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贊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怒江傈僳族婚戀觀的變遷
姚永贊
(云南民族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怒江傈僳族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婚姻觀。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傳統的婚姻觀也有相應的變化,尤其是基督教傳入怒江地區以來,基督教的宗教婚姻觀念對傈僳族傳統的婚姻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基督教教義和傈僳族傳統倫理的交流與碰撞中,傈僳民族形成了世俗婚姻與宗教婚姻相融合的婚姻觀念和行為方式。
傈僳族;婚姻觀;基督教;變遷
傈僳族在云南省內分布廣泛,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他們的主要居住地,其余則分布在大理、楚雄、德宏、保山和麗江等地,也有一些散居在四川省的德昌、會東、鹽邊等地。傈僳族在新中國成立后,由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形態跨度比較大,社會發展還不太完善。總體來說,傈僳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不僅受封閉的地理環境的制約,而且也受到周邊漢民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市場經濟影響和現代化進程的沖擊。此外,基督教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自十九世紀初基督教傳入怒江地區后,便深刻影響著傈僳族的原始信仰和傳統的生活習慣。基督教會依據基督教教義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習俗制定的適合當地居民的教規和戒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傈僳族群眾的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本文試圖梳理一下怒江傈僳族的婚姻觀念的變遷。
婚姻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威廉·斯蒂芬斯認為婚姻是:社會合法的性結合;開始于一種公眾的宣傳;具有某種共同的思想潛能;明確的婚姻契約,詳細說明配偶之間,配偶和子女之間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價值觀重要組成部分,婚姻觀影響和制約著人們對于婚姻的態度,也影響到人們的擇偶標準以及對伴侶、子女、父母的態度和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穩定與幸福則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發展。故此,揭示傈僳族婚姻觀念的變遷具有重要的意義。
怒江傈僳族的傳統婚姻形式不僅有一夫一妻制,并且還有一夫多妻制、轉房婚、氏族內婚和家族內婚、包辦買賣婚姻等多種婚姻形式。
傈僳族一夫多妻制的婚姻形式的存在的原因是由于妻子不能生育,丈夫需要再娶以傳宗接代,或是男人在外做生意,因而另立家室。前一種情況必須經過妻子同意,且由妻子帶領丈夫相親。婚后,前妻后妻分家而居,家庭財務完全由前妻掌管,而后妻沒有經濟支配權和事務決策權。按照傳統,丈夫要送一塊布給妻子“遮羞”。轉房婚的存在是導致一夫多妻制存在的另一個原因。
傳統上,怒江傈僳族有轉房的習俗。轉房只能在同輩之間進行,并且要尊重女方的意見。即,丈夫死后,妻子可以轉嫁給丈夫的哥哥或者弟弟,而不能越代轉婚。無論丈夫的哥哥或弟弟是否已婚,都可以轉婚。假如家族之間沒有合適的轉婚的對象,那么妻子就可以再嫁,但是再嫁的彩禮要歸前夫的家族所有。
氏族內婚形式在建國前還一定程度上存在于怒江傈僳族地區。“他們的婚姻只禁止親兄妹之間通婚,就是同一祖父的兄弟姐妹都可以通婚。親屬間通婚,除近親外,男女的輩分不受限制,只要年齡相當就可以”。①同時,姑舅表親在怒江傈僳族中也相當盛行。傈僳族有姑舅聯姻的習俗,即,當舅舅家有年紀相當的兒子時,姑姑家的女兒要優先嫁給舅舅家的兒子。只有舅舅家沒有合適的兒子時,才可以嫁給外人。并且要經過舅舅的同意,并給予舅舅家一定的經濟補償。
