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雯雯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淺談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之比較
葉雯雯
(廣東工業大學 廣東 廣州 510000)
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在現今世界畫壇中都有其重要的位置,它們都是描繪相同的物象來表達自身的思想與情感,由于其起源與發展的不同從而其所呈現出的寫生、創作思想理念也有所不同,也導致了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差異。隨著社會的進步,各自都在畫壇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審美思想與理念,獨特的藝設風格,專用的工具材料以至形成了完整的理論系統和特有的觀念。在各自不同的地域環境與不同的人文思想環境下探究和分析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在寫生、創作中思想與理念、表現形式與手法、工具材料的差異比較來剖釋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之間的差異以及各自所取得的造詣。進一步促進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借鑒。
西方風景油畫;中國山水畫;思想理念;表現形式與手法;工具材料;比較
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屹立于世界藝術畫壇中,各自在世界上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它們通過描繪相同的對象來表達自身的情感,然而,它們之間又有著差異,不管在繪畫的思想理念、表現形式與手法、工具材料的選擇和使用都有著不同的審美特色與情趣。西方風景畫可從14世紀前半葉的一些意大利壁畫與15世紀初期尼德蘭的一些抄本裝飾畫上,都能看到風景畫占畫面比例較大的畫作。而中國山水畫也同樣,中國山水畫正式的獨立出現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而這時期繪畫是以人物為主的,山水畫剛開始出現,從《論畫》中的“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榭一定器耳,南城而易好,不待遷想妙得也”[1]中西風景畫命運相似,都只是作為人物畫的陪襯,但也逐步的獨立出來。“文藝復興時期”西方風景油畫逐漸獨立,17世紀荷蘭美術,在經濟繁盛與文化蓬勃的影響,風景油畫漸行發展,形成了完全獨立的風景畫科,中國山水畫畫種則獨立于隋唐時期。從中西方的發展歷程中可以看出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有著迥異、獨特的差異。但它們的差異,卻一直影響著我們后人在寫生或者創作中思想與理念的形成,表現形式與手法的探索,工具材料的使用與認識。促使著我們去發現與改進,繼承與發展,促進中西方藝術文化交流與融合。
西方繪畫受基督教的影響頗深,大部分都認為神圣的價值存在于人和世界之外,需要去聆聽,去觀察。基督教為西方的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和精神條件。繪畫在西方藝術家來說,而是要為模擬真實而進行不懈的努力。而這樣的影響下,與中國畫家的精神境界就有所不同了。在古希臘,古羅馬的基督教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古希臘思想與理念的思考。而根據基督教義的理解,畫架們更注重上帝在西方人們心中是神圣莊重,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更是世界所產生的一切美的創造者,所以西方藝術家們對寫實性的追求更多是來源于他們對上帝的創造的一種尊敬。也使得西方早期風景畫家把自然淳樸而客觀的描繪和表現出來。中國山水畫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思想時興,美學家宗白華所說:“‘道’尤表象于‘藝’”。燦爛的‘藝’賦予‘道’形象和生命,‘道’給予‘藝’以深度和靈魂。