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莉 焦芳錢(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福建廈門 361000)
?
體育人在廣場舞現象中的擔當研究①
雷玉莉 焦芳錢
(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 福建廈門 361000)
摘 要: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群眾的健身意識逐漸增強。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的深入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在此背景下,廣場舞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育健身活動,以其簡單易學、易于開展等特點,深受廣大中老年人群的喜愛并得以廣泛流行。然而廣場舞無序地發展也引發了種種社會矛盾,近年來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該文基于如上現狀,論述了廣場舞現象積極的社會意義,分析了現存問題和決絕路徑,并指出了體育人在這一形式下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
關鍵詞:體育人 廣場舞現象 擔當 研究
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廣場文化,這一因社會變遷而產生的文化現象已經愈發普遍。而作為廣場文化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的廣場舞,已逐漸成為城市鄉村一道新的風景。廣場舞幾乎遍布了全國每一個角落,成為一個時尚的潮流,呈現一派方興未艾之勢。廣場舞源于社會生活,產生于人民群眾中,在人口老齡化,老年人鍛煉條件相對匱乏的背景下,廣場舞因其鍛煉門檻低、簡單易學,容易開展的特點受到了廣大中老年人的追捧。廣場舞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但是其無序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問題,該文在肯定廣場舞社會價值的基礎上,指出了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決絕這些問題的路徑,并從體育人的角度出發,闡述了體育人在解決廣場舞發展問題中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
1.1 體育人概念界定
楊文軒、陳琦在《體育原理》一書中對“體育人”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體育人是指從事體育教學、傳播活動的工作者”;另一種說法是“體育人是指能夠以人體運動為基本手段促進人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人”。前一種說法從職業的角度進行定義的,后一種是從體育工作者的職責進行定義的。該文的體育人范指體育管理者,體育組織者、體育參與者。
1.2 廣場舞概念界定
究竟何謂廣場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給出一個確切的、權威的說法,不同的學者從不同側面對廣場舞的概念進行了探討。一般學者把廣場舞認為是舞蹈的形式之一,主要從功能,特點、目的、內容等角度來界定廣場舞。“歸納起來主要有幾種觀點:一是認為廣場舞是一種舞蹈類型。二是認為廣場舞蹈是一種舞蹈形式。三是認為廣場舞是一種社會活動,還有人認為廣場舞是一種社會現象”。筆者在遵循廣場舞是一種健身自娛活動并突出其本質的前提下,認為現代廣場舞是指人民群眾自發的,在廣場上進行的、統一的,以健身、自娛、交友為目,在音樂伴奏下的以舞蹈為載體的健身活動。
“根據聯合國規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人口總數 10%或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7%就稱其為老齡化國家”。“我國老齡工作委員會的調查顯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數量高達2.12億,占我國總人口數的15.5%,這遠超聯合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0%的老齡化社會標準”。我國社會呈現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加、老齡化程度逐步提高、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的發展趨勢。
中國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騰飛的還有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據統計,從1979—2008年,中國城鎮人口從1.72億增加到6.07億,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也從17.92%上升為45.68%”。城市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非農業為主的現代化城市型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城市化的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的人口遷移,粗略的說,“當80年代鄉鎮工業蓬勃興起時,有8千多萬的鄉村勞動力進入小城市務工;90年代大中城市發展時,有超過1億的農民工來到大中城市打工;進入新世紀以來,又有超過左右的農民因為失去土地而變為城鎮人口”。城市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預計到2050年,我國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0%。
人口老齡化帶來了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城市化的深入又產生了人口的聚集和文化融合的問題。老年人既有物質需求,也有精神追求。通過廣場舞運動,老年人既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又可以通過結交舞伴達到文化溝通交流的目的。可以說,老齡化和城市化,是廣場舞運動發展的時代背景。
3.1 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廣場舞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有三層含義。首先鍛煉了身體:居民通過參加廣場舞,可以很好地鍛煉身體,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有效地預防各種疾病。其次豐富了生活:廣場舞是一項集體活動,鍛煉身體的同時可以認識很多志同道合朋友,中老年人的活動就不再局限于打牌,搓麻將等無益于老年人健康的活動,豐富了居民的業余生活。最后陶冶了情操:廣場舞是一種人們追求藝術生活的表演形式,它可以豐富人們的情感,讓鍛煉者的身心都融入到舞蹈中,從而達到調節情緒,愉悅心情的目的。
