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逢英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機制探討
廖逢英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000)
近年來,高危害的突發性環境事故頻發。對各國的防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法律機制提出了高要求。就我國來看,突發性環境事故應急法律機制尚未健全,機制的內容、原則、體制等不成熟。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突發性環境事故法律機制問題進行研究。
突發性環境事故;環境污染;應急機制
突發性環境事故是在時間內突然發生的大量排放污染物質、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和破壞,給社會造成重大損失的惡性污染事故。有以下特點:(1)事故發生時間難以預測,影響深度和范圍難以捉摸,事態擴大的程度和影響難以控制。(2)自然原因發生的突發性環境事故有極高的社會危害性,對區域內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并且具有傳遞和傳導效應。(3)突發性環境事故在不同背景和條件下由不同原因所導致。各次事故的表現形式各不相同。危害和應對的措施也必然有所不同。(4)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多是人類在社會經濟活動過程中違反自然規律所造成,可以約束自身的行為以預防和控制該類事故的發生。
突發性環境事故應急機制是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的范疇,具有潛態和實態兩種狀態,事故發生前處于潛態,事故發生后迅速轉化為實態,事故解決之后又恢復到潛態。應急機制是應急措施、應急計劃、應急機構、應急體系、應急制度的集合,是一個特殊的機制,只有事故發生時才被激活和運作,存在和運行須得到法律的授權。
許多國家重視并建立和發展了自己的應急法律體系。委內瑞拉憲法設置“緊急權力”一章。尼泊爾、韓國憲法做出對緊急狀態下國家權力和公民的基本權利的暫時限制。德國憲法規定,緊急狀態時聯邦總統有權部分或者全部臨時限制公民基本權利。美國《全國緊急狀態法》、日本《緊急狀態法》、英國《緊急狀態權力法》、前蘇聯《緊急狀態法律制度法》都可以用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和處理。《美國法典》對國家應急計劃做了詳細的規定。日本1998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專門規定了緊急措施條款,一些國家在行政法或者命令中規定了應急條款。
我國《環境保護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法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準備、應急處置以及事后恢復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制定預警方案;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對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和損失組織評估,及時公布結果。
企業事業單位按照規定制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有關部門備案。在可能發生或者是發生事故時及時采取應急措施并且向相關人員和有關部門通知和報告的義務。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做出了政府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政府及環境保護行政部門的應急職責、原因者應急義務。
《水污染防治法》規定了原因者的報告、通報、應急義務、在必要時接受調查處理。《大氣污染防治法》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了環境行政部門報告職責、原因者應急義務、當地政府的行政應急職責。《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規定了行政主管部門、本機人民政府、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裝警察的應急義務等。
我國制定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突發事件應對法》,建立了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機制,但具體制度方面仍然有待完善:企業作為預防主體的作用的發揮缺乏制度上的約束。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以及各個環境單行法之中做了一些原則性的規定,政府是應對機制的主體,但是很大情況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原因人都是企業,企業作為原因人的角色,其義務過于輕微且不對稱;地方應急指揮機構有待明確。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政府負責國家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指揮,全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作為協調機構,水利、環保等機構作為類別環境事故專業指揮機構,科研單位和軍隊專家組成專家咨詢機構,但是并沒有明確地區的應急指揮機構;公眾參與程度有限。單純的依靠在突發性環境事故的應急管理是不夠的,環保法規定了個人保護環境的義務,卻無任何的激勵措施,不能有效調動公眾積極性;信息發布途徑尚需進一步完善。突發性環境事故的應急與信息的發布關系上,存在事故發生之后通過網絡的傳播造成以訛傳訛,改變甚至是夸大事件事實和政府信息公開的工作不到位導致的公眾的信息掌握不完備,無法及時準確作出有效的應對的兩個極端;應急恢復措施需要完善。政府往往在采取緊急應對措施時不注重行政相對人的利益的保證和救濟,恢復處理階段側重調查與評估而不重視恢復、重建、賠償、補償;應急立法方面存在的問題。憲法層面,目前憲法性文件規定的國家環境保護應急義務和有關機關的環境保護應急職責只是原則性的,其職責履行的程序也存在很多不足。在環境法層面,缺少統一協調國家地區之間的應急事物管理的機構;缺乏明確應急程序的啟動標準;事件的評估、法律責任方面的規定不完善,環境保護法與環境單行法的銜接不到位。單行法中缺乏突發性環境事故的應急機制的相關規定。
4.1 突發環境事故應急機構
高效統一的應急指揮機構能整合社會資源、迅速對事故作出反應,減少損失。是應對重大突發性環境事故的重要組織保障。我國也應該把突發性環境事故應急機制的建立提上日程。
4.2 突發環境事故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對于突發事件發生前制定的政府組織管理、指揮協調應急資源和應急行動的整體規劃和程序規范,是開展應急工作,制定應急計劃的前提。提前制定完備的突發性環境事故的應急預案能有效減少決策時間和壓力,有效事對故做出反應。
4.3 突發環境事故國際及地區間合作
環境問題是一個全球問題,會給整個生態系統帶來影響,它是不分國界的,其原因危及害都是全球性的。主要體現在污染的越界轉移、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應對突發性事故的無力和不能。各個國家都應該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全球化,積極的構建國際間以及地區間突發性環境事故的應急機制。
我國現行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由憲法和憲法性文件的相關規定和環境保護法以及環境單行法以及行政法規的規定組成,所以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法律也應由憲法及憲法性文件來做出綱領性規定,再通過《環境保護法》和環境單行法做出具體的應急機制的規定,發展、創新和完善突發性環境事故的應急機制的原則性綜合性和專門性的規定。各個法律規定之間相銜接,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
[1] 呂忠梅:環境法新視野[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1.
[2] 王亞軍、黃平:國內環境事件數據[J],安全與環境學報.
廖逢英,女,云南普洱人,云南民族大學2015級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x507
A
1672-5832(2016)09-01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