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磊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00)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的思考
——以考察重慶市“藍天行動”為視角
豆小磊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0000)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適應經濟新常態是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在經濟新常態下如何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如何順應重慶市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需要,這是我們面對的并仍待解決的問題。“藍天行動”作為重慶市的五大環保行動之一,其目標是強化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文章將以重慶市“藍天行動”為視角,分析重慶市“藍天行動”取得的成就,探討重慶市在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的路徑,這對于實現重慶市生態文明城市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經濟新常態;生態環境;藍天行動
引言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理念,生態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現代城市發展的目標,重慶市作為一個工業經濟為主的城市,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區位優勢突出,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國家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由于近幾年經濟增速下降,資源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重慶市曾是一個傳統的重工業基地,大量的重工業積聚于主城區,導致了大氣嚴重污染,如何在經濟新常態下實現重慶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就成為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重慶市實施“藍天行動”就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對河南省進行考察的過程中以中國當前發展所處的時期和特征總結是戰略高度,首次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的概念,其目的是為了保持與增強中國政府在新時期應對各種問題及挑戰自信。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宏觀經濟發展方向的轉變也會隨之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路徑,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將不同于以前。如何在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進行有效保護,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值得我們思考。
1.1 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
中國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如今,經濟發展速度已經放緩,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樣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新常態是習近平主席對中國經濟發展規律準確把握的基礎上提出的,它強調的是結構穩增長的經濟,而不是總量經濟。強調的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新常態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在經濟發展速度方面,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在結構方面,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在動力方面,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對于生態環境保護而言,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就意味著生態環境的保護面臨著新的挑戰,首先,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加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意味著沒有更多的資金來投入環保方面。其次,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如何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的同時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效益也成為一個問題。最后,如何在生態環境保護路徑方面進行創新,使得經濟持續發展同時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
1.2 生態環境保護現狀
環境問題其實就是如何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探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我們會發現環境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正是由于人類的不合理行為造成了現在的各種環境問題。在人類意識到環境問題后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針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進行了相應的行動,從政策法律法規、管理機構等方面對企業等進行了規范性行為,但是環境問題、資源短缺等矛盾問題仍然突出。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創新環境治理方式,在經濟效益提高的同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性。
1.3 重慶市生態環境保護現狀分析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重慶市始終致力于改善環境質量,建設生態文明城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重慶市一直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城鄉環境質量得到了大幅改善,繼續實施五大環保行動,即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八{天行動”是重慶市“十一五”期間的環保行動之一,也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之一。“藍天行動”的主要內容是“四控一增”,即控制燃煤即工業廢氣污染、控制城市揚塵污染、控制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餐飲油煙及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增強大氣污染監管能力。此外,重慶市為了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等要求,繼續謀劃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立足重慶的實際,將全市劃分為五大功能區,即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都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渝東北生態涵養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采取“面上保護、點上開發”的方式,使得重慶市生態功能不斷恢復和加強。
自2005年實施“藍天行動”以來,通過一系列環保工程和監管措施,使重慶的空氣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建立起了良好的大氣環境,市民們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氣,同時也看到了更多的藍天白云,但是這遠遠還不夠,還存在許多環境的問題。
學界有一種觀點認為經濟新常態并不是環境新常態,即他們認為在經濟新常態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上,只要經濟增長仍然沒有達到一定水平,就依然會對資本有較高的依賴性,生態環境保護就不會取得對經濟增長任務的壓倒性優勢,生態環境的保護并不會取得較大的進步,即我們的生活環境質量并不會得到較大的改善。這一觀點沒有否認生態環境保護地位,他們認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相比之前得到了提高。
經濟新常態雖然主要強調的是經濟方面發展,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認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生態環境是社會承載能力的基礎,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這種經濟發展也是不可持續的。重慶自1997年直轄以來,開始實施環保行動,不僅改善了環境質量,而且還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重慶在打造內陸開放高地的同時也在深入實施藍天環保行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兼顧環境保護的任務,這對我們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生具有重要的啟示,針對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如何更好的進行生態環境保護,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2.1 用新思維來看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面臨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經濟形勢嚴峻,面臨經濟下行的壓力,遇到了發展的難題,沒有更多的資金來投入到環境保護這一領域。所以“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就是要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實現發展方式的轉型、實現環境治理觀念的轉變。
