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的用益物權"/>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銀嬌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自然資源使用權
——修正的用益物權
李銀嬌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我國《物權法》將部分自然資源使用權納入“用益物權”范疇,但是有些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卻并不符合傳統用益物權的權利特征,學者們對此也持不同的觀點,有的主張其為“準用益物權”,而有些學者主張其為“準物權”,等等。筆者認為,結合刑法犯罪構成要件中的修正構成要件理論,可以將自然資源使用權稱為“修正的用益物權”。
物權法;用益物權;權利客體;消耗物
基于我國的社會制度和基本國情,我國的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為國家或集體,個人、單位只能擁有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但是,因為自然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在其所有權和使用權分離的狀態下,學者們對于自然資源使用權的法律屬性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我國《物權法》在第三編用益物權中規定了國家所有及集體所有的或者是國家所有集體使用的自然資源,個人、單位可以依法占有、使用和收益。并在其后的一百二十二條和一百二十三條中,分別將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養殖權和捕撈權。
《物權法》雖然將上述海域使用權、采礦權、養殖權等自然資源使用權納入用益物權體系,對其進行法律保護,但是卻沒有進一步明確地使用自然資源用益物權這一名稱。所以,對于自然資源使用權的權利屬性,理論界便出現了不同的學說。如“特許物權說”、“準用益物權說”、“準物權說”等等。當然,也有學者自然中資源使用權并不屬于用益物權,因為其不符合用益物權的權利主體、客體、內容等方面的特性,如廈門大學的金海統教授。
史尚寬先生在其《物權法論》一書中指出:用益物權是指“以物之使用、收益為標的之他物權,即系就物之實體,利用其物,以其使用價值之取得為目的至權利。”有上述定義可以明確用益物權是他物權,用益物權人享有對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與所有權相比,用益物權注重的是物的使用價值。我國物權法體系中傳統的典型的用益物權如地役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
用益物權主要具有以下特性:
首先,在權利內容上,用益物權是一種定限物權,用益物權人的權利范圍為對物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用益物權人在用益物權消滅后,應保證所有權人對物的各項權能不因自己在用益物權存續期間的占有、使用、收益而有所減損。也即是說,用益物權人不想有對標的物的處分權能。
其次,在權利客體上,一般情況下,用益物權的客體僅限于不動產。臺灣學者王澤鑒先生在《用益物權·占有》藝術中就明確寫道“用益物權的標的物僅以不動產為限。于動產不得成立用益物權”。但是,我國《物權法》卻將動產也納入到了用益物權的權利客體范圍。然而,在物權法第三編所明確規定的用益物權種類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建設用地使用權還是宅基地使用權抑或是土地承包經營權、地役權等,其客體均是不動產。
再次,在權利主體上,用益物權的權利主體是標的物所有權人以外的單位和個人。用益物權是對他人所有之物所享有的權利,所有權人擁有對物的所有權,可以完全享有該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能,無需再在自己的物上給自己設立一個用益物權。
自然資源使用權是指為了自然資源的有效和可持續利用,使用權人在依法取得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的批準后,所擁有的對自然資源使用收益的權利。
通過上述定義,結合各單行法關于不同自然中資源使用去的規定,我們可以得出自然資源的如下特征:
3.1 在權利內容上,與傳統的典型的用益物權不同,自然資源使用權的內容絕大部分都包含了權利人對物的處分。如狩獵權中,權利人狩取獵物后,可以依法將其進行轉讓或者對其進行事實上的處分。
3.2 在權利客體上,典型的用益物權的權利客體為特定的不可消耗物,如土地、房屋等,但是,部分自然資源的使用權客體確是可消耗物,如采礦權、狩獵權等。
3.3 在權利主體上,因為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人是國家和集體,而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集體所有即集體成員共同把所有。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然資源的最終所有權人。但是同時,我們也可以成為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人。
但是,與典型的用益物權的上述不同,是由自然資源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依采礦權為例,權利人對礦山的使用就是對該礦山進行開采,而對礦山所擁有的收益就是取得開采的礦產的所有權。所以,從中合格方面來講,自然資源使用權并未超出用益物權的權利范圍。
在我國刑法中,以犯罪構成的形態為標準犯罪構成被分為基本的犯罪構成和修正的犯罪構成。基本的犯罪構成是指符合刑法條文規定的某一犯罪的完成形態的犯罪構成。修正的犯罪構成是刑法總則性條文以基本的犯罪構成為基礎并對之加以修正而就共犯、預備犯、未遂犯、中止犯等所規定的犯罪構成。換言之,基本犯罪構成規定的是常態下的犯罪構成,而修正的犯罪構成則是對一些非常態的或者說特殊的犯罪形態規定的犯罪構成,是對基本的犯罪構成的一種修正,以適應不同犯罪行為的不同形態。
同理,自然資源因其本身的特性與其他用益物權的客體、主體等雖有不同之處,但并非完全不同,在用益物權的基本屬性方面還是具有共同性的,所以,筆者認為,對于自然資源使用權的法律屬性的定性,完全可以借鑒刑法構成要件理論中的修正的要成要件,而將相關的自然資源使用權如采礦權、海域使用權、養殖權、狩獵權等稱為“修正的用益物權”。
“用益物權”明確了自然資源使用權的權利性質,“修正”表明了自然資源使用權與傳統的用益物權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樣,用“修正的用益物權”來統一對自然資源使用權進行稱呼,一方面,能準確界定自然資源使用的權利屬性并表明其與傳統的典型的用益物權之間不同,突顯自然資源使用權作為用益物權所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又可以與刑法的犯罪構成理論之間保持一定的相通性,很好地體現出不同部門法之間的協調性。因此,筆者將各單行法中規定的自然資源使用權統稱為“修正的用益物權”在當前的環境中是最合適的。
[1] 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38
[2] 王澤鑒.用益物權·占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118
[3] 肖衛.自然資源使用權若干問題探討[J].法學界.2006(4)
[4] 譚向陽.自然資源使用權性質探討[J].人民論壇.2013(17)
李銀嬌(1991.05-),女,漢族,河南許昌人,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方向:刑法與環境資源保護法方向。
D913
A
1672-5832(2016)09-0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