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ces
從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不同看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譯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Patterns
李 同
(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隨著經濟全球化,“一帶一路”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走出去”。而因為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不同,文化傳播受到阻礙。研究東西方思維模式差異有助于更好的做中國傳統文化的英譯。
東西方思維模式;差異;中國傳統文化
人們普遍認為翻譯是不同語言的轉換活動。文化決定人們的思維,思維影響人類的語言,因此,翻譯也是不同思維模式的轉換,不同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際涉及兩種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民族語言。文化對語言的特殊語義成份和語言的結構模式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語言的詞匯是文化信息的積淀,各民族的文化觀、價值觀等文化的各個層面均反映于各自的詞匯系統中,并形成帶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內涵的文化詞匯。由于負載著特殊的民族文化內涵,文化詞匯往往構成了作為跨文化交際行為的翻譯中的難點,甚至成為信息傳遞的障礙。本文擬從跨文化交際中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不同角度出發,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翻譯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探尋不同思維模式的契合點,討論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播時應注意的問題。
2.1 意合與形合
“奈達提到,就漢語與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意合與形合的對比。所謂意合,指的是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子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組詞造句中完全依據邏輯和動作發生的時間先后決定詞語和分句的排列順序?!敝袊苋寮液偷澜痰乃枷胗绊?,追求“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因此漢語以意合為主,而英語的句子是顯性表達,組合程式嚴謹規范,結構完整,形式對應,以形統神,借助關聯詞和各種表示形式關系的成分來傳達信息,實現語義邏輯關系。
2.2 形象與抽象
“東方的思維特征具有較強的形象性。它的一大特點是在思維的過程中必須借助具體的形象”。漢字的象形文字及古人創造漢字的方法和規律,極大地體現了漢民族形象思維的特點。另外,漢語中的許多詞語都是含有形象的比喻,如: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等。而且,“中國古代哲學、儒家經典和許多文學作品都是觀物取象,立象取意,以意明義”,也就是用形象比喻來說明道理。而西方更多地使用抽象思維來分析問題和事物。西方的哲學家往往愿意探索事物的本質規律,通過建立嚴密、精確的規則或系統,使其理論體系化,形成以邏輯推理為主要形式的抽象思維方式。
2.3 主體與客體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別還表現在對天人關系的認識上。“天人合一”、“萬物皆備于我”,和“人為宇宙主體”,表明了在漢人的思想中,關于人和自然的關系,人是主導的,有一種主體意識。這和漢人的主體思維模式是一致的?!爸袊鴤鹘y哲學思想講求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的渾然一體,對思維的主體與客體沒有嚴格的區分,只要認識了自身,就認識了自然和世界。漢民族的思維往往以人為中心來觀察、分析、推理和研究事物,認為只有人能發出有意識的行為?!倍鞣轿幕瘎t以物本為主體,偏重于對自然客體的觀察和研究,強調客觀事物對人的作用和影響。他們的客體意識反映在語言結構上主要表現為用物稱名詞和it做主語。而在漢語中,作主語的都是人,東方的主體思維決定了人是實施者,只有人才能發出這樣的動作。但英語中的主語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視不同的側重點和上下文的連貫要求而定。
中國傳統文化在悠悠五千年歷史中孕育而生。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新時期國家“一帶一路”政策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逐漸“走出去”,在向世界傳播中國的文化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世界友人接受中國的文化。而因為東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為了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下面將舉例說明在英譯中國傳統文化時應注意的問題。
3.1 漢語的意合與英語的形合
原文:封閉的四合院形式被繼承下來,說明它比較符合北京的地域特點。北京古城本來的規模就很大,人員流動性強,南北交匯,在這八方通衢的世界里居住,安全是必須考慮的。四合院院墻堅固、大門緊鎖以及高高吊在上面的窗戶都說明,這里面有安全方面的考慮。
譯文:The closed courtyard style was inheri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it well suited the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ea.Beijing,as a large city and a transport hub,had a large population of migrant people.Safety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had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And the courtyard,with its high strong walls,locked gates and high windows,well served this purpose.
原文是有關北京四合院的一個段落,其中描寫北京的古城,“規模就很大,人員流動性強,南北交匯,八方通衢”等特點是明顯的散句,但是簡潔明了,體現了漢語的意合,而英文重形合,我們不能完全按照原文的順序進行翻譯?!耙幠:艽?,人員流動性強,南北交匯,八方通衢”整合為:as a large city and a transport hub,had a large population of migrant people。譯文將原文的第一句話的兩個短句合并為一個句子,后面北京城的特點用作為定語,這樣整個段落的句子結構就很清楚明了。體現了英語的形合。
3.2 漢語的形象與英文的抽象
原文:如一種被稱為少林童子功的絕活,至今還為武術界所稱道。這套徒手武術包括被稱為羅漢睡覺、童子拜觀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等多種招式。
譯文:Shaolin children’s kung fu is a superb skill highly acclaimed by martial arts practitioners.This martial art includes many movements and postures,such as “arhat sleeping”,“child worshiping Guanyin”,“child worshiping Buddha”,etc.
原文是描述中國功夫的一個段落。這些武術的招式“羅漢睡覺,童子拜觀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都體現了中文的形象。而在英文中,沒有相應的對照,所以參考譯文只是給了“arhat sleeping,child worshiping Guanyin,child worshiping Buddha”,后面用了等代替。漢語的表達很形象,而英語中,除非是對于中國文化的狂熱愛好者,否則沒有必要完全翻出。一是因為會很啰嗦,而是全部譯出外國人也很難理解,只是了解中國文化,列舉幾個就可以。當然,如果這一段是作為考試題,學生就要動動腦筋,好好把握。
3.3 漢語的主體思維與英語的客體思維
原文:王羲之最著名的書法作品是《蘭亭序》,寫于公元353年,王羲之邀集了41位親朋好友去鄉間野游。他們坐在蜿蜒的溪水旁野餐,任小小的酒杯順溪水漂流而下,酒杯停下之處,則其前之人就需吟詩一首。寫不出詩就要罰飲杯中之酒。天黑時有26人總計作詩35首。自然也喝了很多的酒。
譯文:Wang Xizhi’s most celebrated piece of calligraphy is Lan Ting Xu(the prelude of the Orchid Pavilion).This was written in 353 AD,when the calligrapher and a group of 41 relatives and friends were on an outing in the countryside.The picnickers sat by the two sides of a meandering stream.Little cups of wine were then floated downstream.When a cup stopped in front of anyone,that person was required to compose a poem.Those who failed to do so were made to drink the wine as forfeit.At the end of the day,26 of the picnickers had to compose a total of 35 poems.Much wine had also been consumed in the process.
原文是描述關于王羲之以及蘭亭集序,這一段只要是描寫創作的過程,好多都是人作為主語,而參考譯文中很明顯是改變人稱,用物或代詞做主語。使用被動,“this was…,little cups of wine were…,much wine had also been…”這種人稱的轉換更符合英語的習慣表達,更有利于外國人接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探索東西方思維模式的不同,更有利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盡量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使譯入語的表達更符合使用習慣,提高翻譯質量。更大限度達到準確,自然,流暢。
[1] 瞿平,賀麗琪.東西方思維模式差異在翻譯中的視點轉換[J].黑龍江教育學院院報,2009.
[2] 易立新.英漢文字體系與中西方思維方式對比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
[3] 申小龍.漢語言文化特征探析[G].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 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has produced the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and the influence of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olicy,more and more China culture is “going out”.Whil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hought patterns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hindered.The study of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contribut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astern and western thinking patterns; differ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315
A
1672-5832(2016)09-02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