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志武
(黑龍江省北安市國土資源局,黑龍江 北安 164000)
?
當前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
韓志武
(黑龍江省北安市國土資源局,黑龍江 北安164000)
摘要:我國土地問題十分嚴峻,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文章從法律思維的角度,通過對我國現行土地管理工作體制與土地基本國情的分析,指出了當前我國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法律對策。
關鍵詞:土地管理;土地問題;法律對策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和載體的地位愈益重要,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為了科學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把土地的規劃、利用、保護、監督等各項活動納入法制軌道。這也是我國實施“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內容。
一、我國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公民法律意識不強,土地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導致違法用地現象嚴重。
公民土地憂患意識薄弱,對土地的緊張趨勢認識不足,法制觀念不強,沒有形成依法用地的良好社會風尚。同時,土地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規定過于原則化、可操作性差;而且地方土地管理部門隸屬于同級地方政府,地位不超脫,依法行政障礙多、難度大,執法水平不高,監管不力,導致非法占用、轉讓、出租、買賣土地,不按規定用途使用、超標用地、越權審批、閑置撂荒等違法現象嚴重。
(二)土地產權模糊,主體不明確。
城市土地產權不清,沒有明確的財產法人代表,國家土地所有權得不到實現,造成了事實上的土地地方或部門所有制。加之現行的土地收益分配政策是大部分甚至全部歸地方,小部分上繳中央,從而刺激了地方政府“多賣地、多受益”的短期行為。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權主體“虛置”,淡化了土地的公有制意識,集體所有權弱化,對土地的利用開發缺少統一的規劃和必要的管理,使土地的管理利用存在盲目濫用和掠奪式經營等短期行為。
(三)土地使用制度尚不完善。
目前,我國城市土地使用權確立了有償出讓原則,但由于歷史原因,行政劃撥無償使用土地的情況依然存在,導致城市土地使用制度“雙軌”并存,引發了征而不用、多征少用、好地劣用等現象,土地利用率低下,浪費嚴重。農村土地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按人口分配土地,土地經營權不能出賣,排斥了土地資源的流轉、集中,土地經營規模狹小破碎,阻礙了農業機械化大生產和規模經營,阻礙了農業的專業化和商品化。
(四)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滯后,利用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下。
1.城市土地利用規劃和管理滯后。各地熱衷于城市升格,縣改市和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大城市向“國際化大都市”發展,大搞“圈地”運動和形象工程,盲目上大廣場、大馬路,功能分區不科學、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現象突出。
2.農業用地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下降,土地退化嚴重。農村毀林開荒、過度開發等掠奪性經營,導致土地質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漬化等問題嚴重。
(五)缺乏有效的建設用地調控機制和農用地非農化的約束機制。
1.城鎮建設用地擴張過快,耕地大量流失。
2.農村非農建設用地嚴重超標,居民點與鄉鎮企業占用大量耕地。鄉鎮企業布局分散,爭相圈占大院,使用地規模至少增加1/3,造成大量土地浪費。
三、法律對策探究
(一)加強土地國情和法制教育,提高公民法律意識,樹立依法用地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觀念。
徹底打破舊的思想觀念,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觀念。培養公民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土地危機意識,增強國情、國策和法制觀念,提高法律意識,建立社會監督機制和自我約束的心理機制,形成依法用地的良好風氣。可基于我國每年6月25日的“土地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宜傳活動,營造強大的聲勢和社會輿論,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自覺貫徹執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二)建立健全土地法律法規體系,把土地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1.完善土地管理立法工作,使土地工作有法可依。
2.加強執法機構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管理。
(三)深化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用地約束機制。
1.堅持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確保國家對土地的集中管理。
2.樹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權威,深入貫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3.改革土地收益分配辦法,建立保護耕地的經濟制約體制。
(四)明確土地產權關系,減少土地浪費。
加強城市土地產權制度建設,明確土地所有權代表機構,實行財產法人代表制度,確保國家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和法律上得以實現。理順農村產權關系,強化集體統一管理職能,避免土地利用的無政府狀態,促進土地合理利用。有條件的地方可適度放開土地使用權流轉,試行土地合理流動,適當規模經營,促進土地的集約利用和機械化、專業化程度,減少土地的撂荒閑置現象,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
(五)完善土地使用制度,合理利用土地。
進一步完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加強土地市場建設,健全土地市場管理法規制度,完善土地市場功能,規范土地交易行為,依法公開供應土地,提高城市經營水平。大力推行公開拍賣和招標出讓方式,促進城市國有土地出讓方式的科學化、合理化、合法化;引入市場競爭機制,促進土地資源合理配置,優化城市用地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堅持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合理調整土地利用結構,規范農業用地,因地制宜,搞好退耕還林還牧工作,用養結合,防止耕地質量下降和水土流失。充分挖掘土地潛力,促進土地集約經營,確保土地財政收人盈余和土地利用結構合理,以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者的有機統一。
(六)嚴格控制非農用地,確保耕地占補平衡。
1.嚴格控制城鎮建設規模和建設用地審批制度。城鎮規模應實行集中統一的整體控制,合理規劃城市的用地規模和增長速度,科學功能分區,促進城市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進一步嚴格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加強閑置土地的再開發利用,盤活土地存量資產,提高土地利用率。
2.穩定耕地面積,嚴格農用地非農化約束機制。貫徹《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有關規定,把農用地轉為非農用地的權利集中統一到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實行兩級下達控制指標。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地力保養和環境保護制度;嚴格控制鄉鎮企業占地和農村居民點規模,減少耕地占用;嚴格執行耕地占用與開發復墾掛鉤制度,確保占補平衡,穩定耕地面積。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