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玉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024)
中日兩國春節中的年神形象
彭金玉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024)
日本的傳統節日“年中行事”受中國傳統節日影響頗深,在日本的傳統節日里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但最初相似的因子因兩國所處的地域環境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在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繼承過程中會產生種種流變。本文從兩國的正月民俗信仰方面來分析中日兩國“年神形象”的差異及其原因。
年神形象;歲神;民俗差異;民俗傳承
1.1 中國的迎新習俗
中國地域廣闊,從北到南,迎接新年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這里簡單講幾項代表性的迎新內容。
吃團圓飯守歲。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貼春聯、貼福字、貼年畫。過年的時候,為祈禱來年的福氣、安康,人們會在門上、窗上貼一些喜氣的字畫。最普遍的是貼“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
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有王安石的《元日》為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就是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
1.2 日本正月活動的特色
“正月”在日本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日。稱之為日本的新年,以下是幾項代表性的習俗。
おせち料理類似于中國的年夜飯,是新年的時候吃的比較特別的料理,內容豐富色彩艷麗,而且對于盛盤和器皿等都有考究。日本的年夜飯除了讓人們一飽口福之外,還有以下兩個含意:一是一年之際對神的最初的供物;二是祈愿今后的一年事事如意。年夜飯中常會出現黑豆,豆類象征著健康,黑字表示整天干農活,引申出來就是祝愿身體健康好好勞動;還有魚子,是用鹽腌過的鯡魚子,象征多子多孫繁榮昌盛;蝦象征長壽,煮菜則象征著牢固和穩定的地位。
初詣指的是新年第一次去神社參拜。從一月一日到三日,是日本人參拜的集中日期。在新年里去神社參拜,祈禱新一年的吉祥和平安,是日本人民的一項傳統習俗,所以“初詣”幾乎成為了一項大型慶典,每年都有無數的人前往。據NHK1 月1 日的報道,2009年1 月1 日到3 日的三天時間里,有305萬人到明治神宮參拜,這一數字與往年基本持平。
比起中國的春節日本的正月會顯得些許冷清。在中國從農歷臘月二十三便正式揭開了春節的序幕,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置辦年貨,時不時的可以聽到爆竹的聲響,到處一片繁榮熱火的景象,到了除夕晚上過年的氣氛便達到了高潮,到了夜里凌晨突然鞭炮聲多了起來,彼此起伏,據說是因為年(怪獸)很怕爆竹于,是人們便在年將要降臨的除夕夜燃放爆竹將其驅趕走。在日本除夕夜沒有燃放爆竹的習慣,但會攜帶家人到寺廟里去聽取鐘聲。據說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日本有“四苦八苦”之說,源于佛教用語,說的是在生老病死這四苦的基礎上,再加上與親人生死別離之苦、與仇人遭遇之苦、欲望不得實現之苦、過于在乎身心感受之苦,”因為苦在日本在日語里的發音與阿拉伯數字九的發音相同,民間百姓便想出這樣一個算式:49+89,其和是108。鐘聲響一百下正代表著這一百零八種煩惱。[3]聽了鐘聲的人便會忘卻煩惱,新年新氣象。日本的正月不會燃放鞭炮,特便是在除夕夜里更要保持安靜,據說是因為除夕夜里年神會降臨家家戶戶,人們害怕嘈鬧會打擾到神靈,從中日兩國正月的氛圍的差異來講也能體現兩國年神形象的迥異。
在日本正月的第一天,人們進行新年的第一次參拜后參觀神宮。新年伊始,按照日本的傳統習慣,日本國民會到神社、寺廟,感謝過去的一年祈求新的一年諸事順利、平安幸福。除夕夜半,一般會到自己所信仰的神社寺廟祭祀歲德神(年神)和氏神(一般指自己的祖先),值得注意的是,“歲德神每年都會改變所居的方位,所以,稱到當年歲德神所在的方位的寺祭祀,為‘惠方詣’”。中國也有類似的迎喜神的說法,古代中國在除夕或正月初五張貼財神畫像,焚香供果,擺魚肉三牲,迎接財神。迎喜神,即迎接喜慶吉祥。[4]河北《張北縣志》稱:“賀年后,視本日喜神所在何方,騎馬將全村馬匹向喜神方向驅馳,謂之‘迎喜神’”。這種“迎喜神“和日本的“惠方詣”也許有某種關聯。中國過年除了祭拜財神、灶神、祖先之外,還要祭拜天神,在中國天神和日本年神的形象相似,給人們帶來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結語
在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感受到我國傳統節日的淡化。與此同時,各種洋節日卻開始在城市大行其道,大有蓋過傳統節日之氣勢。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筆者認為,傳統節日及其節日文化是“嵌入”在社會結構中的,它源于中國農業社會,隨著中國傳統農業社會逐漸轉型到現代工業社會,傳統節日及其節日文化的淡化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為此,真正導致當前傳統節日及節日文化淡化的因素是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
中日兩國是東方的兩個舉足輕重的大國,他們在近代都面臨空前的民族危機,為了挽救局勢兩國的有志之士都做出了努力。隨著現代化的進展各國的文化越來越開放,越是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所以在以發展為主題的經濟大潮下,我們必須堅守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文化保證,為經濟競爭提供文化軟實力。我們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最終實現中國夢。
[1] 劉明,鷲尾紀吉(日)《中國と日本の正月行事》[M].扶桑社文庫,2000,(1).
[2] 陳茗《日本的年中行事》[J].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18).
[3] 村上健司編著『妖怪事典』[M]毎日新聞社,2000,(24).
[4] 三井寺「いのりの原景」[M]新潮文庫,2007年,(15).
[5] 馬興國 《人、神、鬼的勾通—中日正月習俗異同析》[J].文化報,2006,(3)
彭金玉(1990—),女,漢,河南洛陽,碩士,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研究方向:日本文學。
J026
A
1672-5832(2016)09-02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