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軍
【摘要】目的 分析顱內動脈瘤實施血管內治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對照組35例與試驗組45例,對照組實施顯微手術;試驗組實施血管內介入治療。觀察兩組療效,比較并發癥和腫瘤復發情況。結果 試驗組恢復良好比例為88.9%,高于對照組的68.6%,重度殘疾比例為2.2%,低于對照組的17.1%;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6.7%、2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療效優于顯微手術,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促進功能恢復,值得推廣。
【關鍵詞】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5.0.02
顱內動脈瘤屬于常見的腦血管病變,表現為腦血管瘤樣突起,是導致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該疾病在40~60歲的女性群體中發病率高,如不及時診療會威脅生命健康[1]。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血管內介入手術治療在臨床上的應用普遍,相比于常規開顱手術表現出諸多優勢。本文對我院收治的80例患者進行研究,探討了血管內治療的方法和效果,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價值。詳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顱內動脈瘤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手術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35例與試驗組45例。對照組中,男16例(45.7%),女19例(54.3%);年齡23~75歲,平均年齡(47.3±2.5)歲;Hunt-Hess分級:Ⅰ級6例、Ⅱ級10例、Ⅲ級13例、Ⅳ級4例、Ⅴ級2例。試驗組中,男20例(44.4%),女25例(55.6%);年齡20~74歲,平均年齡(46.8±3.1)歲;Hunt-Hess分級:Ⅰ級8例、Ⅱ級12例、Ⅲ級16例、Ⅳ級6例、Ⅴ級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依據《惡性腫瘤介入治療學》,患者經顱腦CT或MRI檢查、血管造影檢查后確診,滿足手術指征;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情且自愿參與,能夠積極配合醫師操作。(2)排除標準:合并其它腦血管疾病患者,心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實施顯微手術,患者術前進行顱腦CT檢查、血管造影檢查,明確腫瘤的位置、大小、數量,從而制定合適的手術方案。35例患者中,采用腫瘤切除術9例,經瘤頸夾閉術24例,瘤頸夾閉術+顱內血腫清除術2例。按照發病時間,顱腦出血72 h以內手術26例,10天以內手術6例,10天以上手術3例。
1.3.2 試驗組
實施血管內介入治療,術前準備工作同對照組一致。45例患者中,采用彈簧圈栓塞治療24例,彈簧圈+支架輔助治療11例,載瘤動脈閉塞術8例,球囊輔助治療2例。按照發病時間,顱腦出血72 h以內手術31例,10天以內手術10例,10天以上手術4例。
1.4 觀察指標
(1)觀察療效,依據GOS評分量表進行判定[2]:恢復良好:患者生活恢復正常;輕度殘疾:患者能夠獨立生活,可以在保護下工作;重度殘疾:患者意識清醒,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顧;植物生存:患者僅有最小反應;死亡。(2)觀察術后并發癥情況,做好準確記錄,常見如精神癥狀、肢體癱瘓、功能障礙(嗅覺、語言)。(3)隨訪1年時間,通過腦血管造影復查了解腫瘤復發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18.0,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療效比較
結果顯示,試驗組恢復良好比例為88.9%,高于對照組的68.6%,重度殘疾比例為2.2%,低于對照組的17.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并發癥比較
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3例,發生率為6.7%;對照組共計發生9例,發生率為2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腫瘤復發比較
隨訪1年時間,實施腦血管造影復查,結果顯示43例試驗組患者復發2例,復發率為4.7%。33例對照組患者復發1例,復發率為3.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0.129,P=0.719)。
3 討 論
針對顱內動脈瘤的研究顯示,在腦血管事件中,該疾病發病率居于第三位,前兩者分別是腦血栓、高血壓性腦出血。就目前而言,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晰,除先天性因素以外,還和動脈硬化、創傷、感染等具有一定關聯。患者在顱內動脈破裂出血前,往往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因此不利于早期診斷并治療,致死率、致殘率較高。
在臨床治療上,選擇一種恢復快、預后好、復發率低的治療手段,成為醫師和患者共同關注的重點。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導管技術不斷發展,栓塞材料實現更新換代,血管內介入治療取得了顯著成效。和常規夾閉手術相比,血管內治療不開顱,不會和腦組織接觸,因此創傷小、痛苦輕,有利于縮短患者的恢復時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治療后恢復良好率為88.9%,重度殘疾僅為2.2%,均優于對照組的68.6%、17.1%,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分析認為,常規顯微手術的適應證如下:患者年齡小、全身狀況好;腫瘤位于腦動脈周圍支動脈、前循環動脈、寬留頸動脈等,或伴有腦內血腫;微導管無法到達病灶,或者血管內治療失敗患者;血管內介入治療的適應證如下:患者年齡大、全身狀況差;腫瘤位于后組循環動脈、海綿竇段頸內動脈,或多發性腫瘤;常規手術失敗患者。分析可知,應該綜合考慮患者的自身體質、動脈瘤類型、醫療水平,從而科學準確制定手術方案[3]。
文中隨訪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術后1年腫瘤復發率分別為4.7%、3.0%,對比差異不大,說明預后效果相當,安全性較高。但對于部分患者術后出現的精神癥狀、肢體癱瘓、功能障礙等現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不斷提高手術操作水平,鼓勵患者盡早開展語言、運動等功能鍛煉,從而改善生活質量。綜上所述,血管內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療效優于顯微手術,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促進功能恢復,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許崗勤,王子亮.顳前動脈動脈瘤的臨床特點及血管內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5,31(11):1118-1121.
[2] 康慧斌.兒童顱內動脈瘤的臨床特點和血管內治療[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5,31(06):544-547.
[3] 秦尚振.高級別顱內動脈瘤治療策略探討[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3,29(09):916-919.
本文編輯:徐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