怒江傈僳族也有搶婚和逃婚的習俗。在傳統的傈僳族婚戀形式中,青年男女有權利自由戀愛,但卻沒有權利自由結婚,結婚要服從父母的安排。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時并不符合青年男女的意愿,所以有些年輕人便會逃婚或搶婚。即使是這種婚姻形式,也需要議定禮金,給女方家聘禮。
史料記載,包辦買賣婚姻在怒江傈僳族頗為盛行。女方父母有時會指腹為婚,或替女兒選定婆家。“女方的父母會向男方家索要大量的彩禮。在這種意義上,女兒成了父母的“搖錢樹”。“其彩禮分為干牛,活牛兩種。干牛系以鍋、瓶、三腳等物抵充,每件即抵牛一頭。大致每次彩禮,活牛方七頭,干牛十余頭,布則二三件,豬、酒不一。……若男家貧困,其彩禮需賴親族贊助,尚不能一次交足,及至生兒育女,尚有不清者。”②由此可見當時的聘禮之高,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承擔的起,才會出現前述幾種婚姻形式。
由于怒江傈僳族的居住的地理環境相對比較封閉,較少的受到儒家的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故怒江傈僳族的戀愛觀比較自由,極少有儒家“男女授受不親”和“從一而終”等道德戒律的束縛。并且不受結婚與否的限制,即使是已婚,也可以自由戀愛。“傈僳社會中,男女接觸極為自由,各種男女之間的界限與束縛均少存在,故男女年事稍長,自由戀愛之事極為常見,即幼時訂婚而未結婚之男女仍可以自由戀愛。至已婚男女,仍有自由戀愛之情形,故傈僳社會中可謂婚前婚后之限制均少。”③
雖然傈僳族的戀愛觀念比較自由,但是對于訂婚還是相當地重視。在怒江傈僳族,不論是自由戀愛還是包辦婚姻,都需要通過媒人介紹,并經過正式的送聘儀式之后,才能算作訂婚。“菖屬夷人婚嫁,并不選擇卜婚。定婚早,有子之家,探見何戶有女,請媒人攜酒前往求親。女家不允,仍攜酒回。女家允許,媒人于女之父母兄弟姊妹,各敬酒一碗,即為訂婚,面商彩禮。傈僳風俗,不見許者,栽石于女家門前,以示不能別嫁之意。”④
訂親之后,雙方商量好結婚日期,通知親朋好友。舉行婚禮時,男方家置辦宴席,宴請男女兩方親戚和朋友。婚宴上大家除飲酒跳舞狂歡外,并無其他繁文縟節。除此之外,女方家也需要擺設筵席。“新娘出閣時,女方也吃喜酒,挑鍋莊,然后由接親者迎往男家。送親之男女數十人絡繹相隨。至男家則除歡宴外,尚飲酒跳舞,狂歡一日或三日(視其家境而定)。結婚時并無叩拜祖先、長輩、叩謝賓客之俗。”⑤
離婚在怒江傈僳族的傳統習俗中,是允許的。如果是男方提出離婚,那么女方獲得的彩禮不需要退回。并且男方要給女方一頭牛作為經濟賠償。假如是女方提出離婚,那么除了加倍退還彩禮,還要賠償一頭牛給男方。由于婦女在家庭中沒有權利支配經濟,沒有經濟實力來退還雙倍的彩禮給男方,所以,娘家同意后女方才可以提出離婚。一般情況下,只有女方娘家比較富裕,女方才會主動提出離婚。雙方離婚后,一切家庭財產歸男方所有,兒子也歸給男方。不過,女兒可以跟著女方走。
基督教認為,上帝在起初創造天地時就設立了婚姻。《創世紀》第二章就有上帝創造男女并婚配的記載。基督教認為神設立婚姻的目的在于:首先,是讓男女互敬互愛,侍奉上帝。其次,組建家庭來管理神所造就的天地萬物。再次,繁衍生息,孕育虔誠的后代。
同時,基督教認為婚姻是神配合的,人不可輕易分開。《馬可福音》10:6-9:“但從起初創造的時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既然如此,妻子不再是兩個人,乃是一體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婚姻除了讓人享受愛情的甜蜜,也讓他們彼此承擔責任和義務。
基督教是不主張離婚的,因為神在起初所設立的婚姻,是圣潔的婚姻,神所定的人們不可以分開。所以在《圣經》里,把離婚等同于淫亂。人若和妻子離婚就是犯奸淫,娶了被休的婦女也是犯奸淫。
近百年來,基督教在怒江傈僳族地區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基督教在已有的歷史積淀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基督教的倫理觀念,尤其是家庭婚姻觀念對傈僳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如前所述,怒江傈僳族傳統的包辦買賣婚姻及婚嫁儀式的聘禮相當多,而現在,由于基督教會不提倡“買賣婚姻”,便要求信徒在婚姻過程中不要給付大量的彩禮,只是象征性的給女方家人一些彩禮和給女方一些購買衣物的費用就可以。又,與傳統的由男女雙方來商議婚姻事務不同,基督教會逐漸成為婚姻中的第三方。婚姻需要由教會出面主持;正式的婚姻也必須在教堂進行,否則就會受到教會的懲罰。在傳統的婚禮彩禮去除后,父母不再過多的干涉女兒的婚戀行為,這也使得男方可以通過約定的方式得到妻子。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她已經不是作為聘禮的等價物而存在,而是作為家庭中重要的一極,不僅僅是作為附屬存在。因此,女性在婚姻家庭中地位的提升,是基督教信仰對于傳統傈僳族婚姻家庭觀念的影響之一。
