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玉
(青島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教育中的人文關懷初探
劉凱玉
(青島大學 山東 青島 266000)
對于“什么是人”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對此有著不同的理解。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到過“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那人與動物又是一種怎樣的區別,最重要的區別之一是人還是具有感情和思維的一種生物,而且人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感需求能動的對社會進行改造,使其符合自己內心的需要,對于不符合自己內心情感需求的情境,可以回避,對于符合自己內心傾向的情境,可以通過自身的完善,獲取所得。而動物只能被動的在一定情況下,滿足自己最低級的生理需要,在不利于自己生存的情境中,卻不能能動性地做出一定的行為對所處環境進行有益的改善。所以,教育中應該具備應有的人文關懷,主要包括教育要回歸人的本質;教育應存有人文主義色彩。
語言;生命;人文
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的活動,把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逐步變成社會學意義上的人,把一個相對無知、相對無能的人培養成有能力,能夠適應社會的人,最重要的是教育應該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同時還要有旺盛的求知欲、創新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教育的理想狀態是“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有意義的教育生活”。其實質是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能夠享受學習的過程、自由探索的過程以及自己心靈完整釋放的過程,使自己擁有更大的成長空間,讓整個生命充滿活力。教育應該把人看作一個目標,而不是一種工具,當前的教育過于成人化,過于規范化,也過于功利化,兒童就應該有兒童的樣子,要順應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自由發展的規律,這樣,兒童才能成為兒童。
教育學的理論和實踐主要是圍繞“人”來進行的,我們通常說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有情感、有思想、有靈魂的學生,而不是隨意可以控制的動物或者機器。從這一角度來說,對于什么是人的探討對教育學學科的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人本身是有生命的,有自己內心的獨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因此,教師教育兒童的過程中,應該時刻意識到這個問題,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強制性的灌輸給兒童,抑或強迫兒童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從事的活動,只有兒童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的時候,他才會主動的、自發地去完成一件事情。由此,歷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哲學家盧梭提出了自然主義的教育思想,這恰恰體現了他對兒童個性的尊重:杜威也指出要尊重兒童的生活,尊重兒童的興趣。兩者的教育思想都集中體現了教育要回到人的本身,回歸人的需要,回歸人的本質。
教育要培養人才,就必須研究生命,意味著我們并不試圖教它,相反,我們樂意向它學習,我們向活生生的有機體學習,了解人的本質和需要時,我們才能開始學會如何滿足它他們。①
在現代教育的過程中,經常提到的一種教育方式就是灌輸教育,為了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一股腦的傾倒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記筆記,思路不停的跟著教師的節奏環行,學生就像一臺機器一樣時刻不停的運轉,輸出的成品是一份份試卷上鮮紅的成績,如果產品不合格,需要返回重新制作,機器重新運轉,直至產品合格為止。在這樣的一種教學過程中,不知道學生是否還能擁有自己的獨立思想,是否還能留存自己追求知識的那份美好情感,學習本該是一種快樂的積極體驗,是一種自覺的獲取知識的充實過程,如果強迫其接受內心本來就抵觸的一些知識,那么結果必然適得其反。在學習過程中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的學生是難能可貴的,眾所周知,許多現代技術的發明都凝結著發明者對周圍所處壞境的細微觀察,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思考,針對求知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能通過自己獨立的思索發出疑問,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我認為這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完成的偉大使命,如果在受教的過程中,好奇心被漸漸磨平,求知欲大打折扣,創造欲漸漸迷失,思維的運轉僅僅局限于教師的言語傳授,那么,顯而易見,這并不是一種成功的教育,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在吸收知識精華的基礎上保留自己獨特的個性,保留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因為人不同于動物。
語言的使用是人與動物的區別之一,語言是思想的工具。②提到語言一詞,不得不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修習的語文學科,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并存的一門學科,然而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語文的工具性的地位遠遠超出所該具有的人文性地位,在應試教育的語文課堂上,一方面充斥填鴨式的說教灌輸,一方面死記硬背依然是硬道理。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被簡化成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主題表達”,作文考試更是機械化、程式化,答案是標準化的,錯一個字,少一個字可能都不得分。
曾經看到過來自我國著名作家周國平的自述的文章,文中提到,他的文章經常被用作語文考試測試的卷子,曾經有一個學生拿著考卷就是自己的文章讓他自己做一做,最后按標準答案評分剛剛及格,學生很高興,因為得分比他還低。看完以后不禁令人唏噓不已。語文應該通過閱讀產生對母語的熱愛,能夠通過語言的傳輸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對語言有一種敬畏之心。然而現實的語文教學距離語文學習的初衷相差甚遠,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實現語文學科的情感價值,依然是我們在教育探索過程中值得探討的一項重要課題。
教育的問題是長久以來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然而問題的解決不僅僅需要學校一方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需要社會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近些年,也有一些教育人士看到當下中國的教育弊端憤然離開學校,根據自己內心描繪的教育圖景,辦自己構想中的教育,然而現實的殘酷性可想而知,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要想博得眾多人的理解,勢必要進行深層的改革,教育改革之路任重道遠,但是正如博爾諾夫所言:總是存在著一種旨在消滅所有秩序的破壞,如果人類不喪失信心,就需要具有那些基本的信任和渴望的力量。心中存有教育的理想,教育就有重生的希望。
注釋:
① 瑪利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馬榮根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② 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1] 瑪利亞·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馬榮根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博爾諾夫.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劉凱玉(1990-),女,漢族,山東萊蕪人,碩士研究生,青島大學,教育學原理。
G632
A
1672-5832(2016)09-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