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國
(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加強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探
吳志國
(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現階段為了更好的適應新的經濟形勢和引導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展而來的重要理念和必要舉措。準確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現階段云南省經濟“新常態”有利于云南省“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加強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處理好短期措施與長期目標的關系、促進供需平衡、宏觀調控與簡政放權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切入點,結合云南省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探討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路徑,提出加強云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發展
引言
近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逐漸轉換為中低速發展,伴隨著一系列的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體制機制出現的問題,促使經濟下行的壓力較大。中央工作會議將這種經濟形勢概括為經濟“新常態”。“十二五”以來,結構性產能過剩為特征的“供給失靈”是我國很多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經濟發展表面呈現出“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與市場需求脫節造成的“供給失靈”。面對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改革的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視創新驅動、關注簡政放權,無疑指明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方向。以此為契機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通過改變傳統產業結構模式尋求新的驅動方式提高勞動生產率,帶動經濟發展。云南省經濟發展是我國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典型代表,同時也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發展形勢下的縮影,加強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新常態”下主動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環境,轉變過去以要素依賴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使創新成為云南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此經濟背景下,本文嘗試著回答三個主要問題,簡要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在經濟新常態下云南省經濟面臨著哪些問題,加強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路徑。從而逐步厘清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意義與政策內涵,實現云南省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1.1 西方供給學派理論概要
要深入領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我們就必須找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來源。通過查閱以往經濟學文獻發現,法國經濟學家薩伊所倡導的古典自由主義思想為供給學派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尤其是他所提出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論是西方“供給學派”理論內核的重要闡述。薩伊倡導以放任自由與不干預為特征的經濟政策,政府只擔當“局外人”的角色,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主體地位,這是19世紀后期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所奉行的經濟政策。20世紀70年代,受石油危機和軍費開支影響下的一些西方經濟體出現了高失業率與高通貨膨脹率并存的“滯漲”現象。使得當時主流的經濟學流派“凱恩斯主義”飽受質疑,當貨幣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向以“需求管理”為核心的“凱恩斯主義”發動進攻的時候,供給學派也參與其中。供給學派認為通過對人們的工作、儲蓄和投資方面刺激,以及大規模降稅來促進生產或供給增加,進而可以扭轉當時的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率的下降局面。他們認為“凱恩斯主義”經濟政策是造成“滯漲”的主要原因,政府入市干預經濟是抑制市場經濟的活力的典型方式,也是造成“滯漲”的主要原因。與此同時,供給學派的主要觀點重新得到政府的重視,為一些西方國家制定出經濟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簡而言之,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在西方經濟體中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然而,相比于其它西方經濟學流派,如“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學派,“供給學派”在經濟理論上的建樹并不多,也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它僅僅是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的匆匆過客,并沒給西方經濟學留下多少遺產。需要指出的是,盡管西方的供給學派理論和中國當前強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著一些類似的政策目標。然而,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的“供給學派”理論在所倡導的經濟政策、方向和路徑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
1.2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的時代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方面通過經濟體制的改革,將計劃經濟體制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以提高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增強社會主體生產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引進外商直接投資與借入外國債務,以加快資本形成和提高勞動生產率。歷經改革開放30 多年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現在已經進入了減速換檔的經濟“新常態”階段。面臨著傳統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應正在衰減,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產品供需錯配、資本邊際效率下降、市場機制運行不暢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為了保證我國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內平穩運行,要求我國必須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此,2015 年我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對“十三五”期間的經濟工作進行部署,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系統闡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提出了系統完整、方向明確、邏輯嚴謹、操作性強的一攬子方案。
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的云南省經濟發展依然保持著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然而面臨著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尤其是體制機制問題,導致云南省經濟下行的壓力仍然較大,各種潛在風險的危害性不容低估。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云南省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近年來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從2011 年的13.7%、2012 年的13%、2013 年的12.1%,下降到2014 年的8.1%。與此同時,云南省的一些重點產業鏈,如水泥、煙草、煤炭、電力等行業均出現生能過剩;此外,伴隨著生產邊際成本的不斷上升、產品供需出現錯配、杠桿率過高、資本邊際效率呈現下降等一系列結構性問題束縛著云南省的經濟發展水平。雖然,這些原因呈現出需求側的原因。然而,透過現象看本質,可以發現云南省產值增長率趨向下降、產業結構不合理、供需錯配、邊際效率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前期采取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了;深層次的問題實質在于供給側,所以要求加強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從發展階段來看,云南省現階段呈現的問題主要有:
2.1 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生產成本上升包含多個方面,如勞動力成本、技術進步成本和環境成本等。如在勞動力成本方面,2010 年以來伴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加快,我國的人口紅利逐步消失。“未富先老”已經成為當前越來越嚴重的問題。人口老齡化率的不斷加速促使勞動力成本率的不斷上升,結果促使企業生產成本抬高,逐漸降低了云南省的企業的成本優勢。此外,在企業生產過程中,企業在技術成本若不能有效的轉換成企業的競爭優勢,則會逐漸轉變為企業的“沉沒成本”。因為,伴隨著技術更新與產品更新換代,企業的設備成本勢必會向上增漲,企業只能通過搶占市場份額或者提高產品銷售的價格來保證企業的再生產,若企業的產品價格過高,產品很容易因缺乏競爭力而出現“滯銷”的不良局面,經濟陷入停滯。自然環境成本方面,云南省不再盲目的追求以GDP掛帥的經濟發展模式,而是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方式促使企業在治污成本和安全成本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高污染、高能耗的制造業資金出現壓力驟增。
2.2 產品供需錯配,現階段很多國產與進口產品在質量上還有一定的差距,促使國內供給跟不上國內需求的升級趨勢,一方面是中國居民在海外購買力日益旺盛,另一方面是國內產品持續出現“滯銷”的現象屢見不鮮。此外,貧富差距過大也是導致云南省居民消費結構越來越不合理的原因之一。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的基尼系數早已超過國際公認的0.4的貧富差距警戒線,2015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62,表明我國貧富差距相差過大。而長期過大的貧富差距會導致居民消費結構出現不合理。造成富人有錢“花不出”,窮人有點儲蓄“不敢多花”的現象,長此以往就導致市場需求日益低迷。然而,隨著人口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戶籍制度的逐步放開,今后5 年內云南省城鄉居民發展型消費需求將有望提升到年均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2.3 資本邊際效率逐漸下降,受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影響,“需求管理”為導向政策刺激使得國內投資呈現大幅增長;然而,云南省的資本邊際產出效率卻呈現出明顯降低的趨勢。資本邊際效率逐漸下降的同時,過多的投資增加勢必會引起資本品供給價格的上升,進而降低消費者意愿和相應地投資回報率。需要指出的是云南省第二產業投資比重下降過快,設備投資占比也在不斷下降,基礎部門和加工部門的投資結構存在失衡等問題造成云南省諸多工業產業鏈供求失衡,如鋼鐵、水泥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
2.4 市場機制運行不暢,在“舊常態”下云南省的經濟高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在招商引資中通過土地、環境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促進云南省產業發展。以往云南省的主要經濟發展方式表現以“滇中經濟圈”規模快速增長為核心、環境資源成本消耗較大、經濟效果主要以GDP 增長為目標。經濟增長的速度與經濟發展的質量沒能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而導致云南省產業結構不合理、投資產能過剩、環境污染加劇。因此,良好的市場機制對“十三五”時期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把握現代經濟產業發展方向來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長點,使得良好的制度環境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新的動力機制,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市場機制。
3.1 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
2015 年我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即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擴大有效供給和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常被人簡稱為“三去一降一補”。加強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改革任務為目標。無論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還是出于改革本身的路徑出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著關鍵性作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思路,也是云南省產業結構發展方式轉變的新要求,更是提高云南人民生活福祉的新措施。
3.2 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
“需求側管理”強調刺激社會需求促進經濟增長,而“供給側管理”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來促進經濟增長。盡管供給和需求對于如何拉動經濟增長存在著不同的理念;然而,供給和需求終歸是一種相互制衡、相互促進的關系,供給側方面的改革最終也是在創造需求,旨在解決需求的問題。“供給側管理”的主要觀點認為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可以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根本不需要“刺激政策”來調節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管理”在經濟政策上包括放松管制、簡政放權、國企改革、土地改革、金融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本質上都屬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因此加強云南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徑和著力點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加快淘汰省內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管住和控制落后產能增量、調整和優化當前的存量,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長效機制;著力加強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遏制產能盲目擴張;著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第二,加快推動市場化改革進程,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五中全會的精神,探索事業單位市場化改革路徑,引入社會資本進入,釋放出我國的現代服務業活力進而提升服務業生產效率。
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經濟為了主動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和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旨在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經濟政策上包括簡政放權、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國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等,本質上都屬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方式。本文首先通過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形勢進行說明和現階段云南省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進行闡述;其次通過對西方經濟學“供給學派”來源和“供給側管理”理念與觀點進行了梳理;再次,通過對云南省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形勢以及面臨的一系列問題結合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念,提出符合云南省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目標和實現路徑,促使云南省經濟保持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1] 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 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經濟問題,2016年02期
[2] 胡鞍鋼,周紹杰,任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和引領中國經濟新常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2期
[3] 沈坤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治理思路的重大調整,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02期
吳志國(1990.02-),男,漢族,湖南人新化人,碩士,云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金融學專業,研究方向:投資公司運作與資本運營管理。
F0
A
1672-5832(2016)09-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