在傳統傈僳族家庭中,由于女性地位比較低,沒有太多的經濟能力,故而離婚都是由男人提出。而現在由于女性的地位提升,也有女性提出離婚。但是基督教是禁止離婚的。如前所述,基督教認為婚姻由上帝設定,那么人不能分開。怒江傈僳族基督教會對于離婚的態度相當明確,即“勸和不勸離”。同時,也會對離婚設定一些懲罰,例如,對于再婚的人教會不會為之“帶信”;提出離婚的一方再婚后要去教會懺悔,否則就會被剝奪作為信徒的權利。此外,教會對私奔也是明令禁止的,私奔的男女雙方不能在教堂里舉行婚禮。
怒江傈僳族村寨以前普遍實行“公房”制,“各方各村都有,但不是專門修建,而是利用空房……十二歲以上的青年穿上褲子,無論男女都到公房住宿,不去公房,父母還認為沒有本事”;“群婚殘余表現在‘公房制’這一習俗,即十二歲以上青年男女,由父母替他們蓋一間小屋子,獨自去住,青年男女可以自由的談愛,直到正式結婚才停止這種放任的男女生活。”⑥這表明了傈僳族的性觀念比較寬松,男女青年可以在公房中任意選擇和交流。但是,當基督教在傈僳族傳播后,出現了新的社交觀念。教會一般不允許年輕人談戀愛,更不允許發生婚前性行為。基督教中對于性的教義教規約束著傈僳族社會,人們在信仰的前提下對傳統的回應,就產生了“中秋會”。這表明了傳統的相對寬松的性觀念在基督教的氛圍內仍然存在。雖然如此,年輕人對于婚前性行為的態度還是相當謹慎的,尤其是在基督教信徒內,他們認為婚前性行為會受到上帝的懲罰。而確實在圣經中也有記載,對淫亂的教徒進行管教,甚至有管教至死的。
基督教在怒江傈僳族傳播以來,因其所倡導的平等和睦、互敬互愛的婚姻家庭觀,對傈僳族人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基督教倫理和傈僳族傳統倫理的交融與碰撞中,傈僳族的倫理道德、婚戀觀念和本土基督教的教義教規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正是通過這種平衡的關系,使得基督教信仰和傈僳族社會制度之間有了更深層的契合。傈僳族的婚姻觀念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呈現出了宗教倫理和傳統倫理融合發展的趨勢。
注釋:
① 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編.傈僳族社會歷史調查.民族出版社.2009.9.
② 怒江州志辦公室整理.怒江舊志.怒新出(1998)字第02號:63.
③ 西南民族學院圖書館.云南傈僳族及貢山福貢社會調查報告,1986:87.
④ 怒江州志辦公室整理.怒江舊志.怒新出(1998)字第02號:133.
⑤ 西南民族學院圖書館.云南傈僳族及貢山福貢社會調查報告,1986:89.
⑥ 《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編.傈僳族社會歷史調查.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1] 盧成仁.基督教信仰中的社會性別構建:以怒江娃底傈僳人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5).
[2] 王光海.基督教婚姻觀—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J].天風,2008(4).
[3] 宋建峰.傈僳族女性信仰變遷與當代社會和諧[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12).
[4] 桂宇.怒江傈僳族女性的婚姻家庭角色變遷[J].學術探索,2014(5).
[5] 陳業強.傈僳族婚姻變遷研究(1949-2011年)—以怒江州福貢縣LW村為個案[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2(9).
[6] 怒江州志辦公室整理.怒江舊志[M].怒新出(1998)字第02號.
[7] 西南民族學院圖書館.云南傈僳族及貢山福貢社會調查報告[M],1986.
[8] 《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編.傈僳族社會歷史調查[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
[9] 云南省編輯委員會編.傈僳族社會歷史調查[M].民族出版社.2009.9.
[10] 中國基督教兩會.圣經[M].中國基督教兩會,2000.
姚永贊,男,漢,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倫理學。
K28
A
1672-5832(2016)09-01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