為了對上面的假設進行驗證,下面通過改變UD00值的大小:分別取值為2 520 N、3 020 N、3 520 N、4 020 N,來仿真不同負載下通過活塞流量數值的大小(圖7)。
3.2 有利于緩解我國體育基礎設施匱乏的現狀
廣場舞形式和內容多樣,只要一塊場地和一臺音響就可以開展起來,并且活動都是自愿自發的組織,靈活性強。我國人口基數大,幅員遼闊,雖然體育場地已經基本覆蓋廣大城鄉地區,但是仍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的需求。“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2 m2,遠低于日、韓等國家平均水平”。并且存在沿海和內陸地區發展不均衡,體育場館服務專業隊多而社會開放程度低的問題。相比其他的健身項目,廣場舞對活動場所的要求很低,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基礎設施上的供求矛盾,為國家普及體育場館的建設爭取了時間。
3.3 能增進鄰里關系,和諧共處
城市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鄰里意識的淡化,很多小區的業主住了好幾年都不認識隔壁單元的鄰居是誰。厚厚的圍墻和冷冰冰的大門隔斷了本該和睦的鄰里關系。廣場舞是社區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廣場舞的多為同一小區或者臨近幾個小區的居民。通過廣場的交流和溝通,人們可以認識更多的鄰居,從而打破鋼筋水泥的陌生隔閡,增進鄰里關系,達到小區居民和諧共處的目的。
4.1 廣場舞的現存問題
4.2 廣場舞現存問題解決路徑分析
廣場舞擾民問題從表面上看是廣場舞參與者與周圍居民權利的矛盾,實際上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城市社區體育空間供需矛盾與治理的缺失,需要在未來的社區規劃中充分考慮留足體育空間,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矛盾;通過引入中間人協調,可以有效增加廣場舞團體與周邊居民的溝通交流,降低沖突發生的概率;繼續貫徹落實全民健身的基本國策,完善社區體育制度,嚴格篩選社會資本的介入,可以有效保障廣場舞運動的物質基礎。
5.1 加大體育設施建設力度,統籌規劃體育公共空間
廣場舞擾民的主要原因是體育公共空間管理的缺失,以及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與體育設施相對匱乏之間的矛盾。針對這一問題,體育人應當督促政府相關部門,在后續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體育鍛煉需求,合理規劃社區體育空間,加大和改善城市社區體育空間的供給;同時,加強城市社區體育空間的協同治理,合理引導城市居民的健身行為”。
5.2 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引入體育指導員
廣場舞之所以會引發如此尖銳的社會矛盾,一方面是由于供求關系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形式,無法及時地溝通處理問題,導致沖突升級、矛盾擴大。廣場舞參與者希望爭取自己健身和交誼的權利,其它社區居民則要保障自己不被侵擾的權利,此時體育人應該擔當起中間人的角色,引入體育指導員的概念,負責管理體育健身者,并協調與周圍民眾的關系。實踐證明,體育指導員在引導居民體育鍛煉,緩和社區矛盾中起到了很好地調節作用。
5.3 加強監督管理,將全民健身建設落到實處
自1995年我國實施全民健身以來,分別于1996年、2001年、2007年和2103年進行了4次全國范圍內的全民健身調查。“通過這4次調查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全民健身觀已經深入人心,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比例不斷增高,但是仍然存在可供全民健身的體育場地不足,全民健身實際管理路徑不力等問題”。體育人作為體育事業發展的主導,在落實全民健身建設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自己行使和監督的權利,多方面加大對社區體育設施和管理制度建設的資金投入,鼓勵目的純潔的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到體育文化活動中來。為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充足的物質保障。
綜上所述,伴隨著城市化的深入,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城市化問題和老齡問題已經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社會的方方面面,是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時期,廣場舞現象的出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廣場舞簡單易學,易于開展,具有可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緩解體育基礎設施匱乏現狀,促進交流增進鄰里關系的社會意義。同時針對廣場舞現存的擾民、組織無序、缺少資金的問題,體育人應該從加大基礎設計建設力度,緩解矛盾;建立健全管理體制,引入體育指導員協調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把全民健身建設落到實處等方面努力,肩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這樣才能讓廣場舞運動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趙軍輝,唐炎.全民健身的現實問題與發展建議[J].體育學刊,2015(1):45-50.
[2]郭偉.論廣場舞在推動城市化建設中的作用[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5(4):448-450.
[3]李璟.社會老齡背景下養老機構的多元化發展[J].人民論壇,2015(36):138-139.
中圖分類號:G8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3(c)-0111-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111
基金項目:①中央高校基金項目(20720140028)。
作者簡介:雷玉莉(1991,11—),女,畬族,福建古田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