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土地供需矛盾逐漸惡化,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在實行城鎮化、工業化發展中的一項重要阻礙。為了優化節約集約用地的實施效果,本文詳細分析節約集約用地的土地管理機制,為今后的相關工作提出政策性優化建議。
[關鍵詞]節約集約用地;土地管理;機制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3-0273-01
0.引言
土地供需的矛盾一直是我國的一項重要問題。2007年,我國的耕地面積為17億畝,根據2020年18億畝的耕地要求,每年可以征戰作為耕地用地的面積大約為200萬畝,這還無法達到建設用地需求面積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土地的使用方面仍然存在土地低效率使用、生態環境惡意破壞以及土地資源欠缺等現象。對此,研究節約集約用地環境之下的土地管理機制對于我國土地應用發展有著顯著的顯示意義。
1.節約集約用地的土地管理機制現狀
近些年,我國各個地方政府針對國家的政策發展需求,在推行土地資源的市場配比、探索節約集約用地的途徑等方面有了初步的成就[1]。
1.1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識更深層次強化,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基本完善
隨著國家政府提出節約集約用地的要求之后,各個地方政府對節約集約用地的重視度也在不斷提升[2]。在發展模式以及發展思路的抉擇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土地資源的影響因素。與此同時,節約集約用地制度也在不斷建立。在國家的相關建設用地標準的基礎上,許多地方等級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節約集約用地標準,從微觀、宏觀兩個層面上提出了全新的節約集約用地標準,構建了既有城鎮與農村居民點建設用地規劃控制標準,還有涵蓋工業建設項目在內的各種行業建設項目指標。
1.2 突出重點,提升節約集約用地工作質量
各個等級政府都將節約集約用地作為系統性的工作來對待,嚴格按照土地的使用整體規劃以及年度土地使用計劃進行整體性控制,在整體上,嚴格控制用地規模[3]。嚴格建設用地的審批管理,將節約集約用地的顯性方式真正落實到管理的實踐當中,并且嚴格執行;推動省級、市級項目建設的控制標準,強化對節約集約用地的微觀層次的管理;推行工業用地制度的落實,提升土地資源的市場分配效果。例如,甘肅省自從節約集約用地政策出臺之后,在整個省范圍內大規模實施了閑置土地清理工作,做到管理制度落實、清查摸底準確等工作要求。
1.3 節約集約用地獲得了明顯的收益
就目前的節約集約用地用地收益情況而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嚴格按照建設用地計劃指標[4]。例如,全國新增建設的用地計劃指標在2007年時,已經投入使用25萬公頃,占全國的計劃65%。在經過國務院批準之后,減低新增建設用地總共5600公頃,降低占用的耕地約3600公頃。這一數據也顯著說明用地制度的管理有明顯的成就;2、合理應用閑置土地。按照國家閑置土地的處理策略,各個地方政府強化了對閑置土地的處理力度以及清理及時性。例如,在山東省中,2012年以來,先后總共清理閑置土地1000余宗,面積達4000公頃。整個省連續三年盤活庫存建設土地占據整個建設用地供應量的一半以上;3、招拍掛出讓土地力度。經過招拍掛出讓土地的政策全面實施,我國土地市場的動態監測顯示,一年內以招拍掛的方式供應工業用地總共1.5萬公頃,同比增長7倍左右,占工業用地供應的15%。
2.節約集約用地的土地管理機制創新對策
2.1 強化土地使用整體規劃,合理布局
各個等級政府應當實施最為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并將其納入到各個等級政府的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編制以及土地使用總體規劃審批的項目之中,合理調和年度用地的計劃調配模式,深切落實保障國家、省級市級重點項目的建設,并鼓勵各個地方落實最為節約集約的用地制度[5]。及時完善各個等級土地的使用規劃編制,將城鄉建設的用地體系、增加的建設耕地規模以及人均城鎮工業用地作為管理性的新指標,并合理制定農村居民用電以及工業用電的邊界,從而構建一個土地節約集約使用的“反向約束機制”。
2.2 建立建設用地普查評價制度以及節約集約用地考核體系
各個等級的政府應當將節約集約化的土地使用情況歸納用地普查評價體系當中,對各個建設用地的狀況、強度以及綜合承載能力進行全面性、詳細的分析與調查。在我國第二次土地調查的根本上,以地籍調查為根本,掌握城鄉建設用地的基礎,并按照此基礎,制定相應的區域挖潛盤活存量以及實施方案和計劃,并實現相應的用地建設政策。合理規劃用地的審批、城市規劃以及用電供應等工作的關系,明確權力義務以及規章流程,從而實現相應的信息資源科學性共享與分配。與此同時,構建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評價體系,使考核評價結果歸納到政府的職能部分管理責任項目中,并將其作為建設用地粘度計劃指標的分配以及新增建設用地的審批依據。針對整個區域內的節約集約用地考核評價進行單位性建設用地,對地方的GDP產出、固定資源投資規模以及新增建設用地消耗作為考核評價體系的主要指標,并構建相應的末位限制新增規模以及暫停建設用地審批的相應規章制度,實現相應的獎懲激勵懲罰制度。
3.總結
綜上所述,在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工作中,應當積極分析生態保護控制方式,提升土地的利用同時維護生態的保護質量。土地的利用必須堅持生態平衡原則以及整體性保護原則,著重體現土地開發利用是否對環境形成負面影響、環境資源以及生物生存環境是否受到保護等等,只有在這樣的土地管理制度下,節約集約用地才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學明,石磊.國家節約集約用地約束下的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模式研究——以合肥為例[J].預測,2011,30(5):64-69.
[2]丁新務.土地管理要由“平方”向“立方”轉變--對節約集約用地的探索與思考[J].資源導刊, 2014(7):14-16.
[3]呂曉,牛善棟,黃賢金,等.基于內容分析法的中國節約集約用地政策演進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5,29(9):11-18.
[4]瞿理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背景下湖南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對策探討[J].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2(5):41-45.
[5]劉建偉,孫連彬,朱孝建.臨沂市節約集約用地調查分析及對策[J].山東國土資源,2015(7):80-83.
作者簡介
任浩,生于1988年11月,男,漢族,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人,2010年7月1日畢業于長安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現供職于甘肅省徽縣國土資源局,助理工程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土地資源管理,郵編:742300。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