較為欠缺,對于金融體系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相關的金融法律過于寬泛,隨世界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環境的復雜化、多樣化,我國金融法律難以適應國際環境,導致金融監管體系與金融創新難以協調發展;信息披露、支付清算體系等薄弱環節的不完整性會導致企業與個人征信系統無法有效融合,從而導致系統查詢功能的不完善。不成熟的國際金融合作體系和監管框架也會影響國際金融合作的效率。
3.1.2 資金投入巨大且回收期長
由于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展的持續時間較長,且投資回收期長,對資金占用的時間也隨之增加,相應的資產流動性變差,因此,存在諸多風險及不確定性因素。此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差異較大,大部分經濟欠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很不完善,面臨巨大的融資缺口。據估計,2010年到2020年,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大約需要投入8萬億美元以支撐目前的經濟增長水平,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投資3000億美元。目前,為海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資金的主體——金磚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初始認繳資本各為500億美元,絲路基金僅為400億美元,三大開發性金融機構資本金總額為2400億美元,與8萬億美元的投資需求相差巨大。由此可見,雖然我國政府穩步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但“一帶一路”戰略中項目對資金的需求十分迫切。
3.2 金融合作的外部環境方面
3.2.1 經濟、金融發展水平的差異化
“一帶一路”經濟帶沿線各國之間不僅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國際合作中的利益需求也存在較大差異。對于欠發達國家而言,國內鐵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為首要解決的問題;對于新興國家而言,則更關注對外出口的貿易保護等相關問題;而發達國家則視多元化的合作機制的融合、投資政策的透明度和跨區域的物流標準的統一化為主要問題。此外,匯率制度的不同也會導致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利于維護多邊匯率的穩定性;政策選擇的不同也會使沿線國家在應對經濟危機或選擇經濟共同發展的路徑時出現意見分歧或沖突。因此,“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利益需求以及在國際合作標準上的不統一都很可能成為未來制約經濟帶國家間經濟合作的難點。
3.2.2 大國博弈的復雜性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區位優勢,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不斷發展,美國、俄羅斯等國相繼采取措施阻礙人民幣的區域化進程。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旨在重塑國際經濟規則,然而中國則被高標準的TPP戰略排除在外,而其內容和標準更多的體現了美國的自由貿易理念和利益訴求。2011年,美國以控制中亞油氣資源,削弱人民幣在中亞地區的支付結算地位,保障美元的霸主地位為主要意圖的“新絲綢之路戰略”,一方面為了削弱俄羅斯對中亞和西亞國家的影響,另一方面則為了限制中國在中亞和東南亞的經濟影響力。
4.1 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一帶一路”戰略的穩步推進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金融市場體系。首先,在制度方面,應規范金融市場的法律法規,完善金融監管和征信制度,增強對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保護,降低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外資銀行的準入標準;其次,在設施方面,需提升金融信息服務水平和金融信息安全度,將金融與互聯網相結合,建立跨境支付清算系統,加快國際金融交易平臺和金融信息網的建設;最后,在規范監管的前提下,引導民間金融規范發展,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4.2 支持沿線國家互設金融分支機構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鼓勵國內企業和金融機構“走出去”,加強對沿線國家優秀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經驗的研究,增強對對方國家經濟金融現狀、投融資政策等方面的了解,從而提高我國對外金融合作的針對性,提高金融合作效率。鼓勵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還能夠實現與沿線國家的優勢互補,開展銀團貸款、投融資代理業務等方面的合作,擴大金融合作范圍,從而實現雙方在經濟、文化、民生、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共同發展。將經濟帶國家的金融機構“引進來”,豐富我國跨境金融網點資源,利用其網點資源和本土有事為我國企業“走出去”提供融資、跨境結算、內保外貸等金融服務。
4.3 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合作