[2]中國山水畫東晉于獨立之后,畫架們試圖表現出“道”的存在,就漸漸的形成了畫家們的創作旨趣。而中國山水畫家的審美意識是在是在漢末與魏晉六朝這一新舊體制交替之際誕生并發展起來的,所以剛好山水畫的獨立,使山水畫寫生時乃至創作在思想上受到道家的思想影響深遠,從而體現出一種重內心的表現而忽略再現現實風景的思想理念。在創作理念上的比較上,西方風景油畫家向往的是盡最大的努力去重現自然,自然地再現現實,采用不同的方式刻畫自然景色。甚至尋覓一些科學的方法,謀取更簡單直接,更貼切,更有效地展現自然的色彩。而西方畫家的這種創作繪畫就是使用不斷的去觀察大自然每一寸草一寸木,不斷的研究,哪怕一點細小的變化和不同都不會有所忽略的基本手段。例如印象派畫家與現實主義畫家們的畫作。中西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對于自然風景在畫面上的表達自然不同,體現在作品上的視覺效果就更加有差異了,這是基于西方與中國兩種不同的美學思想所特有的創作態度。西方風景油畫追求的是客觀地將自然風光寫實認真的描摹出來,用科學有效地方法研究所描繪對象的透視、結構、色彩和光感。而中國山水畫追求的事情內心表達、神似,話啊家筆下所描繪出來的山水是一種似與不似之間,與現實中我們所看到的山水形態、構架或許有較大的差別,無法對應那一座山,哪一座橋,哪一棵樹,但是又與自然似曾相識。西方風景油畫家重在強調對景寫生,通過豐富的色彩效果回歸本真,感受現實中的大自然,微妙的光感表現一種真實的自然風景,而中國山水畫對景寫生與西方有所不同,例如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將江南水鄉的各種山峰,各種江景記錄在心中。中國山水畫家們強調主觀思想,講究心有萬象,揮灑自如的創作思路和心態。宋代畫家郭熙提出“可行”,“可游”,“可居”因此對于大自然的山水要有飽游飫看的能力,做到真正的飽覽群山,身心與自然交接,胸有丘壑。
說到表現形式與手法,在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是最為明顯的一種差異。繪畫中通常構成元素有點、線、面,而西方風景油畫主要是以“面”為造型基礎,相對中國畫山水的“線”,它其實是一種較寬的線。西方畫家在作畫描繪物象時,是將景色以“畫”來處理與分析的。“面”更為具象,表現出來的東西更容易讓人明白,在塑造形體時要比線更易表達,線反而較為抽象。西方風景油畫家們有時為了更好的表達和接近于真實的大自然會采用不同的造型手法,表現出不一樣的視覺效果。而中國畫主要是以“線”為造型基礎,“線”是畫家們造物象和表達自我情感的藝術語言,不管對象的復雜還是簡單的,中國山水畫的畫家都會通過“線”來表達各式各種的景色。在創作積累中出不同的“線”來描繪自己心中的畫面,抒寫自己心中的獨自的景色。隨著技術的進步,對筆法的深入研究,山水畫家們則主要依靠“線”來塑造山、水、石的特性,因此出現了千姿百態的皴法,形成各種各具含義的迥異的“線”。西方油畫中“面”的應用使得畫面具有較強的體積感和真實感,中國的許多畫家、大師們一生在不停的追求各種富有生命力的線,是因為中國畫“線”這一重要元素使用的優劣直接影響一幅作品的好壞,所以,簡單卻含義無限的“線”。在這樣不同表現手法上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西方與中國繪畫的不同的繪畫表達形式。因此西方風景油畫看起來好像比中國山水畫更為厚重,顯得更為寫實,更為貼近自然風景。西方風景油畫家通過色彩、明暗、線條、肌理、筆觸、質感、光感、空間、構圖等多種造型因素來盡最大量的去表現現實的自然風光。使得在視覺上看起來更加完美,更具有寫實性,更能再現自然景色。再者,西方風景油畫家通過充分和探索各種油畫技法,充分使用油畫所帶來的繪畫性,油畫材料所產生的效果來表達自身的感受與思想,展現自然風光的魅力,而西方風景畫家充分運用油畫可以反復修整的特性,在作品的造型上充分聯貫自己的美學思想和理念來展示大自然,真實的再現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有較長的時間去觀察,然后循序漸進地表現自然景色。所以在時代的進步,漫長的探索研究和進步中便有了西方風景油畫的具體命名。當然這與中國畫家所命名的中國山水畫有所同,西方風景油畫家的畫作更接近大自然,而不是簡單表達物象的“神”,而對物象的“形”不重視。西方風景油畫的旨趣在于寫實性,盡最大努力營造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17世紀歐洲著名風景畫家洛蘭的《風景與舞者》畫面中拋棄了幻想色彩之后,真實再現了羅馬鄉村的自然風光,再充滿詩意的畫面中,令人觀看之后產生一種非常美好的遐想。