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宇賀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社會工作中專業關系的雙重關系
鄭宇賀
(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倫理是社會工作中的重要議題。在實務領域中,當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不單是兩者之間的專業關系,而產生了朋友、雇主、師生、商業伙伴甚至性伙伴等關系的時候,他就陷入了雙重關系的困境。文章從美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歷次修訂對此的限制入手,完整介紹雙重關系的定義與分類,并提出處理雙重關系的辦法與建議。
雙重關系;社會工作;倫理困境
在機構中,社會工作者既是一名專業社會工作人員,也是一名機構工作人員。當社會工作者所在機構的政策、程序、規章制度或行政命令要求他們從事不符合社會工作倫理守則的實務工作的時候,社會工作者會陷入到雙重身份帶來的倫理困境。這種雙重身份將導致社會工作者在“以服務對象為本”和“以機構為本”之間進行抉擇,產生社會工作目標與機構目標相互矛盾的現象,而社會工作專業目標受科層制目標的影響,使“社會工作目標常取決于機構政策而非案主的需求”。
當社會工作者與案主之間涉及其他關系,例如社會工作者與朋友、雇主、老師、商業伙伴、家庭成員或性伴侶等關系,那么這就成為了雙重關系;無論第二種關系是發生在社會工作者和案主之間專業關系的之前、之中還是之后,社會工作者都會涉入雙重關系。雙重關系的分類能夠很好地幫助社會工作者來識別雙重關系并避免潛在的困境及對案主利益侵害的發生。學者卡格爾將雙重關系分為涉及性的雙重關系與不涉及性的雙重關系。美國社會工作協會主席雷默的分類比較全面詳細。他注意到在雙重關系中存在著5個主要的主題:親密關系、追求個人利益、情感和依靠的需要、利他性的表示、未曾預料的境遇。
雙重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給案主帶來益處,但在社會工作過程中也有以下的諸多弊端:首先,雙重關系侵害并扭曲了專業助人關系的本質,當社會工作者同時又是案主的情人、客戶、摯友、雇主或其他角色,那么關鍵的專業關系就會發生異化;其次,雙重關系會造成利益的沖突,使得社會工作者關注自身利益而缺乏專業判斷,雙重關系會使得社會工作者試圖滿足自己的需求,例如金錢的、甚至性的,進而令社會工作者失去應有的公正性和判斷力;再次,由于社會工作者對案主這樣一種專業關系,使得案主不可能在平等的狀態中和社會工作者維系第二種關系,否則就會導致案主必須為社會工作者的利益考慮,有時甚至不得不喪失自己的一些利益。
3.1 重新修訂《中國社工倫理守則》,明確社會工作者雙重身份
朱志強認為,社會工作專業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實踐,[1]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道德行為和倫理困境。現有的《中國社工倫理守則》在實務領域中無法發揮其指導作用,無法應對雙重身份給社會工作者帶來的倫理困境。所以,應參照歐美國家、港臺地區的社工倫理守則,結合我國國情和社工在本土處遇情況,制定理論依據充分、內容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結構完整的倫理價值觀、原則和標準及與時俱進的《中國社工倫理守則》迫在眉睫,[2]同時加強對機構和社會工作者的監察與支持是民政部門和社工協會的當務之急。
3.2 建立督導學習機制,重視對關于雙重身份的倫理研究
目前,需要中國社會工作者協會和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組織學術和實務社會工作者交叉合作,進行相關的倫理困境研究。
3.3 加強有關雙重身份的社工倫理教育,推動社工倫理的本土化
美國社會工作協會主席雷默認為,在社工專業教育中,價值觀和倫理教育是社會工作專業的生命線。王思斌認為,社會工作倫理教育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核心。另外,教學所用教材大都引自歐美著作,教材內容都是有關西方環境和文化背景下的知識和技巧,普遍缺乏具有本土特色的倫理教材。故我們必須正視現狀,選擇理論學習-實務訓練、教師垂范-學生自覺、個體反思-團體互幫、階段學習-終身學習相結合的“三位一體”的專業倫理教育模式。[3]強化學生樹立專業價值倫理是社會工作的靈魂理念。在“以人為本、公平正義、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4]組織國內社工實務經驗豐富的學院派社工和實務派社工編著具有中國本土社工處遇的社工倫理教材,為學生提供與中國文化和環境相適應的倫理教材,通過足夠的實務倫理訓練,掌握處理倫理困境的方法和技巧。
3.4 社會工作者掌握正確處理“雙重身份”的基本原則
為了避免社工自己落入雙重身份帶來的倫理困境中,社會工作者應遵守6項基本原則:①認清雙重身份的性質,掌握紓解倫理困境的知識;②知曉潛在或現實的機構利益、服務對象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沖突;③明確以服務對象利益為本的倫理責任,把服務對象的利益放在首位;④減少個人個體性和社會結構性對服務對象造成的不利影響,為服務對象賦權并滿足其需要;[5]⑤與同事和組織一起尋找解構再建構雙重身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⑥閱讀《社工倫理守則》、《倫理準則篩查方法》和《倫理原則篩查方法》,尋找有助于幫助自身處置雙重身份的條款。
總之,出臺健全完善的《中國社會工作倫理守則》,推進社會工作倫理本土化的研究和應用,重視社工倫理教育,致力于促成符合社會工作價值倫理的規章制度,合理定位政府角色和作用,創新和諧社會管理體制,掌握處置雙重身份的倫理原則,平衡道德實踐和政治實踐的天平,才能更好地處理解決雙重身份在本土社會工作場域和服務對象中出現的實務困境和難題。
[1] 黃耀明.社會工作本土化與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 張莉萍,范志挺,黃晶晶.建構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體系的思考[J].社會工作,2004(7):26-28.
[3] 羅肖泉.社會工作倫理教育的模式與目標[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00-104.
[4] 何歷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社會工作倫理之建構[J].浙江學刊,2012(4):114-121.
[5] 雷杰.反壓迫社會工作[J].中國社會工作,2013(12):50-52.
鄭宇賀(1991—),男,漢族,吉林長春人,法學碩士,長春工業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研究方向:家庭社會工作。
C916
A
1672-5832(2016)09-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