2.1.1 轉變發展方式
中國經濟在過去的三十年中飛速發展,然而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污染的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面臨著生態環境的保護的迫切需要。隨著經濟新常態的來臨,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競爭的需要,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已經被弱化。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是必然的選擇,重慶在實施“藍天行動”的同時,也在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對重工業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治理,并從制度層面進行規范性行為,對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等進行針對性治理,重慶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境污染的程度,進一步貫徹實施了“藍天行動”。
2.1.2 轉變環境治理觀念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這就體現了在環境治理、經濟增長以及社會發展上的整合,面臨資源約束、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生態系統功能的退化的種種問題,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符合發展的需要的。經濟新常態就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環境治理觀念,也只有轉變了環境治理觀念,才能走出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一方面,面臨著資源短缺的情況,環境污染的壓力在不斷增大,另一方面,我國目前處于快速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的時期,發展是硬道理這是不能否認的,只有在經濟下行壓力的情況下,堅持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才能為環境治理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所以我們既要發展經濟同時也要保護生態環境,要實現這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2.2 正確認識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
堅持發展環保產業:
發展環保產業能夠有效的調節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環保產業即指在國民經濟結構中,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而進行的技術產品開發、商業流通、資源利用、信息服務、工程承包等活動的總稱。
重慶是全國環保產業發展的三大基地之一,一直致力于發展環保產業,并且堅持把環保產業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聯系起來,在發展環保產業同時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經驗,這對于重慶的“藍天行動”的實施起到了推動作用。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本來就面臨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處理好產業結構調整與治理環境污染的關系顯得至關重要,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展環保產業就是堅持綠色發展的出路。
2.3 堅持不斷創新的方式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
發揮輿論監督,擴大公眾參與程度: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大眾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嗎,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簡單而快捷。在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社交網絡的這個平臺來擴大公眾對于環保的參與程度,一方面可以加強對社會行為主體的輿論監督,另一方面可以使大眾自身參與到環保行動中來,提升環保意識。因此,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社會經濟面臨轉型升級,其核心是提質增效,經濟社會快速的發展表現出來的不平衡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假如中國長期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會使得公眾產生不安。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于生活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任務依然是不可忽視的。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發展,提供參與的多渠道,提高環境信息的公開程度,讓公眾隨時隨地掌握有關環境的最新信息,這樣才能有效地提升公眾有序參與環境決策的意識,實現全民參與,重慶市環保局就在深入實施五大環保行動的同時,還創建了一個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的平臺,其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及時的對公眾的輿論監督作出回應,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發布空氣質量等信息,以便讓公眾對于環保行動提出實用的意見建議。要在經濟新常態下更好的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發揮公眾的作用是必要的,也只有發揮公眾的輿論監督作用,提高公眾的有效參與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公民對于環境質量的信心,并最終提高綠色發展實現生態環境保護。
在分析經濟新常態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重慶“藍天行動”為視角展開了分析,重慶從一個污染嚴重的工業城市到今天的宜居城市,一直在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而努力,這對于我們開展各項環保行動具有重要的啟示 經濟新常態下,就要用新的思維來看待生態環境的保護,轉變發展方式與環境治理觀念,正確認識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并堅持以創新的方式來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經濟提質增效的同時,為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生態環境保護的任務路漫漫其修遠兮,需要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的支持,這也是這篇文章所沒有涉及到的。
[1] 韓永輝.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進生態效率了嗎?[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6年第四期.
[2] 李姝.城市化產業結構調整與環境污染[J].財經問題研究 2011年6月,第6期.
[3] 國合會專題政策研究項目組.促進中國綠色發展的媒體與公眾參與政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4年第20144期,第61-73頁.
[4] 張文華.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問題的有效途徑[J].對外經貿,經濟管理.2011年第12期.
[5] 王穎.經濟發展新常態視域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J].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
[6] 李志青.經濟新常態的環境要義[J].
[7] 黃娟.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思考[J].創新.2016年第1期.
[8] 李仕林.努力實現重慶市環境保護跨越式發展[J].重慶行政.2001,1.
[9] 李蜀慶.調整結構——重慶市發展經濟、保護環境的重大戰略措施[J].重慶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10] 趙萬里.環境問題、經濟新常態與生態文明建設[J].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2015年第4期.
[11] 劉平.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J].生態環境與保護.2007年04期.
[12] 張智奎.重慶新階段環保產業發展的思路[J].重慶行政2003,1.
[13] 張嫚.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共生策略[J].財經問題研究.2001年5月第5期.
[14] 錢爭鳴.環境管制、產業結構調整與地區經濟發展[J].經濟學家.2014,07.
豆小磊,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X321
A
1672-5832(2016)09-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