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宇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探究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農民權益受損問題
趙凌宇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00)
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這一政策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動城鄉一體化等方面發揮著優勢。但是,在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過程中,由于多重原因,農民的自愿參與、民主管理、財產權益、社會保障權益等受到損害。為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必須加強相關立法,完善基層民主,建立社會保障體系。
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農民權益受損;問題
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政策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現階段農村的城鎮化發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然而,由于政策實施時間短、經驗不足、法律規范尚未完善等問題,農民的權益在土地股份制改革中或多或少受到損害。因此,有必要對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中農民(本文所指的農民是參與土地股份制改革的農民)權益保障問題進行探究。
2.1 農民自由參與權益受損。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實施的前提就是自愿參與,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少數鄉鎮把土地流轉作為增加鄉村收入的手段和突出地方政績的形象工程,用行政手段干預農民自由自主參與,很多農民在不了解土地合作社的情況下加入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甚至有些農民是被村干部強迫或是忽悠進來的。
2.2 農民民主參與權益受損。一方面,“政社不分”導致村委會和合作社之間的關系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合作社的股權、股紅分配等方面的設置受村委會的影響;另一方面,農民自身能力、知識有限,很多時候農民都是被動地聽從村干部的安排。
2.3 農民的財產權益受損
(1)股份制改革增加了風險。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是將農民的土地、集體資產量化入股,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股份制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模式進入市場,股份合作社的盈利再以分紅的形式分給加入合作社的農民。然而,土地合作社進入市場必然會有風險,如果出現虧損,社員必須一起承擔。
(2)基層組織暗箱操作,使集體利益私人化。上文提到由于農民對土地股份制改革缺乏了解,管理和經營能力有限,基層組織在股份合作社中處于實際管理者的地位。因此,有些村干部憑借行政手段進行暗箱操作,取得多于實際應得的股份,使得集體的利益私人化。
2.4 分配股權的標準缺乏合理性。現行農地股份合作制采取按人設股和按資設股相結合,按人設股就是按人口分股,符合條件的村民可以分到股,實行股權固化,固化后“增人不增股,減人不減股”。對于外嫁女、外來遷入及重新返回(戶口)本村人員如大中專學生、服役軍人等不予以分股。這一分股標準缺乏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農民公平分配股權,很容易出現矛盾。
2.5 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邊緣性地位。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一種走規模化、工業化經營的股份制公司,需要科學技術、管理和經營能力,而農民缺乏這些方面的能力,合作社不能吸納農民就業。同時,他們也沒有工作經驗和一技之長,因此,農民在勞動力市場中處于邊緣性地位,他們就業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
2.6 農民社會保障問題未有效解決。土地對于農民不僅僅是財產和生產資料,更是傳統的保障資源。現在,農民沒有了土地作為保障生活的最后一道屏障,應該給農民建造一道安全網。然而,實際狀況是微薄的養老金不足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農民也沒有失業保險,參加股份合作社的社員有可能面臨失業。因此,農民面臨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后的種種風險,但是其保障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3.1 缺乏相關法律的規范。缺乏相關的法律規范是造成農民權益受損的主要因素。由于法律的滯后,在改革過程中會出現遇到問題找不到法律依據,農民的很多權益在法律條文上還沒有明確的規定,從而造成權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法律地位不清,農村土地合作社不被工商管理部門和行政組織認可,這樣合作社很難進入市場參與競爭。
3.2 對土地股份制改革功能定位出現偏差。有些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將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定位為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財政收入的手段,由于這樣的定位偏差,地方政府和基層組織更加注重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所帶來的高經濟增長率、高財政收入,而往往忽視農民權益的保障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3.3 改制過程急于求成,不注重細節。有些基層干部把土地股份制改革作為增加鄉村收入的手段和突出地方政績的形象工程,在改制過程中急于求成、急于求快,不注重其中的細節,損害了農民權益。
3.4 缺乏監督和仲裁機制。缺乏監督機制,這就造成在土地股份改革過程中、在股份合作社運行和管理過程中,出現暗箱操作的問題。缺乏仲裁機制,這就造成農民在分股、分紅問題上遇到不公正待遇時,沒有合法公正的仲裁機制為他們提供維權的渠道。
3.5 農民自身維權意識淡薄。大部分農民自身對法律了解有限,有時他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也并不知曉。還有些農民對于自己權益受損選擇沉默。不管是缺乏對法律的了解還是選擇沉默,農民自身維權意識淡薄是造成農民權益受損的一個因素。
如何加強農民的權益保障?第一,必須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使土地股份合作社持續、良性運行;第二,規范改制程序,使改制過程更加有序規范;第三,完善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組織構架和管理模式,使合作社管理更加科學化、民主化;第四,完善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實現農民以土地為基礎的自我保障向公共財政體系下的國家保障轉變;第五,調整對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功能定位,把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作為土地股份制改革的第一位價值;第六,建立監督機制和仲裁機制,防止出現暗箱操作的問題;第七,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加強農民的就業技能培訓。
總之,由于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尚處于探索期,各項法律制度不健全,改革經驗不足,農民的權益在改制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損害。需要強調的是改制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提升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在實踐中決策者和實施者必須保障農民的權益不受損害。
[1] 徐建春,李翠珍.浙江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實踐和探索[J].中國土地科學,2013,05:4-13.
[2] 薛翠翠,陳美景,蔡勇,徐建春,李翠珍,蔣仁開,張冰松.農村集體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實踐價值與路徑選擇——“農村集體土地股份制改革研討會”綜述[J].中國土地科學,2013,09:92-96.
[3] 劉學俠.土地股份制: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J].農業經濟問題,2007,07:22-26+110.
[4] 張毅,張新寶,任洪昌.浙江農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思考[J].中國土地,2014,03:36-37.
趙凌宇(1993-),女,漢,河北石家莊,在校研究生,華中科技大學,研究方向:福利社會工作。
D922.1
A
1672-5832(2016)09-01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