[3]再者還有19世紀最偉大的英國風景畫家康斯泰勒的一幅著名畫作《從主教的花園看薩爾斯勃雷主教堂》,這幅畫作中的主教堂外形精致典雅,蔚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襯托著教堂的尖塔,再草坪上吃草或在河邊飲水的牛群,描繪出贏個蘭特有的田園悠閑,以及教堂與大自然間和諧平等的氣氛,這幅作品無論再透明度、縱深度、氣氛,還是畫面的整體效果,皆有極高的成就。[4]在空間觀念的理解,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迥然。中國畫的傳統美術理論對空間的理解和闡述是不同的,宋代山水畫家郭熙曾說:“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山而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一種物理空間與詩意相結合的空間觀念。這是一種物理空間與詩意相結合的空間觀念。是一種中國山水畫家追求的內心世界表達的意境,而不是僅僅的現實生活和自然的再現,還需求一種“神游”的意境。在有限的畫面中追求無限的空間表達,在觀察和理解中國畫畫論時,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表達,而不能西方科學透視空間的簡單理解。為了表達和傳遞內心的感覺,中國畫家又有自己的一套表達方式,例如散點透視,這是一種中國畫特有的,中國畫家們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背景和思想下形成的一種視覺上的心理空間。而西方風景畫家用的是焦點透視,對空間理念的認識是一種對自然實事求是的空間認識,是科學的,不同于中國山水畫的脫離自然約束的空間認識。西方風景油畫家沒有中國山水畫家那樣具有吞吐天地、渾然一體,沒有中國山水畫窮極宇宙、氣象萬千。西方風景畫不僅僅是自然的再現,同時也帶著畫家個人的情感基調,并不會因為真實的描繪自然而失去與自然交流的趣味。在色彩方面,西方風景油畫相比中國山水畫在視覺上更具沖擊力,例如西方風景油畫通過油畫技法對不同的物象、不同的質感、不同的色彩進行描繪。不過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隨著西方風景油畫家對光與色彩關系的認識逐漸深入,西方風景畫的色彩表達方式也更為豐富了。通過觀察印象派的作品我們大略可以看到西方風景畫對色彩表現的細密和瑰麗。而中國山水畫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的一種“水墨為上”的審美觀念,在白與黑的相互襯托下,用一種化繁為簡的創作方法來表達那種平淡中庸而超乎自然的境界,中國山水畫大多是水墨畫,但是也不會排斥與厭惡色彩,偶爾也會有水墨淡色與重著色的畫法,例如山水畫中的淺絳山水、大青綠山水,小青綠山水等。在墨與色的關系上,其中是以墨為主,以色為輔和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完美的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就此形成了許多在形式語言和表現手法的差異,隨著時代的進步也在相互學習與交流。
東西方繪畫所用的材料不外乎顏料、媒介結合劑和基底材料三大類。西方繪畫使用的媒介結合劑有膠,蠟,蛋和干性油等,天然樹脂和一些人工合成料也被用于顏料的結合劑。這些媒介劑材料及其所條和的顏料按照它們具有的不同物質特性可分為水性,油性和乳性型三大類。西方風景油畫,顧其所用顏料是帶有油性的顏料,比如松節油、調色油、亞麻油等等這些媒介都是用來調色的。油畫顏料有著很多的分類,有機顏料、無機顏料、天然顏料、合成顏料,而因為這些油畫顏料有著獨特的著色力,耐光力,遮蓋力與透明度,吸油量的性能,油畫材料有著極為寬廣的色域和明度范圍,特別是由于油性媒介的特性使得它的深顏色能達到極暗的程度,還可以使顏色產生從透明、半透明到不透明的各種效果,通過多次反復罩染覆蓋,表現出豐富而微妙的層次關系。[5]使得西方風景油畫呈現出一種獨具風格,絢麗多彩的畫面,西方風景油畫始終圍繞著色彩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西方風景油畫家們不斷的去加深對色彩認識,不斷的探索如何理解和表達自身對大自然變化充分的詮釋在自己的寫生創作中。