互聯網金融這一概念最早由我國提出,作為互聯網和金融業相融合的創新產品,互聯網金融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目前,互聯網金融仍然處于初始發展階段,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既要依據市場選擇,也要防范互聯網金融的潛在風險,如包括網絡安全風險、信息泄露風險風險和新技術應用風險在內的技術類風險,包括操作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在內的業務類風險,以及法律方面的風險等。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合作,需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本著積極支持和包容發展的監管理念,堅持鼓勵創新和適度監管的原則。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中互聯網金融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建立良性的互聯網金融合作體系,能夠更好的推進國際貿易模式的改變,挖掘經濟帶國家的經濟潛力。
4.4 有層次的投融資結構
作為中長期開發投資基金的絲路基金一大優勢是能夠通過股權投資幫助企業解決對外投資中的資金瓶頸問題,支持企業在境外的項目拓展和運營。絲路基金開展股權投資可以支持綠地項目,也可以支持企業并購和各類產能合作此外,絲路基金也積極嘗試優先股和IPO等多種股權投資方式。絲路基金在已推出的項目投資中,基本都采取了“股權+債權”的組合形式。這種融資模式,一方面企業可以獲得項目開發所需要的資金支持同時絲路基金在保證合理穩定收益的同時,也可與合作方共同承擔風險,從而實現互利共贏。③此外,“一帶一路”戰略的長期性是普遍的共識,社會資本必然不會貿然參與,若要保證資金的持續性和資金運營的穩定性等合作建設方面都需謹慎,也可根據項目的難易程度和持續時間長短進行劃分,將持續時間長、較為復雜的項目與較短時間內可完成的更為容易的項目融合發展,以便資金處于持續的流動狀態,降低資金的回收期。
4.5 和平外交 文化先行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助于加強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民意基礎,各國共同發展繁榮離不開“經濟”的硬支撐,更離不開“文化”的軟助力。由于各國在歷史淵源、宗教信仰、民族問題等各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通過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夠加強國家間的往來和互信。文化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帶動中國文化“走出去”,加強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推動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深入發展,發揮現有絲路品牌的成果優勢,打造具有創新性的文化交流品牌。
“一帶一路”戰略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關系到沿線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的共同發展。金融發展是經濟發展最直接的表現,“一帶一路”戰略能夠帶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間的金融合作,為其提供良好的金融合作和發展平臺。在此過程中,各國需加強互聯網金融的合作,創新經濟合作模式,提高對外貿易效率。為開創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和社會基礎,扎實做好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從而推進與經濟帶各國的經濟往來,實現與沿線國家經濟的共同繁榮。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金融合作需要各個國家通力協作,才能夠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
注釋:
① 姚德權,黃學軍.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金融合作:現狀、挑戰與前景展望[J].國際貿易,2014,10:37-41.
② 易誠.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金融合作[J].甘肅金融,2014,04:10-13.
③ 孫榕.創新投融資模式支持“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金融家,2016,01:96-97.
[1] 姚德權,黃學軍.我國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的金融合作:現狀、挑戰與前景展望[J].國際貿易,2014,10:37-41.
[2] 孫榕.創新投融資模式支持“一帶一路”建設[J].中國金融家,2016,01:96-97.
[3] 易誠.進一步加強與”一帶一路”國家的金融合作[J].甘肅金融,2014,04:10-13.
[4] 閆衍.“一帶一路”的金融合作[J].中國金融,2015,05:32-33.
[5] 張紅力.金融引領與“一帶一路”[J].金融論壇,2015,04:8-14.
[6] 朱蘇榮.“一帶一路”戰略國際金融合作體系的路徑分析[J].金融發展評論,2015,03:83-91.
[7] 胡懷邦.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 服務“一帶一路”戰略[J].全球化,2015,05:20-31.
[8] 夏彩云,賀瑞.“一帶一路”戰略下區域金融合作研究[J].新金融,2015,07:34-38.
[9] 劉思玢.我國“一帶一路”合作戰略下的開發性金融[J].中國市場,2015,30:14-15.
[10] 申景奇.基于“一帶一路”的金融創新及發展建議[J].全球化,2015,11:77-87.
[11] 本刊編輯部.“一帶一路”戰略下的金融合作與風險防范研討會綜述[J].金融論壇,2015,11:73-80.
[12] 金琦.“一帶一路”戰略中的金融支持與合作[J].清華金融評論,2015,09:24-27.
D6
A
1672-5832(2016)09-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