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新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00)
?
淺析德國民事訴訟證據收集制度
任萬新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00)
摘要:證據的收集是證據制度中重要的一環,各國都對證據收集制度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德國也規定了比較完備的證據收集制度,通過淺析德國的證據收集制度,結合我國的證據收集現狀,思考我國的證據收集制度發展路徑。
關鍵詞:文書提出命令資訊請求權秘密特權
一、當事人收集證據制度
在德國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收集證據主要包括文書提出命令①和資訊請求權制度。文書提出命令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文書提出命令適用的對象是持有文書的當事人和第三人。其次,該文書提出命令都是基于實體法產生。再次,適用文書提出命令需要當事人充分了解自己所需的證據內容和所要證明的事實。最后,拒絕履行該義務一方需要承擔程序上對其不利的法律后果。這樣,既可以防止當事人對這一制度的濫用,損害別人的合法權益,也可以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資訊請求權的提出體現了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原理,這一制度的創設目的在于從實體法上擴大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途徑,對沒有任何法律關系的第三人也可以主張。但這一制度需要達到滿足相當性要件的程度,即當事人難以自行取得該證據但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能夠取得該證據,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要求證據持有的一方做出一定的行為從而實現資訊請求權。
另外,德國還規定了證明妨礙、當事人協助義務等規則來進一步規范了當事人證據收集制度。對于不予協助的主體,一般都是以不利益的方式予以制裁。通過這一系列的規定,提高了當事人收集調取證據和信息的可能性,使證據收集的過程更加通暢,對于集中審理模式的開展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二、法院依職權收集證據
德國民事訴訟法對法官依職權收集證據的情形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這一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對當事人主義的一種破壞,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通過這種規定,可以幫助當事人解決證據收集過程中憑借自己的力量不能收集證據的問題,解決了當事人收集證據與個別證據非公開性之間的矛盾,從客觀上有利于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順利進行,而且這類證據不需要雙方當事人進行質證而可以直接援用,從而既節約了訴訟時間,又不影響公正裁決。
三、證據收集的限制——秘密特權
證據的收集不是一個沒有限制的活動,某些證據的收集活動可能會侵害到法律所保護的公共利益,對這些證據的收集可能被認為是不合法的行為。這就是德國關于秘密特權②的規定。這一限制的規定主要是基于對法律所保護的利益與發現案件真實之間價值衡量的結果。秘密特權的范圍廣泛,涉及多方面的內容。通過這樣的限制,一方面可以使當事人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清楚自己的權限所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減少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從而實現程序的公平正義。
德國的這種證據收集模式的優勢在于即可以適當緩解當事人的證明負擔,又可以保證訴訟程序快捷有序。但在當事人主義的大背景下,法院收集證據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方式存在,是對當事人收集證據的一種補充,可以認為是在維護當事人主體地位的前提下,增強法院對事實認知能力的行為。
四、德國證據收集制度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基本上確立了當事人在證據收集中的主體地位及舉證不能時承擔不利訴訟后果的舉證責任,但沒有規定當事人如何收集證據的問題。當事人自行收集證據的行為缺乏完善的法律保障,在證據收集的過程中,難以得到證據持有方的配合,從而出現了嚴重的取證困難的問題,也就是說,雖然當事人有收集證據的權利,但具體行使這一權利時受到的障礙法律并未給予足夠妥善的安排。我國在強調當事人主體地位的同時,可以充分利用法院在證據收集中發揮的作用,這樣一來,既有利于充分保障當事人在訴訟中的主體地位,發揮當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能充分發揮法院作為國家公權力的權威力量。證據的主體內容仍然由當事人自行選擇,法官只是作為程序上的輔助力量提供必要的幫助,來保證程序的順利進行,為當事人收集證據提供“綠色通道”。但另一方面,針對我國的法治現狀,法官的作用過大會形成對當事人主義的破壞,所以在發揮法官作用的同時,要嚴格防止法官濫用自由裁量權,從而違背了這一制度的初衷,反而形成法官專斷的惡劣情形。
從我國的證據收集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對證據收集的限制沒有做出明確的規定,這樣一來,就存在著可能因收集證據而損害到國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從而不利于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我國的證據收集制度應當對于限制收集證據的情形進行明確的規定,對于可能危害到社會公共秩序、公序良俗,他人合法利益等方面的證據收集方式做出明確的界定并進行排除,從而確保證據收集制度的有序和公正。
最后,在我國的證據收集現狀中,當事人收集證據過程中,除了法院的協助,還需要對方當事人和第三人予以相應的配合,但從利害關系上來看,對方當事人和第三人主動配合收集證據多數可能是不利于己方訴訟請求的實現的,所以要求他們配合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德國的文書提出命令就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保障,借助文書提出命令,可以讓掌握文書的一方因畏懼法院公權力的權威力量,從而能夠及時準確的提供相應的證據。通過這一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實現個案中的公平正義,也能保障證據收集程序的順利進行,從而最終維護了司法權威,實現了司法公正。
注釋:
①文書提出命令是指取證的一方當事人向法院提出請求向持有證據的對方當事人或者第三人發出提供該證據的命令的制度
②秘密特權就是指基于維護特定人之間的信賴關系以及個人隱私和公共利益等的需要,允許有關人員拒絕提供證言和文書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李昕.德、日兩國民事證據收集制度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期
[2]劉曉宇.論我國民事訴訟證據收集制度的構建[D].南開大學.2010年
[3]王海霞.論民事訴訟中當事人證據收集權的保障[D].山東大學.2009年
[4]徐文文.民事訴訟當事人證據收集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圖分類號:DF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78-01
作者簡介:任萬新(1992-),女,漢族,山東德州人,西北政法大學民事訴訟法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