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歌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
論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困境與對策
劉歌
(吉林財經大學,吉林 長春130000)
摘要:戶籍制度主要的作用是政府的相關部門對所管轄區域人口的出生、死亡、婚姻、遷徙等信息進行登記和管理的一種國家行政管理制度。戶籍制度最基本的作用是反映人口的基本信息,但現在卻與多種社會福利和社會權利掛鉤。在憲法上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我國現有的戶籍制度政策有違這一原則。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但戶籍制度的改革卻還是我國現在最為復雜和困難的問題。因此政府應該繼續推行相關政策,減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制定相關法律保護居民的合法遷徙權,加強政府財政力度的支持,完善戶籍制度的改革。
關鍵詞:戶籍制度;戶籍改革;改革
一、中國戶籍制度的簡述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第9條第2款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居住和遷徙的自由。”戶籍制度依然是一種人口信息管理工具,還沒有附著上其他的社會功能。
1958年1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規定“公民由農村遷往城市,必須持有城市勞動部門的錄用證明,學校的錄取證明,或者城市戶口登記機關的準予遷入的證明,向常住地戶口登記機關申請辦理遷出手續。”這標志著國家限制農民進城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開始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按照我國《戶口登記條例》的規定,禁止農村人口自由流入城市,不得自由遷徙。甚至農村能享受的社會救濟也是極為有限的,
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的頒布,使公民的權利得到基本的法律保障。國務院批轉的《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提出“抓緊實施戶籍制度改革”目前,全國至少已有16個省份正式出臺了本省份的戶籍制度改革意見。其中,多地明確提出“取消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性質區分”的時間表,并明確建立落實居住證制度。國際金融論壇城鎮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鵬此前對中新網記者表示,統一戶籍性質僅僅是標志,消除依附在戶口性質上的如醫療、就業、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差別待遇,真正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和均等化,才是衡量戶籍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
二、戶籍制度改革的困境
根據我國戶籍制度的變遷以及與現有的戶籍制度的觀察,目前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還存在以下困境。
(一)人們觀念認識上的錯誤。
影響戶籍制度改革的因素有很多,人們對于外來人口遷入大城市會對自身的社會福利和權利有影響,過多的農民工進入城市也會造成城市的擁堵和負擔,影響城市的發展,增加危陋建筑的產生,影響城市的美觀等。其實經濟的增長離不開人,人口的增長也增加了消費量,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一般經濟發達的地區外來人口所占的比例也是較多的。城市的逐漸擴大是必然的,城市容納人口的能力也不是一定的,它也隨著經濟的發展在逐漸擴大,外來人口的涌入對于城市的負擔也只是暫時的,人口的聚集會帶動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會增加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行政管理上的障礙。
中國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即政府利益的部門化導致了社會福利政策不能到位。其實并非當地政府的財力不足相反戶籍改革給政府帶來的財政收入是相當可觀的,足以支持配套制度
(三)法律法規的缺乏。
我國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最讓人遺憾的是我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重新規定了各項資源的平等產權結構,但是卻一直未得到法律的青睞和有效保護,各省市戶籍立法各自為政,沒有一部統一的戶籍法為指導,沒有將遷徙自由、將各項產權的界定用較高位階的法律予以確認和規范,上升為國家意志,為戶籍制度改革提供法治支撐,這是我國戶籍制度改革中的一大薄弱點,現在正值我國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戶改、房改、土改”進行得如火如荼的階段,統一的《戶籍法》頒布必將如催化劑一樣推動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穩步前行,如魚得水,一路暢通
三、促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對策
(一)解放思想對于戶籍改革的重要性。
改變人們對于戶籍制度原有的看法,根據調查,戶籍改革并沒有那么大的阻力和風險,只要做好了相應的配套改革風險其實是很小的。但如果有政府作為強有力的后盾戶籍改革是不會遇到很大阻力的。所以戶籍改革最需要的是政府具有改革的遠見、魄力和勇氣。
從宏觀上看戶籍改革能夠加速城市化進程提高民眾的消費傾向河以大大改善中國目前內需不足的問題從而使中國經濟獲得更加可持續發展。從微觀上看戶籍改革不僅使農民和外來人口受益而且還使城市原居民收益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政府受益河以增加城市政府的財政收入。
(二)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完善戶籍改革相關的配套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做了不少努力但與服務型政府的改革目標仍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政府利益的部門化傾向使許多改革難以得到有效執行。近幾年以來中國政府加大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力度,但還應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要建立專門的撥款機制加大財政的支持力度努力建立全國統籌的基本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福利保障制度。在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條件下重要的不是消除地區之間的福利差異,而是逐步建立全國統籌的基本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社會保障制度方便社會保障卡在全國范圍內轉移和使用從而解決人們流動和遷徙的后顧之憂。
(三)啟動戶籍立法工作。
加快有關戶籍管理的法律法規建設。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使制定于20世紀50年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不僅與客觀實際嚴重地不適應,而且,有些內容還與新刑罰、刑事訴訟法相抵觸。同時,各地已經進行的改革早已突破了《條例》的相關規定。可以說,這一法規早已滯后于客觀現實生活。這使它的存在處于這樣一種尷尬的狀態之中,它若起作用,就是一種負面的限制作用,它若不起作用,就等于說它就是一個形同虛設的法律。因此,現實的發展呼喚制定統一的戶籍管理制度的出臺。因為對于人口眾多、人口流動頻繁、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來說,特別需要戶籍管理提供的支持來進行常規的社會管理。全國統一的戶籍法的出臺可以總結已經取得的戶籍制度改革的成果,使它成為有力的政策工具,為調整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秩序,保障基本人權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列軍.戶籍制度改革的經驗教訓和下一步改革的總體思路[J].江蘇社會科學,2010,(2)
[2]劉伯文.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總體趨勢[J].經濟體制改革,2004(1):10-14.
[3]丁建國.論戶籍制度對農民基本權利的影響[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07(2):117-120.
中圖分類號:D63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56-01
作者簡介:劉歌(1991—),女,漢族,吉林磐石人,學生,管理學碩士,單位:吉林財經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研究方向:政府部門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