然而隨著理論知識的成熟和技法的熟練,然而西方風景畫家在理論知識與技法的逐步成熟的情況下,從而更全面的認識色彩和更好的去表達,從而是作品呈現出各式各樣的色彩。而中山山水畫在顏料工具中,主要用的是墨和礦物質顏料,中國畫山水畫中的墨,不能簡單地當成是一種工具材料。墨與水混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再不同含量的混合中產生“焦濃重淡清”的變化,就是平時所說的“墨分五色”,固然墨也是顏色,也算是顏料中的一種特殊的媒介。除了顏料工具上的差異外,西方風景油畫作品主要是作畫主要的依托材料是油畫布、連框畫布、油畫板、油畫紙、油畫內框等。而這些依托材料的選擇和處理與分析作品的質量和壽命有著重要的關系。甚至可以直接影響到畫面效果。而西方風景油畫常用的油畫依托材料主要是以亞麻類織物為主的畫布,硬質材料比較少,例如早期西方繪畫也會用到金屬板、石板、木板等硬質依托材料,而現今,隨著科技的前進,技術的進步,油畫紙也開始出現和使用。這些西方油畫特有的工具材料,使得西方風景油畫形成了獨具匠心的風格。而中國山水畫主要是作畫于紙上,一種中國畫獨具東方特色的用紙——宣紙。宣紙因出產與安徽宣城而出名,宣紙具有一種潔白綿韌、紋理純凈、潤墨清晰、不蛀不腐、挫折無損的特點,生宣更有較強的吸水性。而其中的生宣吸水性比較強,墨與水在生宣紙上就會產生水暈墨障,有一種渲染的作用。而中國山水畫比較多的就是用生宣,古代的作品比較多用絹。從簡單的顏料工具和依托材料的差異上看,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呈現給我們許多不一樣的感受。除此之外,還有個重要的一種工具材料的差異是“筆”,西方風景油畫用的筆是扁頭的,或者發展到用一些刮刀來作畫,而這些工具所繪出來的筆觸是一種“面”相對線來說,是一種寬的線,所以西方風景油畫是以面為造型其點的,每一個筆觸,即每一個塊面,就是每一個寬線,在畫家的手中組織成一幅完整的畫作,而中國山水畫所用的是毛筆,是一種“圓頭”的毛筆,線是中國畫中最基本,最具概括性的,最簡單的一種藝術語言,而這種線的產生就是依賴于中國畫工具中的毛筆所造成的,這種“線”使得中國山水畫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中國畫家更是把毛筆看作是對藝術表達的一種獨特的認識。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鑒是目前我們學習繪畫研究藝術的一種形式,中國山水畫的風景化形成了畫壇中的一大特征。
西方風景油畫與中國山水畫這兩種表現相同的對象在藝術世界里展現著各自的獨特魅力,歷經漫長的發展,各自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理論體系,在思想與理念上相互借鑒學習,在表現形式與手法上相互模仿和嘗試,工具材料之間相互借鑒,相互融合而發展,進一步的促進了中西藝術的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在繪畫中的認識,促進了中西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1] 李福順 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9
[2] 宗白華 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0)
[3] 劉淳 西方油畫名作100講[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1(72)
[4] 許麗雯 你不可不知的300幅名畫[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1(147)
[5] 饒爾暢 美術家實用手冊·油畫[M]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08
[6] 蕭中胤 線描山水[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M],2008.05(7-179)
葉雯雯(1992.12-),女,漢,廣東清遠人,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繪畫藝術與理論研究。
J20
A
1672-5832(2016)09-01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