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典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淺析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
張典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63)
摘要: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對當代西方社會問題的診斷而提出其交往行為理論。交往行為是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核心范疇,重建交往理性,實現社會合理化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目標。生活世界是構成宏觀社會理論的基礎,是交往行為理論的重要補充。盡管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帶有一定的烏托邦傾向,但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迪性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哈貝馬斯;交往行為;交往理性;社會合理化
尤爾根·哈貝馬斯是“二戰”后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德國哲學家。其批判的社會哲學是一個復雜的、多層面的“理性聯盟系統”。他一方面繼承了波普的多元實在論、胡塞爾的先驗現象學,米德的符號互動記和帕森斯的行為主義理論,形成了他自己對世界、行為以及這二者的關系的見解;另一方面在繼承康德先驗主義認識論基礎上,吸取了釋義學、發生認識論、語言學、精神分析學的觀點和方法,構建了自己的交往行為理論。順應了現代西方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哲學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其力圖使西方民主社會獲得穩固的基礎向更為民主、自由和公正的方向發展的愿景,對當代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交往行為的概述
交往行為是哈貝馬斯交往理論的基本概念。受行為主義的影響,哈貝馬斯把交往稱之為“交往行為”。哈貝馬斯認為這一概念是由三個論題構成的一個復合體,一個是交往合理性概念,一個是與“生活世界”和“系統”概念相關的社會概念,一個是關于現代性的社會進化理論。交往行為理論的基石是哈貝馬斯的理性理論。哈貝馬斯認為現代化的發展就是理性化的發展,理性化是一個復雜的多樣發展過程。哈貝馬斯是以言語行為作為他的交往行為的分析原型的,他認為交往理性蘊含于以語言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結構中。人際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語言,哈貝馬斯認為惟有通過語言交往,單獨的人才能組合為社會。重建交往理性,實現社會合理化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目標。哈貝馬斯所強調的交往行動主要是基于語言行為而建立起來的主體間的理解和認同的活動,因此建立合理交往模式的首要任務是確立言語的有效性基礎。
二、重建交往理性,實現社會合理化,是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的目標
哈貝馬斯強調語言在交往行為中的基礎地位,強調重建交往理性對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實現社會合理化過程中的決定作用,并將交往行為理論提升為話語倫理學和文化政治學的高度,主張用相互理解、寬容、和解的立場處理不同信仰、價值觀、生活方式、人際關系、文化傳統和國際關系,認為符合交往理性的話語平等和民主是社會交往、文化交流的行為準則,是理想、公正、穩定的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條件,也是未來文明發展的方向。具體地說,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貢獻與缺陷是并存的:
第一,哈貝馬斯試圖以交往理性為批判理論奠定基礎,動機是值得肯定的;后現代主義試圖完全否定啟蒙理性,在它沖擊下,一切帶有普遍性的價值觀,包括自由、平等、主體、理性,似乎都變得不再可相信了。哈貝馬斯強調重建批判理論的規范基礎,但他把真實性、公正性、真誠性視作交往行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把話語共識、行為成功當作交往理性實現與否的標志。這實際上是以共識真理論作為交往行為理論的基礎,這一方案帶有康德“絕對命令”的先驗論和實用主義色彩;而且,話語共識并不能保證話語真實、公正、真誠。
第二,盡管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從“意識哲學”到“語言哲學”的轉向,但他對晚期資本主義的批判仍然是一種意識形態批判。因此,從總體上看,哈貝馬斯仍屬于思辯思想家。
第三,面對生活世界日益商品化、官僚化的現代文明社會,哈貝馬斯認為啟蒙運動開創的現代性事業并未終結,人類理性并未泯滅,人類仍有逃離現代性困境的出路。這無疑是正確的,但他寄希望于交往理性的重建,試圖通過話語共識和民主政治來克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危機、實現社會合理化,構建理想的交往共同體甚至世界公民社會來整合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的關系、尋找失去的價值和意義。這明顯帶有馬托邦的色彩。
三、行為類型以及合理性
第一,目的行為。“它是工具行為或策略行為,表現為目的合理性的確定,或工具理性的選擇,或是二者的結合,它遵循的是以經驗知識為基礎的技術規則”。第二,規范調節行為。它是社會群體成員遵循共同價值規范為取向的行為。這種行為與使其行為依照共同價值的群體相關聯。主要關聯于社會世界和客觀世界,要求公正性和正當性。第三,戲劇行為。戲劇行為不涉及孤獨的行為者,或孤獨的“角色”,也不涉及某個社會群體的成員,而是關聯到互動的各個參與者,他們相互構成觀眾,并使他們自身表演呈現在諸觀眾面前。主要關聯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要求真誠性。第四,交往行為。它至少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主體之間通過語言媒介所達到的相互理解和協調一致的行為。也就是說,交往行為的主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人;交往行為的手段是以語言為媒介;交往行為的主要形式是主體之間的誠實對話;交往行為的目標是通過對話達到人們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協調一致;交往行為的原則是必須以公眾認可的社會規范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
四、交往行為理論的啟示
哈貝馬斯試圖通過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話語倫理的貫徹來實現話語的民主、平等和自由,創造一種屏棄一切強制、取消一切差異的所謂“理想的話語狀態”,從而使“生活世界”全面合理化。哈貝馬斯在完成社會批判理論內部由意識的批判到語言的批判的過程中提出的三種有效性要求對于揭示交往行為的運行過程、建立共同的道德規范有重要意義。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以交往理性為起點對資本主義合法性危機及資本主義文化缺陷的批判,對深化中國現代性問題的思考,以一種跨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國的文化現代性問題具有建設性意義。同時,交往行為理論強調通過對話達成共識,通過共識的建立挽救晚期資本主義所存在的弊病和危機,使西方法治的根基建立在和諧共容的對話機制之上,這對于轉型時期中國和諧社會和法治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哈貝馬斯主張人們應該以真誠的對話來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讓人們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構建社會的和諧。
中圖分類號:B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89-01
作者簡介:張典(1992.4-),女,山西晉中人,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碩士研究生。