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婷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古曲《廣陵散》在古琴和古箏中演奏技法的比較研究
王鈺婷
(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廣陵散》為我國古代十大名曲之一,是現存的唯一的一首描寫戈矛縱橫的戰爭場面的音樂作品。此古曲曲體結構龐大,構思十分嚴謹,旋律跳躍豐富,技巧十分復雜高超,曲調為慷慨激昂,冠有“曲之師長”之稱。本文圍繞在古琴和古箏中演奏《廣陵散》技法的異同之處進行分析,此曲在音樂表現力方面與兩種樂器的相互摩擦,有十分重要的審美意義。
古琴;古箏;《廣陵散》;技法演奏;比較研究
古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一種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19世紀20年代時為了區別于鋼琴而改稱為古琴。嵇康在《琴賦》中說:“眾器之中,琴德最優”;所謂“士無故不撤琴瑟”,在“君子之近琴瑟以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可見古琴在彈琴者心中不可撼動的地位,古琴因位列傳統文化“琴棋書畫”之首,故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也成為文人吟唱時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古琴都是眾多文人所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伯牙、鐘子期因“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至今流傳著,而琴臺則被視為友誼的象征,連接著許多奇妙的情思,大量詩詞文賦中也可發現有琴的身影。在表現古人的思想感情中,古琴對琴者的約束大大增加了曲目的圣潔,而《廣陵散》作為一首表現意志和歌頌主題的曲子,則需要古琴的委婉。
《廣陵散》的曲譜最早出現在明朱權《神奇秘譜》,共為四十五段,分為六大部分,即開指一段、正聲十八段、大序五段、小序三段、后序八段,亂聲十段。《廣陵散》主要講述的是戰國年代一位名叫聶政的人,為了報殺父之仇而刺死韓王最后自殺的悲壯故事。“正聲”主要是表現對聶政命運不幸的同情,“正聲”之后則表現了對聶政壯烈事跡的贊揚和歌頌。“正聲”為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心理變化過程,深淋漓盡致的刻畫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可歌可泣的頑強精神。
《廣陵散》全曲,其基本音樂情緒有兩個:一是內在的沉默積蓄的“怨恨凄感”情緒 ; 二是外在的爆發出來的具有抗爭性的“隱隱轟轟”情緒。此曲的精神內涵主要在于歌頌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不畏強權、反抗壓迫斗爭的精神,充分地表達了對統治階級殘暴的鞭撻以及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肯定。用于古琴彈奏時,不僅可將《廣陵散》的于今絕矣,也就是用散音和泛音的演奏方法娓娓道來,在表現贊揚歌頌情緒時用按音的方式突顯出來。
古箏是古老的漢民族樂器,在戰國時期盛行于“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的《李斯列傳.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李斯在《諫逐客書中》關于秦國樂舞的一段說法:“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也有說法為箏是戰國時的一種兵器,豎著時揮起打人。有一句古話“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后來人們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驚喜的發現悅耳動聽,于是發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像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不易攜帶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現如今人們所見到的箏都以樂器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眼中,形態優美且附有裝飾。
古箏版《廣陵散》是由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著名古箏獨奏家、作曲家、教育家王昌元根據琴曲的主題樂調擴展移植成為古箏獨奏曲,嚴格來說,古琴曲《廣陵散》曲目很長,而古箏版的《廣陵散》也有人認為是《廣陵散》續,因為它只是運用了其中的一些主題以及主要音調編寫而成的箏曲,短小而精練,優美而別致。在古箏低音區的彈奏具有鏗鏘振奮的氣勢,情緒慷慨激昂,也暗示著故事的戲劇性。
這首樂曲的演奏開頭是帶有自由性質的一個樂段,與古琴版開頭的音樂一致,因為內容所表達的是對暴政的一種抗爭,所以力度較大,并運用貼弦彈奏,每一個音都鏗鏘有力。在泛音的演奏中也應用了古琴泛音的指法或以托劈指法彈奏。在泛音的前后樂段都是帶有散板性質的樂段。隨后進入由4/4,5/4,3/4,不同拍子交替形成的樂段,該樂段重復三遍,第二遍是部分重復,第三遍是部分重復后發展。第三段快板段大量運用托劈與掃弦,與結尾一氣呵成。
管平湖先生所奏《廣陵散》張力以及情緒表達還不夠,因此在王昌元進行創編創作之時加入自己個人對音樂的追求以及技巧上的運用,是希望更能貼切的表達出《廣陵散》一曲在歷史上的故事情節及意味。而在古箏演奏《廣陵散》一曲中,筆者聽到的更多是殺氣、憤怒、不安與焦躁感。因為在王昌元的改變中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原曲照搬,她加入了自己對琴曲的了解以及創作意識,并想再古箏的改變曲目上有更高的藝術追求而進行的二度創作。
現在的演奏家們常常會對于“改編”或“移植”的曲目來討論好不好聽、技巧難不難、合不合自己胃口等等,而這些看法好像也不是在爭論對錯,其實是根據最初創作者以及改變者對于樂曲的文化底蘊和音樂內容去做分析。王昌元選擇琴曲來做為她改編創作的元素,而不是選擇其他樂器曲目,就是因為古琴在中國歷史上時文化地位最高的樂器。而所有的改編動機是為了古箏在未來的曲目走向以及演奏發展上有更好的發展,無論是對古箏演奏者或者作曲家來說,豐富曲目庫都是對未來的發展前景有著重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王鈺婷(1992-),女,漢族,貴州貴陽人,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理論文學碩士。
J632.31
A
1672-5832(2016)09-01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